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38)

作品数:9 被引量:103H指数:5
相关作者:吕晨陈婷婷魏宗财杨晟刘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阳朔旅游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元胞
  • 1篇元胞自动机
  • 1篇元胞自动机模...
  • 1篇战略环境影响
  • 1篇战略环境影响...
  • 1篇人口集聚
  • 1篇人口迁入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命周期理论
  • 1篇省域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同城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费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2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铁岭师范高等...

作者

  • 5篇吕晨
  • 2篇魏宗财
  • 2篇陈婷婷
  • 1篇曾明彬
  • 1篇金凤君
  • 1篇曾思育
  • 1篇李亚洲
  • 1篇陈吉宁
  • 1篇霍国庆
  • 1篇王成金
  • 1篇孙威
  • 1篇张晓东
  • 1篇刘毅
  • 1篇杨晟
  • 1篇李玲玲

传媒

  • 1篇规划师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济转型背景下阳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经济转型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热门词汇之一,许多城市也已主动将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阳朔也不例外。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广西桂林阳朔县取得了世界范围的知名度,随着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阳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持久的活力仍是一道难题。文章通过分析阳朔县旅游资源现状的优势及不足,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遵循"持续发展、打造品牌、实现共赢"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方面的发展策略,以推进阳朔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顺利转型,这对促进我国为数众多的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婷婷吕晨魏宗财
关键词:经济转型旅游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
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研究
2014年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区,也是上游连接西部生态脆弱区下游连接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重点区。开展长江中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需明确评价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统计数据、污染物普查数据和国家、地区发展规划,采用ROST Word Parser词频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关注区域及行业。基于SCI-EXPANDED、CPCI-S、CCR-EXPANDED、IC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法得到区域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关注区集中分布于城镇密集区和沿江、环湖带以及周边山区;重点关注行业集中于装备制造、化工、采矿、能源、食品、纺织服装业;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湿地破坏、有机物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吕晨
关键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词频分析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吕晨霍国庆张晓东
关键词:区域科技竞争力熵值法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域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基于分解方法,把中国各省域1985—2008年间不同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在不同省域及不同的时段内,强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规模效应在1985—1995、1995—2004年间两个时期都是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且随着时间推进,作用强度也在显著增加;同时规模效应强度的区域差异并不显著;而在2004—2008年间,规模效应则出现明显分异,增长能源与节约能源两种效应同时并存。技术效应在1995—2004、2004—2008年两个时期都是朝着节约工业能源的方向发展,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效应在各个省域的作用在逐步显现,但其大小对不同区域来说有所不同;在1985—1995年时期内,技术效应的大小和方向都不一。总体来看,技术进步的节能效应在一些省域有待提高,这样才有助于"积极主动"地促进工业能源消费降低。结构效应在三个时期方向不一,仅在少数地区表现为节能作用;且较之以上两种效应,结构效应的作用强度较小;结构效应与各地区工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其节能潜力仍需充分挖掘。
杨威王成金金凤君李玲玲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
新一轮区域规划高潮背景下的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全国新一轮区域规划高潮。我国中央政府对区域规划空前重视,不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先后批复了2 0多项区域规划,并且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研究以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为例,以广佛同城化过程中的汾江河"6 3 0"工程等个案为切入点,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广佛同城化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这对推进当前的区域规划热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宗财陈婷婷李亚洲
关键词:区域规划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ESDA被引量:3
2012年
Based on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technique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latform, with statistic data of counties in 2005,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there is a large population density gap between counties in 2005 because the Gini coefficient is 0.55.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oes not change a lo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nd the southeast China is still much more densely populated than the northwest China. The global spa- tial autoeorrel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obvious because Moran's I scores 0.42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s partly significant. Climate and elevation are still the main natural influ- encing factors. Meanwhi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atural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or a long term, climate and terrain factor stability affec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ut its influence will be weakened by progress of technolog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hange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or a short term.
Lv ChenFan JieSun Wei
人口集聚区吸纳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以东莞市为例被引量:14
2014年
人口集聚区的地域特征差异对人口迁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地域特征出发研究人口集聚区对于迁入人口的作用机制可为地域功能区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参考。本文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以东莞市为案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识别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的作用力以及各类拉力的作用强度。结果显示:①东莞市各乡镇人口集聚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在1995-2000年全市人口迅速集聚期,区域人口集聚度主要与地区就业岗位增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迁移的路径依赖相关。②该市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特色给迁入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对外来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③人口以路径依赖的形式进行链式迁移可以减低迁移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④对人口集聚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路径依赖拉力、就业岗位拉力、收入水平拉力;综合的区域拉力与人口集聚度呈三次曲线关系。
吕晨孙威
关键词:人口集聚就业岗位空间分异
基于DEA的中国区域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从科技投入人、财、物的角度建立科技投入指标体系,以科技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衡量区域科技产出。应用DEA方法评价中国区域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全国31个省市区中51.61%的区域科技投入产出为DEA有效,DEA有效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个别欠发达地区。全国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89.19%和98.39%,与规模效率相比,地区之间技术效率差别分化更大。
吕晨曾明彬
关键词:科技投入数据包络分析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被引量:28
2013年
为了研究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综合运用元胞自动机、多维驱动力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建立了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的驱动力量化和耦合作用函数。通过识别驱动力变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关联性,解决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参数的时间效应问题。结合情景分析方法,确定城市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参数取值,进而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系统模拟。4种预测情景的用地总量分别为220.32km2、253.28km2、231.52km2、310.52km2。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受经济增长、空间管制政策等驱动力影响明显,同心圆、组团式发展模式的用地集约水平较高,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带扩展模式的用地扩张问题较为突出。
刘毅杨晟陈吉宁曾思育
关键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