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21100006712002)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5
相关作者:庄卫东尹艳萍卢世刚庞静班丽卿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 3篇理学

主题

  • 3篇
  • 3篇MN
  • 2篇电池
  • 2篇氧化物
  • 2篇锂离子
  • 2篇倍率
  • 2篇LI
  • 1篇导电
  • 1篇导电剂
  • 1篇电极
  • 1篇电极性能
  • 1篇动力电池
  • 1篇多孔
  • 1篇多孔电极
  • 1篇一致性
  • 1篇正极
  • 1篇正极材料
  • 1篇镍钴
  • 1篇前驱体
  • 1篇前驱体制备

机构

  • 6篇北京有色金属...

作者

  • 4篇庄卫东
  • 3篇尹艳萍
  • 3篇卢世刚
  • 2篇王忠
  • 2篇卢华权
  • 2篇庞静
  • 2篇孙学义
  • 2篇班丽卿
  • 1篇唐玲
  • 1篇靳尉仁
  • 1篇康志君
  • 1篇丁正
  • 1篇杨允杰
  • 1篇柏祥涛
  • 1篇李会峰
  • 1篇刘润
  • 1篇沈雪玲

传媒

  • 3篇电池
  • 2篇稀有金属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二次颗粒粒径对其倍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二次颗粒粒径的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并运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激光粒度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所得材料的结构、形貌、粒度分布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不同二次颗粒粒径的Li1.2Mn0.54Ni0.13Co0.13O2在材料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且首次放电比容量接近,均达到了281m Ah·g-1。但是,二次颗粒粒径越小,富锂层状材料的表现出的倍率性能越优异,当二次颗粒的D50为4.59μm,其在3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达到了199 m Ah·g-1。这是因为二次颗粒粒径越小,富锂层状材料可更好的与导电剂和电解液接触,且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更短,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倍率特性。
尹艳萍卢华权王忠孙学义庄卫东卢世刚
关键词: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界面电化学行为被引量:4
2013年
对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首次充放电曲线的分析表明:充电4.5 V处的平台对应于材料结构的转变,活性组分Li2MnO3在4.5 V处释放出氧气的同时脱出Li+,生成较高的容量;在嵌锂过程时,由于氧空缺造成结构的重排,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循环伏安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结构在4.4 V后发生改变,进行重排;从SEM图可观察到电极材料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膜,原因是形成了一层固态钝化物膜;容量微分(dQ/dU)曲线分析结果与循环伏安曲线一致,说明富锂材料在首次循环时遵循氧脱出机理。
李会峰庞静杨允杰卢世刚
层状锂镍钴锰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过渡金属(Ni,Co,Mn)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碳酸盐前驱体与锂盐经高温焙烧形成的固溶态层状锂镍钴锰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高放电比容量、低成本等一系列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开始广泛应用。然而锂镍钴锰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安全性、循环性等方面仍需改善,尤其是在高电压、高温度和高倍率下的充放电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研究结果已证明表面包覆和体相掺杂是改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通过表面包覆改性可阻止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循环过程中HF对电极材料的侵蚀,减少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降低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电阻,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高倍率电化学性能;而引入掺杂离子可以提高晶体晶格能,稳定材料结构,可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本文对锂镍钴锰氧化物正极材料表面包覆和掺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班丽卿庄卫东卢华权尹艳萍王忠
关键词:表面包覆改性倍率性能
氢氧化物前驱体制备LiNi_(0.5)Co_(0.2)Mn_(0.3)O_2的机理被引量:6
2014年
用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Ni0.5Co0.2Mn0.3(OH)2,焙烧前驱体与Li2CO3制备Li Ni0.5Co0.2Mn0.3O2。用XRD、SEM和DSCTGA分析焙烧中间产物的结构、形貌及变化,探索制备Li Ni0.5Co0.2Mn0.3O2的机理。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前驱体分解成(Ni0.5Co0.2Mn0.3)3O4,随后Li2CO3参与反应,形成Li Ni0.5Co0.2Mn0.3O2。Li Ni0.5Co0.2Mn0.3O2的生成在650℃时结束,但层状结构在900℃时才趋于完美。
柏祥涛孙学义庄卫东卢世刚
关键词:前驱体反应机理
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介绍了几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单参数评价法不能反映电池的真实情况,不适合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的评价;多参数评价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电池内部的差异,但无法反映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充放电特性曲线评价法能较真实地反映电池的内部本征特性和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较适合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的评价。
靳尉仁庞静唐玲丁正
关键词: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
影响锂离子电池电极性能的一些因素被引量:6
2016年
在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趋势正在增强。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组件的锂离子电池模块,其各方面性能的改善一直是研究的关键问题。锂离子电池电极主要由正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三个部分组成。各个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发挥电极的最佳物理化学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优良性能的电极才能保证锂离子电池在服役过程中充分发挥活性材料的潜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作为电极中的脱嵌锂材料,活性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电极中非活性材料的选择、电极各组分的比例、电极制备的工艺等也会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和制造成本产生影响。本文从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备工艺入手,总结了导电剂的选择、电极组分配比、材料的预处理和电极结构设计这四个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对电极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刘润庄卫东班丽卿沈雪玲尹艳萍康志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多孔电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