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021477)

作品数:9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吕文英汪玉娟刘国光姬慧民雷颖欣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5篇底泥
  • 4篇生态危害
  • 3篇底泥中重金属
  • 3篇生态危害评价
  • 3篇污染
  • 3篇沉积物
  • 2篇断面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性
  • 2篇潜在生态危害
  • 2篇重金属形态
  • 2篇珠江广州段
  • 2篇金属形态
  • 1篇底泥重金属
  • 1篇底泥重金属污...
  • 1篇形态分析
  • 1篇生物可利用性
  • 1篇释放量

机构

  • 9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吕文英
  • 5篇汪玉娟
  • 3篇刘国光
  • 1篇王新明
  • 1篇李中阳
  • 1篇姬慧民
  • 1篇黄锦勇
  • 1篇汤洁婷
  • 1篇龚明睿
  • 1篇黄强南
  • 1篇雷颖欣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被引量:26
2009年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g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吕文英汪玉娟刘国光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测定了珠江入海口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中镉、铬、铜、铅、锌的含量与国内其他河口相比,处于一种较高的含量水平。与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相比,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以镉的富集系数最大,为12.67,表明镉的污染比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不同,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的27.63%;铬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1.92%;,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81.27%;铅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2.60%;锌则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61.40%。
吕文英周树杰
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
珠江广州段鸦岗断面底泥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评价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为研究镉、铬、铜、铅在珠江广州段的环境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年4月在珠江广州段鸦岗断面采集了表层底泥,测定了该断面底泥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的含量,并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在底泥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该断面底泥中镉、铬、铜、铅含量分别为2.29、217.97、320.60和124.44 mg/kg,均高于全国湖泊底泥的平均值,分别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的57.25,6.26倍,28.63倍,4.31倍。其中,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比例为55.02%;铬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58.55%;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48.69%;铅以铁 ̄锰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分别32.52%和38.77%。结论依据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断面底泥中的镉、铬、铜、铅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镉潜在生态危害强,铬、铅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铜的潜在生态危害中等。
吕文英周树杰龚明睿王新明
关键词:底泥生态危害
北江沉积物中镉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北江长期受到上游采矿和冶金行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的污染,使其沉积物中镉含量偏高。研究通过采集北江表层沉积物,并对其中镉的含量和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系统研究了北江表层沉积物中镉的含量和可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态、有机态、残渣态镉占总量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镉的生物可利用态、生物潜在可利用态和生物不可利用态的含量,研究了镉被水生生物吸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北江各采样断面表层沉积物中镉的含量为11.7~76.0 mg/kg,其中生物可利用态含量范围为1.6~14.1 mg/kg,占总量的比例范围为10.0%~18.6%;生物潜在可利用态含量范围为3.6~46.8 mg/kg,占总量的比例范围为30.8%~61.6%;镉主要以生物可利用态和生物潜在可利用态形式存在,容易被生物吸收进入生物体内,对北江的镉污染应给予高度关注。
吕文英汪玉娟李中阳
关键词: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
广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镉的含量分别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的6.87倍和10.23倍;铜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4.68倍和3.76倍,锌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1.22倍和2.01倍,铬和铅达标。水田土壤中镉和铬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铅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旱田土壤中镉、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结论]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镉在水田和旱田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为0.32mg/kg和0.31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其污染状况值得关注。
吕文英汪玉娟汤洁婷
关键词:水田土壤旱田土壤重金属形态生物有效性
河流底泥中六价铬释放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河流底泥中Cr6+的释放规律。[方法]以北江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环境条件的改变,研究了水体中各因素的改变对河流底泥样品中Cr6+释放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的提高,底泥样品中Cr6+的析出量逐渐增加。随着pH值的增大,Cr6+的析出量逐渐减少,当pH值大于8时,Cr6+的析出量有较小幅度的增加。随着NaC l溶液浓度的增加,Cr6+的析出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当NaC l的浓度大于2 g/L时,Cr6+的析出量出现下滑现象。Cr6+的释放量随着酸雨成分中阳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随着阴离子浓度的升高,Cr6+的释放量达到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结论]该研究为探讨河流底泥中Cr6+的二次污染问题提供了依据。
汪玉娟吕文英刘国光黄锦勇
关键词:底泥释放量
珠江广州段东朗断面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测定了珠江广州河段东朗断面底泥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的总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即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在底泥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该断面底泥中镉、铬、铜、铅总量均高于全国湖泊底泥中的平均值,以广东土壤背景值为参照可以看出,东朗底泥中镉、铬、铜、铅含量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84.0倍、8.1倍、29.2倍、7.0倍,底泥成为这些重金属的富集地。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比例为59.29%,铬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为54.51%,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53.17%,铅以碳酸盐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分别36.63%和36.35%。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断面底泥中的镉、铬、铜、铅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镉潜在生态危害强,铬潜在生态危害轻微,铜、铅的潜在生态危害中等。
吕文英周树杰雷颖欣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生态危害
珠江长州断面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被引量:6
2009年
测定了珠江广州河段长州断面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的质量比,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它们在底泥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监测分析表明,该断面底泥中镉、铬、铜、铅质量浓度均高于全国湖泊底泥中的平均值。该断面底泥中镉、铬、铜、铅质量比分别为广东土壤背景值的49.50倍、3.62倍、14.24倍、5.51倍,底泥成为这些重金属的富集地。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为47.47%;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47.28%;铜主要以有机态及硫化物结合态为主,占49.06%;残渣态较低,占18.26%。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断面底泥中的镉、铬、铜、铅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镉潜在生态危害强,铬、铜、铅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
吕文英周树杰黄强南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生态危害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09年
介绍了近年来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的原因,总结了重金属各种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在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汪玉娟吕文英刘国光姬慧民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生物有效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