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9GJ-10)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柯贵文更多>>
相关机构:五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物象
  • 4篇小说
  • 2篇兴象
  • 1篇造境
  • 1篇中国小说
  • 1篇女作家
  • 1篇女作家群
  • 1篇普罗小说
  • 1篇作家
  • 1篇作家群
  • 1篇五四小说
  • 1篇现代小说
  • 1篇废名

机构

  • 4篇五邑大学

作者

  • 4篇柯贵文

传媒

  • 2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论被引量:1
2012年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柯贵文
关键词:兴象现代小说
五四小说物象论——以废名、郁达夫、鲁迅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物象的广泛运用是五四小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废名用物象来造境;郁达夫借物象以兴情。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共同实现了小说的诗化,这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小说作为叙事文类的进一步发展。鲁迅则尽脱传统窠臼,以其对物象意义与功能的创造性革新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柯贵文
关键词:五四小说物象造境
1940年代中国小说物象论——以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为例
2010年
1940年代是中国小说物象艺术走向多元与成熟的时期。张爱玲得中外文学之精髓,将物象与心理分析相融合,有力地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钱钟书学贯中西,纵横捭阖,在拓展小说取象范围、以物象丰富作品内蕴、提升小说语言品质方面贡献独特;赵树理虽然也借物象刻画性格、以物象为细节性道具组织故事,但为了照顾其小说拟想读者的审美习惯,却力避物象的意象化,显示出与中国文学诗骚传统的疏离。他们特色鲜明,差异明显,而又以其差异构成互补,共同呈现出1940年代小说物象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多元、成熟的样貌。
柯贵文
关键词:小说物象
早期普罗小说物象论
2013年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
柯贵文
关键词:普罗小说兴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