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580)

作品数:25 被引量:189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颖嘉文戈杨莉张雪林何洁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博士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6篇血管
  • 15篇肿瘤
  • 14篇乳腺
  • 11篇乳腺肿
  • 11篇乳腺肿瘤
  • 11篇腺肿瘤
  • 11篇超声
  • 10篇血管生成
  • 7篇造影
  • 7篇恶性
  • 6篇新生血管
  • 6篇乳腺癌
  • 6篇乳腺良恶性肿...
  • 6篇腺癌
  • 6篇良恶性
  • 6篇良恶性肿瘤
  • 6篇恶性肿瘤
  • 5篇超声造影
  • 4篇免疫
  • 4篇灌注

机构

  • 22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22篇李颖嘉
  • 16篇文戈
  • 10篇杨莉
  • 5篇张雪林
  • 5篇何洁
  • 4篇孙学刚
  • 3篇何艳
  • 3篇王冬晓
  • 3篇郑煜煌
  • 3篇贺梅
  • 3篇周华英
  • 3篇位红芹
  • 3篇陈霞
  • 2篇吴凤林
  • 2篇刘猛
  • 2篇周国强
  • 2篇龚渭冰
  • 2篇姚运海
  • 2篇纪丽景
  • 2篇谌资

传媒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一届全国暨...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预后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及预后评价的价值,为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寻求判断预后的指标。方法对6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前采用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显像检测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和微血管密度与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造影增强前能量多普勒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微血管密度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微血管密度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微血管密度组(P<0.05)。结论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高血管生成活性者预后差,术后行辅助治疗的同时应加以抗血管生成治疗。
李颖嘉张雪林文戈
关键词:血管生成能量多普勒显像
靶向超声微泡对结肠癌新生血管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以VEGFR2(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结肠癌新生血管的成像效果。方法以生物素一亲和素桥接法将特异性结合VEGF主要受体KDR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靶向微泡,用同样方法将对照肽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对照微泡。以KDR阴性表达的人结肠癌LS174T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只荷瘤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注射靶向微泡、对照微泡,2种微泡注射间隔30min。注射靶向微泡后5min和注射对照微泡后5min荷瘤鼠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组微泡在肿瘤组织造影增强情况,测量肿瘤组织的声强度(VI)。另取6只荷瘤鼠预先注射K237肽后再注射靶向微泡,观察微泡的成像效果。靶向微泡组、对照微泡组、小肽预先封闭组肿瘤组织的VI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在肿瘤组织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成功制备了靶向微泡。注射超声微泡后5min超声检查显示靶向微泡组肿瘤组织超声造影明显增强,对照微泡组及小肽预先封闭组仅见轻度的超声造影增强。3组V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0,P〈0.01)。靶向微泡组与对照微泡组V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8±9.56与8.28±4.74,t=6.91,P〈0.01);小肽预先封闭组VI值与靶向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3.44与30.18±9.56,t=4.9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鼠结肠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较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显著增加。结论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荷瘤鼠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特异性黏附并有效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位红芹何洁杨莉纪丽景张霞王冬晓文戈谷英士李颖嘉
关键词:结肠肿瘤新生血管化微气泡
肿瘤新生血管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研究进展
2009年
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遗传学和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的研究基础。文章对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颖嘉文戈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超声显像
包裹全氟戊烷/己烷脂质纳米液滴相变阈值及术中评估射频消融边界能力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包裹全氟戊烷尼烷脂质纳米液滴相变阈值及术中评估射频消融边界的能力。方法采用乳化-均质法制备出以脂质为包壳、全氟己烷(PFH)/全氟戊烷(PFP)为核心的相变型纳米液滴PFHND/PFPND,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其粒径...
张世玉李颖嘉杨莉纪莉
关键词:氟碳化合物射频消融
携K237小肽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移植瘤新生血管靶向显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乳腺癌及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新生血管靶向显像效果.方法 &quot;生物素-亲和素&quot;桥接法将与VEGF的主要受体KDR特异性结合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偶联构建靶向微泡(...
李颖嘉位红芹杨莉纪丽景何洁王冬晓
关键词:靶向微泡
艾滋病HAART治疗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为探讨我国艾滋病病人(AIDS)启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对启动HAART的AIDS病人部分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和部分Th1和Th2细胞因子等进行追踪分析.方法 将接受HAART初始治疗的238例AIDS病人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分为在24周内发生IRIS的47例病人(IRIS组)和未发生IRIS的191例病人(非IRIS组).在HAART的0周、12周和24周采集两组血标本,对47例IRIS病例及随机选择的50例非IRIS病例进行免疫机制的研究分析,检测HIV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部分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在HAART的0周、4周、12周、24周及发生IRIS时分别采集全部238例患者的血标本,使用ELISA法测定血浆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以及IL-7水平.结果 两组感染者的CD4+、CD8+纯真细胞和记忆细胞比例在0周、12周、24周及发生IRIS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CD4+记忆细胞和CD8+记忆细胞比例在启动HAART后均明显上升.两组感染者CD4+CD38+活化细胞和CD8+CD38+活化细胞比例在基线时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治疗后均有下降趋势.在0周、12周、24周及发生IRIS时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IRIS组中均较非IRIS组要低.两组IL-2及IFN-γ在HAART后均呈上升趋势,且IRIS组在4周及发生IRIS时更明显高于非IRIS组;两组IL-4及IL-10在HAART后均呈下降趋势,IRIS组中IL-10在4周及发生IRIS时更明显低于非IRIS组.IL-7在两组中基线时均较正常值升高,并随HAART进程逐渐降低,其中IRIS组在各随访点IL-7均要高于非IRIS组.结论 接受HAART治疗者早期即出现记忆T细胞快速上升,在IRIS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IL-2、IL-10和IFN-γ在发生IRIS时的水平差别,提示IRIS的发生与炎性细胞因子大量增加,炎性抑制因子相对不足有一�
郑煜煌刘猛周华英何艳周国强谌资陈霞贺梅加路姚运海郑力文
关键词:艾滋病HAART治疗免疫重建免疫机制RECONSTITUTION
乳腺癌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变化及血管生成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正常乳腺、30例普通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AH)、20例导管内癌、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Flk-1/KDR的表达。结果各组CD34、VEGF及Flk-1/KDR的表达程度不同,浸润性导管癌组最高。随病程演进MVD逐渐增加(P〈0.05),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进性增高(P〈0.05),但在病程初期各主要指标改变不明显,显著变化始于AH阶段。MVD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Flk-1/KDR的表达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异常可能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VEGF及Flk-1/KD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乳腺普通性增生*AH-乳腺癌这一癌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的主要始动因素,其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治的靶标。
李颖嘉邓永键文戈张雪林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乳腺良恶性肿瘤区域血流动力学灌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区域血流灌注的变化特点。方法乳腺良恶性肿瘤共60例,均为女性,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0岁。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其中乳腺恶性肿瘤30例(33个病灶)、乳腺纤维腺瘤30例(34个病灶)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WOT),用光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34、VEGF、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恶性组90.91%(30/33)见坏死灶,血管异常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良性组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瘤性特征,癌巢边缘可见扩张、迂曲的大血管,癌巢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恶性组瘤内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尤其富集于癌巢边缘。VEGF及Flk-1/KDR在恶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尤其是癌巢边缘呈强阳性表达,在良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VEGF或Flk-1/KDR为靶点进行新生血管特异性分子显像可能为乳腺癌的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癌巢边缘可能是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分子影像观察的重点靶区。
李颖嘉文戈吴凤林
关键词:乳腺癌区域灌注超声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血流灌注异质性的评价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27/3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曲线下面积、廓清时间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恶性组90.91%(30/33)见坏死灶,问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良性组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癌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周细胞。结论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曲线形态、各灌注指标及不同灌注区域灌注指标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李颖嘉文戈何洁
关键词:微气泡乳腺肿瘤血液动力学现象
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基膜不连续,缺乏平滑肌成分。内皮细胞胞体大,细胞核大,畸形,核仁增大、边集,核质比例增大,胞质内吞饮泡多。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明显狭窄。恶性组MVD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乳腺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及分子表达上具有异质性,VEGF或受体Flk-1/KDR可能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癌灶边缘可能是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分子影像观察的重点靶区。
李颖嘉张庆玲孙学刚
关键词: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