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41019)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石峰何宏林魏占玉张英陈长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地表破裂
  • 2篇汶川地震
  • 2篇裂带
  • 2篇河段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破裂
  • 1篇断层
  • 1篇断层崖
  • 1篇断裂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解译
  • 1篇遥感影像
  • 1篇遥感影像特征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对比
  • 1篇玉树MS7....
  • 1篇玉树地震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何宏林
  • 4篇石峰
  • 4篇魏占玉
  • 1篇陈长云
  • 1篇毕丽思
  • 1篇张英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Scienc...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遥感影像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正>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西北段,与该断裂系中其它断裂,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一起,构成了顺时针旋转的青藏高原南东地块的北边界。甘孜—玉树断裂带由斜列状排列的一组北西向断层组合而成,西...
石峰何宏林魏占玉毕丽思
文献传递
Near-fiel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long the rupture of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implications被引量:3
2010年
At first time,we observed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which actually is a kind of creep after slip,along the intra-plate active fault associated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o understand the near-fiel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following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we compared the fault scarp or flexure scarp profiles measured in different campaigns.Our result shows that among total 19 observation sites,on 13 sites (68% of 19) fault scarps fall back with an average about 9.7% decrease;on 5 sites (26% of 19) fault scarps present no change;and on one site (6% of 19) fault scarp continues to uplift with 12.8% increase.The variety of fault scarp we observed results mainly from near-fiel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after slip occurred in shallow.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the following are demonstrated: except for the southwestern end near Yingxiu Town where coseismic slip deficit and some elastic energy residue exist there,fall back (68%) or non-changing (26%) of fault scarp shows energy balance or energy deficit due to overthrust,implying that the likelihood of occurrence of strong aftershocks of ≥ M7 becomes very small in these energy-released areas.Moreover,we suggest that a minimum of 10% error due to near-fiel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the magnitude of historic and paleoearthquake or slip rate based on the fault scarp displacement,even though the error caused by erosion has been accounted already.
HE HongLin WEI ZhanYu SHI Feng SUN HaoYue
关键词:地震破裂滑动速率断层崖
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被引量:17
2010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除组织现场快速震害评估和地表破裂带调查外,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是迅速给出初步震害评估和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置和展布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的对比,解译出了12km长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其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线性阴影和色彩变化。地表破裂带位置和先存的断层、老破裂带位置一致,说明青海玉树地震属于原地复发型地震。同时,解译结果也得到了来自野外实地调查结果的验证,证明了遥感解译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但解译破裂长度远小于实际破裂长度,也说明了基于2.5m分辨率的SPOT卫星影像的遥感解译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石峰何宏林张英
关键词:玉树地震遥感解译地表破裂
汶川地震破裂带白沙河段同震水平缩短量的估算被引量:3
2009年
同震位移向量由垂直、走滑和水平缩短(或拉张)三分量构成,合理估计各分量是全面认识地震地表变形特征的基础。汶川地震后的现场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同震位移数据,但是绝大部分是垂直和走滑两个分量,水平缩短(或拉张)分量十分缺乏,这必然导致我们对汶川地震破裂特征认识的偏差。本文通过对变形的天然地貌面和人工建筑的测量和复原,获得了白沙河破裂段8个观察点水平缩短量数据。同震水平缩短量在白沙河段的分布显示出了其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与其他研究获得的垂直和走滑同震位移的分布基本一致。此外,同震水平缩短与同震垂直位移量在该破裂段上的分布,表现为峰、谷互补,可能暗示了地震破裂面倾角沿该破裂段的变化过程:南段为高角度,中段逐渐转变为低角度,最后在北段再次转为高角度。
石峰何宏林魏占玉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
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的滑移向量被引量:2
2010年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裂带分布的论文和报告,但绝大部分都仅仅是破裂的走向位错和垂直位错,极少有同震滑移向量的报道。这不仅是因为野外难以直接测量到水平缩短量(或拉张量),而且还因为这些走滑位错实际上是视走滑位错,部分或全部来自水平缩短或拉张。因此,仅仅根据视走滑同震位错和垂直同震位错估计的同震总滑移量肯定包含了相当大的误差。尝试利用据不同走向参考线测量到的一组(两个以上)视走滑位错来计算水平滑移向量的这一新方法,获得了中央破裂带上的7个水平同震滑移向量,并结合垂直位错量进一步计算了走滑、倾滑和水平缩短三个同震滑移分量以及断层倾角和破裂面上的同震滑移向量,综合出露破裂面的擦痕所指示的滑移向量,并对比根据矩张量解获得的震源深度的滑移向量,得出以下认识:(1)破裂南段的地表滑移向量的方位角明显小于震源深度滑移向量的方位角,表明在破裂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破裂面上的滑移向量发生了逆时针旋转;(2)滑移方位角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大,表明地平面上水平滑移向量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且在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过程中近地表的走滑分量逐渐减小而倾滑分量逐渐增大;(3)几乎在每一个观测点倾滑分量都大于走滑分量,表明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在任何地点都是以逆冲运动为主;(4)破裂面倾角在10.4°~64.7°,平均值为41°,与天然破裂露头和探槽揭示的结果基本一致;(5)滑移向量沿破裂带的分布显示,走滑分量中段大而两端小,倾滑分量则相反,中段小两端大。
何宏林魏占玉陈长云石峰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估算汶川地震同震水平缩短量:以白沙河段为例
2010年
2008年汶川地震(Mw7.9)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震后现场调查获得大量的垂直和走滑同震位移数据,但缺乏同震水平缩短量数据,直接影响了对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的研究。文中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地震前、后QuickBird卫星影像对比,同时结合野外实地测量来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水平缩短量。白沙河破裂段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西南端,距震中区映秀镇最近仅有15 km。在该破裂段的两侧各有一条乡间公路,相距300~900 m,我们通过对比地震前、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公路间距变化,对比震后实测公路位置与震前的差异,获得了一系列的同震水平缩短量,其平均值为6.8 m(RMS),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2 m和1.1 m,综合误差为2.33 m。该估计值大于沿地表破裂带通过复原变形人工构造物以及变形地层所获得的同震水平缩短量,说明汶川地震在地表造成的水平缩短分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而破裂带附近所观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石峰何宏林魏占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影像对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