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604)

作品数:91 被引量:1,986H指数:22
相关作者:郝明德邓西平张仁和薛吉全路海东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1篇小麦
  • 30篇玉米
  • 25篇水分
  • 21篇土壤
  • 17篇干旱
  • 15篇冬小麦
  • 14篇胁迫
  • 13篇水分利用
  • 13篇利用效率
  • 12篇水分利用效率
  • 12篇旱地
  • 11篇养分
  • 11篇施肥
  • 11篇黄土高原
  • 10篇春玉
  • 10篇春玉米
  • 9篇根系
  • 8篇干物质
  • 7篇籽粒
  • 6篇旱塬

机构

  • 80篇西北农林科技...
  • 3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安康学院
  • 2篇鸟取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毕节学院
  • 1篇渭南职业技术...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机局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韩国生命工学...

作者

  • 33篇郝明德
  • 17篇邓西平
  • 16篇薛吉全
  • 16篇张仁和
  • 9篇路海东
  • 9篇张岁岐
  • 8篇张兴华
  • 7篇王征宏
  • 7篇李世清
  • 6篇陈炜
  • 6篇马国胜
  • 5篇臧逸飞
  • 5篇王缠军
  • 5篇赵紫平
  • 4篇山仑
  • 4篇史培
  • 4篇周玲
  • 4篇郝引川
  • 4篇刘立生
  • 4篇王朝辉

传媒

  • 10篇干旱地区农业...
  • 8篇作物学报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西北农业学报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核农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Journa...
  • 2篇Journa...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5
  • 5篇2014
  • 21篇2013
  • 13篇2012
  • 23篇2011
  • 17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片喷施H_2O_2以及转入Cu/Zn SOD和APX基因对甘薯幼苗冷后恢复的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入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基因甘薯幼苗在短时间冷胁迫处理后的恢复过程中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株比较是否具有抗冷优势,以及用外源过氧化氢(H2O2)于冷胁迫前预处理甘薯叶片能否增强幼苗的冷后恢复能力。【方法】以转入Cu/ZnSOD和APX基因的甘薯幼苗及其非转基因对照株为试验材料,研究在5℃下冷胁迫一夜(12h)后,植株的细胞膜透性、各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过程,以了解植株的冷后恢复情况;以及用1.0mmol·L-1H2O2于冷胁迫前4h叶片喷施预处理对其抗冷性的影响。【结果】(1)在短时间(12h)冷胁迫后的很短时间(2h)内,非转基因植株的APX、SOD、CAT(过氧化氢酶)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膜透性升高,光合色素以及光合电子传递链受到破坏,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在经过26h的室温恢复后,植株的上述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得到显著提升,但膜透性继续增加,光合电子传递链得到修复,而光合色素却显著下降,光合作用恢复。(2)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相比较,转基因植株在冷胁迫后表现出较高的上述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的膜透性、较强的光合色素以及光合电子传递系统保护能力,其光合速率也相对较强。(3)用1.0mmol·L-1H2O2预处理组的植株对比未预处理的对照株,在冷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SOD与APX酶活性的恢复能力,较低的MDA产生量以及膜透性,且冷处理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更加良好。【结论】转基因植株在冷胁迫处理中较非转基因对照表现出较强的冷耐受性,在冷后恢复过程中也显示出更强的恢复能力,转基因甘薯幼苗更具有抗冷优势;用1.0mmol·L-1H2O2预处理植株能够显著提高甘薯幼苗的冷后恢复能力,增强其抗冷性。
伍小兵成雨洁邓西平郭尚洙
关键词:甘薯转基因抗冷性
基于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的施肥效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以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及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磷肥,对小麦无增产效果,磷肥的利用率为0.4%,磷肥的利润率平均为-1.1;单施氮肥,小麦产量明显增加,氮肥利用率为39.3%,利润率平均为3.0,最高可达4.7;氮磷配施,肥料的肥效、利用率明显高于氮、磷肥单施,利润率平均为1.7。氮磷配施还有利于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肥力提高。综合考虑,氮磷配施,特别是90 kg/hm2N和90 kg/hm2P2O5配施是更理想的施肥方式。
王改玲郝明德李燕敏
关键词:定位施肥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利润率
长期氮磷化肥配施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镁分布与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解不同种植体系对土壤交换性镁的影响,从陕西省长武县黄土高原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6个种植体系[小麦连作、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红豆草-小麦(2a)轮作、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的0~200cm土壤剖面样品,研究22年连续施用氮磷(NP)化肥下6个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60~100cm土层产生累积峰;交换性镁的累积峰值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263mg.kg-1、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255mg.kg-1、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250mg.kg-1、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248mg.kg-1、小麦连作244mg.kg-1、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243mg.kg-1;不同种植体系0~200cm土壤交换性镁的总累积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6 152kg.hm-2、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5 855kg.hm-2、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5 853kg.hm-2、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5 755kg.hm-2、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5 740kg.hm-2、小麦连作5 347kg.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与累积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交换性镁
不同栽培模式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和产量效应被引量:7
2015年
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和开花期揭膜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农户模式(施N 200kg.hm-2,半膜,CK)、高产栽培(施N 380 kg.hm-2,T1)、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T2)、再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开花期揭膜,T3)等4个处理,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分别在玉米各个关键生育期测定土壤含水量,收获测定实际产量。结果表明,T2、T3处理在生育前期、中期不仅能够高效利用浅层(0~100 cm)土壤水分,而且有利于促使深层(100~200 cm)土壤水分向上迁移,为玉米生育后期雨季充分蓄纳降雨腾出库容;从播前到收获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降低,收获时各处理贮水量依次为CK〉T1〉T2〉T3,差值均小于5cm,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变化幅度大,而深层(160~200 cm)比较稳定。四种处理间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不同差异,表现为T3〉T2〉T1〉CK。尤其2013年四个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显著水平,T1、T2、T3产量分别比CK高27.4%、34.8%、42.4%,CK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T1、T2、T3分别低21.7%、29.9%、23.7%。高产高效栽培,特别是开花期揭膜的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不仅没有导致土壤剖面土壤水分显著降低,而且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该地区值得推广的旱作春玉米栽培模式。
白翔斌岳善超李世清陈迎迎
关键词:春玉米土壤含水量栽培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粮草轮作中苜蓿产草量及其养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一年生最低,为8 763kg/hm2,3年生产草量达到最高,为12 020kg/hm2,4年生产草量为9 665kg/hm2,开始出现下降。1年生苜蓿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低,分别为218kg/hm2,11kg/hm2,105kg/hm2,3年生苜蓿对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3kg/hm2和185kg/hm2,比1年生苜蓿吸磷量高109.1%、吸钾量高76.2%;而4年生苜蓿对氮的吸收量最高,为351kg/hm2,比1年生苜蓿吸氮高6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质由15.60g/kg增至18.26g/kg,全氮由1.20g/kg增至1.50g/kg,碱解氮由64.74mg/kg增至88.02mg/kg;土壤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全磷由0.86g/kg降至0.76g/kg,速效磷由14.00mg/kg降至9.27mg/kg,速效钾由70.51mg/kg降至54.35mg/kg。建议在生产中施适量钾肥满足苜蓿高品质、高产量的需要。
折凤霞郝明德臧逸飞
关键词:紫花苜蓿产草量养分吸收
Heterosis for water uptake by maize (Zea mays L.) roots under water deficit: responses at cellular, single-root and whole-root system levels被引量:2
2013年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heterosis for water uptake by maize roots,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roots in the F1 hybrid (Hudan 4)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its inbred parents (♂ 478 and ♀ Tian 4) at cellular, single-root and whole-root system levels under well-watered and water-deficit conditions. The cel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Lpc) decreased under water deficit, but the Lp c of the F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ts inbred parents with or without stress from water deficit. Marked reductions in Lp c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Hg2+ treatment. The hydrostatic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ingle roots (hydrostatic Lp sr ) varied among genotypes under the two water treatments, with the highest in the F1 and the lowest in ♂ 478. Radi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adial Lpsr ) and axial hydraulic conductance (Lax ) of the three genotypes varied similarly as Lpsr . The variations in hydraulic parameters were related to root anatomy. Radial Lp s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atio of cortex width to root diameter (R2=-0.77, P<0.01), whereas L a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ameter of the central xylem vessel (R2 =0.75, P<0.01)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xylem vessels (R2 =0.93, P<0.01). Hydraulic conductivity (Lpwr ) and conductance (Lwr ) of the whole-root system followed the same trend under the two water treatments, with the highest values in the F1 .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heterosis for water uptake by roots of the F1 occurred at cellular, single-root and whole-root system levels under well-watered and water-deficit conditions.
XiaoFang LIUSuiQi ZHANGLun SHAN
关键词:水分亏缺根系吸水
黄土高原轮作系统苜蓿土壤磷素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黄土高原旱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长年份土壤的无机磷、有机磷形态及微生物磷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农牧区牧草有效磷素合理利用及区域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种植苜蓿的土壤全磷含量与苜蓿种植年份成反比,连续种植苜蓿年份越长,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越小.苜蓿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以Ca-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74.0%~80.0%,且Ca10-P>Ca8-P>Ca2-P.有机磷占全磷总量的23.2%~25.4%,土壤有机磷以中活性有机磷为主,占有机磷总量的78.3%~79.5%.苜蓿的种植年份越长,土壤微生物磷含量越低.土壤微生物磷与土壤全磷、速效磷成极显著相关,故土壤微生物磷可作为土壤供磷能力的指标.
何晓雁郝明德李丽霞郭胜安
关键词:苜蓿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甘薯块根膨大期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理代谢特征(英文)被引量:6
2012年
以转Cu/Zn-SOD和APX基因及其非转基因甘薯进行盆栽试验,在甘薯块根膨大期进行正常供水(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中度缺水(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和重度缺水(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3种水分处理,分别测定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在薯块膨大期的第20天和第70天的抗氧化酶系统、可溶性糖含量、光合系统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以此研究外源基因的超表达是否可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1)转基因甘薯(TS)的SOD、APX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非转基因对照株(NT),但POD活性低于NT;TS和NT植株的APX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均随干旱胁迫加重呈递减趋势。(2)干旱胁迫70d时,TS和NT植株光合参数均较胁迫20d时降低,且TS和NT间的净光合速率没有明显差异。(3)TS和NT两株系的块根产量在中度胁迫下最高而在重度胁迫下最低,而TS具有较高的块根产量且在重度胁迫下产量降低幅度较小。(4)TS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NT,且TS的水分利用效率较NT更高。研究表明,Cu/Zn-SOD和APX基因可以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甘薯块根膨大期的SOD、APX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成雨洁伍小兵邓西平郭尚汝
关键词:干旱胁迫转基因甘薯抗氧化酶水分利用效率温室
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蒸腾耗水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对黄土塬区两种栽培模式下(传统模式Ⅰ和改进模式Ⅱ)玉米(Zea mays L.)的茎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并结合试验区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了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玉米植株的茎流速率都表现出与太阳辐射同步的昼夜变化规律,且模式Ⅰ植株茎流速率大于模式Ⅱ植株茎流速率;玉米的日茎流量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并且均随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变小,这与植株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基本一致;从抽雄期到蜡熟期,模式Ⅰ和模式Ⅱ玉米群体叶面蒸腾量分别为115.18 mm和119.47 mm,棵间蒸发量模式Ⅱ(39.41 mm)较模式Ⅰ(64.81 mm)减少了39.2%,表明改进模式优化了玉米群体的蒸腾蒸发比率,有利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除风速外,两种模式下植株的日茎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水汽压差、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
王淑庆张岁岐王小林
关键词:黄土塬区玉米栽培模式茎流速率蒸腾气象因子
长期轮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粮草(小麦-红豆草)、粮豆(小麦-豌豆)和粮饲(小麦-玉米)3种典型轮作制度对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制度及茬口年限可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连作小麦相比,实行小麦-红豆草轮作后,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稳定,且其籽粒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化学评分和氨基酸指数均较高,可作为黄土高原生产优质蛋白小麦的轮作制度;小麦与豌豆进行轮作,豌豆茬后1年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高,但豌豆茬后2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且多种必需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低于连作小麦,必需氨基酸指数比连作小麦低12.2%,营养品质较低;虽然粮饲轮作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稳定,但其粗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平衡程度均低于连作小麦.
蔡艳郝明德
关键词:轮作黄土高原小麦蛋白质品质营养品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