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06XPYQ44)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新新宓一鸣谭明秋陶向明陈戍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 Pt/Cu(001)-p(2×2)-O表面吸附结构的总能计算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吸附结构的Cu—O和Pt—O键键长分别为0.202和0.298 nm,氧原子的吸附高度ZCu—O约为0.092 nm.吸附前后Pt/Cu(001)-1ML(monolayer)表面合金的表面功函数分别为4.678和5.355 eV.吸附表面氧原子和衬底的结合主要来自氧原子2p轨道和衬底金属原子d轨道的杂化作用,氧原子吸附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2.7 eV处.
-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谭明秋
- 关键词:吸附能电子态密度
- 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被引量:1
- 2009年
-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表面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11)表面自由能σ_为15.72 eV/nm^2,表面功函数φ为4.753 eV.在1/4ML和1/3ML覆盖度下,每个氯原子在Cu(111)表面fcc谷位的吸附能分别等于3.278 eV和3.284 eV.在1/2ML覆盖度下,两个紧邻氯原子分别吸附于fcc和hcp谷住,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 eV.在1/3ML覆盖度下,fcc和hcp两个位置氯原子的吸附能差值约为2 meV,与正入射X光驻波实验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得到结果(<10 meV)基本一致.在1/4ML、1/3ML和1/2ML覆盖度下,吸附后Cu(111)表面的功函数依次为5.263 eV、5.275 eV和5.851 eV.吸附原子和衬底价轨道杂化形成的局域表面电子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1.2 eV、3.6 eV和4.5 eV等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氯原子间的直接作用和表面铜原子紧邻氯原子数目是决定表面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谭明秋
- 关键词:吸附能电子态密度功函数
- Cu(111)-c(2×2)-Cl吸附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年
-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1/2ML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Cu(111)-c(2×2)-Cl吸附结构中两个不同的Cl原子分别吸附于Cu(111)表面的fcc谷位和hcp谷位,每个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 eV,氯原子的平均吸附高度ZCl-Cu为0.209 nm。Cu(111)-c(2×2)-Cl表面的功函数为5.778 eV。
- 赵新新宓一鸣陈戍陶向明谭明秋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功函数
- Cu(001)表面CO吸附单层结构和电子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u(001)表面CO吸附单层的表面性质.总能计算结果表明,顶位结构总能最低,相应位置的CO分子吸附能最大.谷位吸附结构的衬底原子层间距相对于清洁表面的膨胀量约为10%,从而导致了谷位吸附的不稳定性.在顶位、桥位和谷位三个吸附结构中,C和Cu原子之间的距离dC-Cu分别为0.1868、0.1975和0.2231nm,对应的CO分子键长为0.1154、0.1165和0.1175nm.计算了CO分子的态密度(DOS).结果表明,衬底与分子的作用主要是分子和金属轨道的杂化.在吸附过程中,电荷主要从碳原子的s轨道向p轨道转移.在顶位、桥位和谷位吸附结构中,每个碳原子内电荷的转移量分别为0.45e、0.54e和0.55e.衬底向吸附分子的电荷转移量不大,CO吸附分子层为一绝缘层.
- 赵新新宓一鸣
- 关键词:CU(001)原子结构态密度
- 从Better City,Better life看英汉翻译中比较结构的不对等现象
- 2009年
- 从历时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比较结构的不对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造成的比较结构本身的差异以及不同语言使用者在认知上的不同。
- 陈振云
- 关键词:不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