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402)
- 作品数:14 被引量:467H指数:10
- 相关作者:陈小斌赵国泽陈九辉刘启元詹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流动地震台阵初至震相到时自动拾取
- <正> 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产出大量高密度的宽频带波形记录。一个40套地震仪的流动地震台阵,按照每秒50个采样点,24位采样精度计算,连续记录一年的数据量可以达到600G字节,其数据量已经相当于一个典型的区域台网,并随着观测...
- 王继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
- 文献传递
- 三维数据二维近似反演中极化模式选择
- 针对大地电磁中三维和二维模型响应数据的差异、如何认识二维模式的近似程度,如何利用观测的TE模式和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资料等问题,对三维模型数据的二维近似反演问题的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三维模型和二维模型响应差异性和二维反...
- 蔡军涛陈小斌赵国泽
- 关键词:大地电磁三维模拟二维反演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断块地壳电性结构被引量:46
- 2010年
- 鄂尔多斯断块作为新生代以来的稳定块体,其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低阻层一直受到关注。基于穿过鄂尔多斯断块大地电磁剖面的观测资料,利用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对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整体研究,发现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具有成层性结构特点,并在约20km深度存在低阻层,推测它是由流体引起的电阻率降低。在断块东、西两侧的构造活动区,其地壳内不存在成层性电性结构,其中的低阻带可能与地壳内的滑脱带(或韧性剪切带)有关。鄂尔多斯断块和周围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的不同特点,对于分析不同地块的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等有一定价值。
- 赵国泽詹艳王立凤王继军汤吉陈小斌肖骑彬
- 关键词:大地电磁地壳结构低阻层流体
- 汶川M_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被引量:50
- 2009年
-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 赵国泽陈小斌肖骑彬王立凤汤吉詹艳王继军张继红H.UtadaM.Uyeshima
- 关键词:汶川地震电性结构地幔过渡带地震成因龙门山断裂带
- 小波尺度域和空间域倾角扫描高阶相关去噪技术被引量:7
- 2008年
- 针对常规小波相关去噪仅在尺度域或空间域进行二阶相关去噪的局限,本文提出了一种小波尺度域和空间域高阶相关去噪方法。首先对地震记录剖面进行5个尺度的静态小波分解,得到5个分量记录剖面,对这5个剖面的每道在尺度域对相邻尺度的小波系数进行高阶相关;然后对经尺度域相关的5个剖面在空间域对同一分量记录剖面相邻道的小波系数再进行高阶相关,并用此系数对相应道修正,完成所有分量剖面的空间域相关后的重构,最终得到去噪后的地震记录剖面。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随机噪声的去噪效果明显优于仅在尺度域或空间域进行二阶相关的小波去噪的效果。
- 樊计昌王夫运刘明军海燕
- 关键词:空间域倾角扫描小波去噪
- 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被引量:73
- 2008年
-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in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 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 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李昱郭飚王峻齐少华
- 小波包节点域和空间域倾角扫描高阶相关去噪技术被引量:7
- 2009年
- 小波包去噪就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不同节点、不同层上的差异,在节点域利用其他数学方法(如相关、阈值化处理等)对含噪信号的系数进行缩幅、置零、相关等处理,最后重构原信号。空间域相关是指对经节点域高阶相关后的分量剖面的相邻道进行相关。由于剖面上相邻道的信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随机噪声的相关性较弱,可利用该特征增强信号,抑制或消除噪声。基于小波包方法、高阶相关方法的特点以及小波包方法在高频段分辨率高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小波包节点域和空间域倾角扫描高阶(3阶)相关去噪技术。首先对原始地震记录剖面进行4层小波包分解,得到16个分量剖面,并对这些剖面的每道在节点域对相邻频段的小波包系数进行高阶相关;然后在空间域对同一分量剖面相邻道的小波包系数进行倾角扫描高阶相关;在完成所有分量剖面的空间域相关后,对这些分量剖面进行重构,最终得到去噪后的地震记录剖面。数值实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去噪效果明显优于小波尺度域和空间域高阶相关去噪方法,也明显优于常规小波包节点域2阶相关去噪方法。经本文方法去噪后,高斯白噪声得到了明显的压制或消除。
- 樊计昌刘明军王夫运海燕赵俊猛
- 关键词:小波包节点域空间域倾角扫描随机噪声
- 大地电磁资料精细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技术研究(一)——阻抗张量分解与构造维性分析被引量:79
- 2010年
- 本文对大地电磁观测阻抗实施一种数学变换——"共轭阻抗变换",发现转换后的观测阻抗和区域阻抗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这种特定关系不受电场局部畸变的影响,而且同样不需要关于地下区域结构维性的假设,在区域结构是三维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对转换后的观测阻抗采用已有的Swift旋转方法即可求得区域主轴方位角,然后采用最优化方法求取区域阻抗相位、振幅以及畸变因子.同时根据转换后的观测阻抗重新定义了不受电场局部畸变影响的构造维性参数.采用合成理论数据验证了新算法的正确性,和Swift、Bahr、GB、相位张量、WAL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将新方法应用于实测资料的解释,发展了一套消除局部畸变和进行构造维性分析的MT精细资料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工作是将新算法推广到多点多频,并采用最优化技术分解,发展一种稳定性好、多测点多频点的阻抗张量分解技术.
- 蔡军涛陈小斌赵国泽
- 关键词:大地电磁张量分解
-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法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四川西部布设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用近年发展起来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方法研究川滇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杨子地块3个地块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存在明显差异:1)四川盆地为40 km左右;2)川滇地块为45~50 km;3)松潘-甘孜地块为30~40 km。四川盆地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与艾里重力均衡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基本上一致,而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小于前人得到的接收函数莫霍面深度和艾里重力均衡模型预测的结果。可能与四川盆地地壳结构简单,而川滇地块及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复杂有关。同时,结果显示,在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变浅,可能与这些深大断裂处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模式提供新的约束。
- 亢豆俞春泉陈九辉刘启元宁杰远
- 关键词:莫霍面地壳结构
-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被引量:81
- 2008年
-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为厚约10~15km的低阻层,电阻率最小达3~10Ωm,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易于变形和流动,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地表抬升,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 赵国泽陈小斌王立凤王继军汤吉万战生张继红詹艳肖骑彬
- 关键词: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管流过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