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2B04)

作品数:33 被引量:600H指数:15
相关作者:代力民周莉于大炮周旺明郭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松林
  • 5篇阔叶
  • 5篇阔叶红松
  • 5篇阔叶红松林
  • 5篇红松林
  • 4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森林资源
  • 3篇碳储量
  • 3篇碳密度
  • 3篇天然林
  • 3篇土壤
  • 3篇林区
  • 3篇旅游
  • 2篇蓄积
  • 2篇蓄积量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物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树种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辽宁省林业科...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密苏里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吉林省长白山...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吉林森林...
  • 1篇吉林省林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代力民
  • 14篇周旺明
  • 14篇于大炮
  • 14篇周莉
  • 7篇王晓雨
  • 7篇郭焱
  • 6篇包也
  • 6篇张慧东
  • 5篇尤文忠
  • 5篇颜廷武
  • 5篇魏文俊
  • 5篇孟莹莹
  • 5篇梁宇
  • 4篇魏亚伟
  • 4篇吴志伟
  • 4篇赵刚
  • 4篇贺红士
  • 3篇许东
  • 3篇方向民
  • 3篇毛沂新

传媒

  • 14篇生态学报
  • 8篇生态学杂志
  • 2篇防护林科技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林业经济
  • 1篇辽宁林业科技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1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女性视角下的森林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17年
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女性休闲旅游市场日益凸显.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基于女性休闲视角,采用文献回顾法,分别对社会性别和女性休闲理论进行研究,针对森林温泉旅游开发现状提出顺应市场的开发模式.
李济任许东
关键词:女性旅游
吉林省天然黄檗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是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珍贵用材树种和主要建群树种,由于过度采伐和利用,其资源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依据其资源自然分布现状,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黄檗分布种群,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期为黄檗种群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提供依据和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99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54条,多态性比率为54.5%。10个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分布在18.52%—37.96%范围内,其中珲春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最高,为37.96%,吉林省露水河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最低为18.52%,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26.02%。利用Shannon指数与Nei指数可较好的估算黄檗种群间的遗传变异,Shannon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1103—0.1949之间,Shannon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1522。Nei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0759—0.1327之间,平均为0.1043。根据Nei法计算黄檗10个种群遗传多样性是Dst=0.1586,分化指数Gst=0.6183,基因流系数Nm为0.3086,总的遗传变异中有61.8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的变异只占38.17%,种群间存在明显分化。黄檗的10个种群可分为两个大群,即:1松江河、露水河、湾沟、集安、辉南2白石山、汪清、安图、延吉、珲春。根据黄檗的遗传结构提出了保护措施:适度引导营造药用或用材林;开展本地黄檗资源的本底调查并进行资源汇总(包括林班、小班,每株的树龄、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数据),筛选本地的优势群体进行原地保存;迁地保护策略中要增加样本的数量,白山地区迁地保护的种源应选择松江河、露水河种源,通化地区迁地保护的种源应选择集安种源,而延边地区应选择白石山和汪清种源;人工促进黄檗的天然林更新改造,逐步恢复黄檗种群规模,并且进行人工更新的资源登记。
李绍臣李凤明张立民任军林玉梅
关键词:黄檗ISSR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评价被引量:12
2013年
风灾区的植被恢复对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野外调查风灾区目前植被恢复情况的基础上,以空间明晰的方式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不同的稳定性等级采用不同的恢复措施,最后应用森林景观模型评价恢复措施在短期和长期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造林可以有效地改善植被恢复,长期效果尤为明显;因此,控制生态系统中不稳定的因素,降低不稳定因素的扩散能力,使不稳定生态系统、亚不稳定生态系统逐步向稳定生态系统转变,需要以人工造林为主,自然恢复为辅,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以实现当地的天然植被覆盖为最终目标。
牛丽君梁宇王绍先许嘉巍张睿武影国微
关键词:植被恢复
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367.47Tg C,其中天然林碳储量1 195.24Tg C,人工林碳储量1 72.23Tg C,分别占工程区总碳储量的87.41%和12.59%。天保工程实施10a前(1988~1998年)与天保工程实施10a后(1998~2008年),长江上游六省区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增加290.65Tg C、705.12Tg C,同时该地区在1999~2003年到2004~2008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量,较1989~1993年到1994~1998年的增加量高80.92Tg C。根据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固碳速率及其变化,估算该地区天保工程二期的森林植被固碳能力为5 903.25Tg C。
郭焱周旺明于大炮周莉谷晓萍吴志军吴志军王晓雨吴胜男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清查碳储量
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被引量:28
2014年
以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森林类型进行调查,探讨天保工程经营区划对森林植被固碳现状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东北林区生物量与蓄积量数据库,建立了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组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然后以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为基础,对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以期为全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天保工程的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区之间(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初期经营区划的标准、样地的选择以及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式有关。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045 Tg C,占东北、内蒙古三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68%;工程区以天然林为主,占工程区总植被碳储量的97%。工程区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1 Mg/hm2,较东北、内蒙古三省平均植被碳密度高14%;工程区植被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由幼龄林的13 Mg/hm2到过熟林的63 Mg/hm2。因此,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提高其林分质量,这对未来我国森林碳汇潜力的增加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亚伟周旺明于大炮周莉方向民赵伟包也孟莹莹代力民
关键词:东北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储量
落叶松—红松复层林培育技术及效益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多年在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方面的试验研究成果,系统地提出了落叶松-红松复层林培育技术,主要包括上层林木抚育、冠下栽植以及调控技术。上层保留林木的郁闭度应控制在0.5~0.6,冠下栽植红松后12年内适时伐除上层落叶松,为冠下幼树的生长创造条件。
宋德利
关键词:复层林郁闭度保留密度
退化柞蚕场人工促进柞树-红松混交林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近年来退化柞蚕场栽植红松成为辽东山区一种被林农广泛接受的生态恢复模式;但是,目前对这种恢复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技术和实施效果还不甚了解。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退化柞蚕场营建的柞树-红松混交林林分生长规律、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域退化柞蚕场营建柞树-红松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确定了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最适造林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山区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张慧东尤文忠毛沂新颜廷武魏文俊王睿照赵刚
关键词:混交林柞树生态恢复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东北阔叶红松林的可持续经营被引量:15
2015年
20世纪末以来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影响着东北温带阔叶红松林资源的可持续性,一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下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另一个是红松不再作为用材树种被采伐。但森林采伐后的更新造林模式并没有显著改变。以长白山腹地-露水河林业局的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清查(二类)和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资料,评估了这两个重要的变化对当前的森林资源的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调减了采伐量,间接提高了森林的公顷蓄积量,整体上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目前,紫椴,蒙古栎,水曲柳和春榆等占商品材总生产量94.7%(蓄积量)。与此同时,可供采伐的这4个树种年生长量却小于采伐量,而林下补植红松,却忽视阔叶树更新的经营模式势必会逐渐增加红松在阔叶红松林中的比例,使目前商品材资源不足的情况更加恶化。总的来说,天保工程促进了公益林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但降低了用于木材生产的商品林的面积;红松不采伐增加了红松在商品林中的比例,降低了商品林中用材树种比例和商品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从长期看,必然导致可采伐林木资源的枯竭。据此,建议应根据森林培育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森林更新恢复模式。
于大炮周旺明包也齐麟周莉代力民
关键词:天保工程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被引量:11
2015年
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了促进次生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恢复,不采红松只采伐阔叶树种的经营方式在长白山地区被广泛应用,部分林区陷入可采伐资源匮乏的困境。为了探究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红松(蓄积)比例不同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利用林木材积生长方程与保留系数模型,模拟了预设经营方案下林分总蓄积量与可采蓄积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禁止采伐红松的经营方式下,红松(蓄积)比例较高的次生林将无法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次生林的经营方案需要根据林分中红松(蓄积)比例不同而区别制定:对于红松蓄积低于40%的次生林,推荐不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40a周期的经营方案;对于红松蓄积高于40%的次生林,推荐可以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30a周期的经营方案。另外,可采蓄积量的恢复期比总蓄积量的恢复期更长,以可采蓄积恢复期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采伐周期,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吴志军苏东凯牛丽君于大炮周旺明周莉吴胜男代力民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蓄积量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科学评估目前的择伐方式对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择伐过的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原始林为对照,分析了择伐对物种组成、林分结构以及对木材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择伐(≤20%)对物种组成和蓄积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而高强度择伐则显著改变了物种组成和蓄积结构。择伐后林分蓄积量均显著小于原始林,不同择伐强度间没有显著差异。择伐显著影响了用材树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择伐后样地中用材树种的株数和蓄积量均显著减少,严重影响了林分的木材持续生产能力。因此,从阔叶红松林木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看,需要重新思考红松不作为采伐树种的用材林经营技术模式。
包也于大炮周莉周旺明孟莹莹吴志军郭焱王晓雨代力民
关键词:择伐阔叶红松林可持续利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