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905001040331)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3
相关作者:蔡岩王明荣徐昕韩亚玲吴玉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原位
  • 7篇原位杂交
  • 7篇染色
  • 7篇染色体
  • 5篇染色体畸变
  • 4篇荧光
  • 4篇荧光原位杂交
  • 4篇肿瘤
  • 3篇食管
  • 3篇细胞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过表达
  • 2篇多色
  • 2篇多色荧光原位...
  • 2篇异倍体
  • 2篇食管鳞状
  • 2篇食管鳞状细胞...
  • 2篇食管肿瘤
  • 2篇细胞癌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省计划生...

作者

  • 7篇徐昕
  • 7篇王明荣
  • 7篇蔡岩
  • 5篇韩亚玲
  • 4篇吴玉鹏
  • 3篇姚汉清
  • 3篇贾雪梅
  • 2篇张钰
  • 2篇贺舜
  • 2篇王贵齐
  • 2篇鲁海珍
  • 2篇罗巍
  • 2篇韩亚铃
  • 1篇王小春
  • 1篇张月明
  • 1篇杨壹羚
  • 1篇张天宝
  • 1篇张业贵
  • 1篇刘尚梅
  • 1篇毕新刚

传媒

  • 2篇癌症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遗传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4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染色体畸变的情况,探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技术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随机引物法标记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p21区带探针,对5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间期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统计染色体畸变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以及染色体畸变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阳性率。结果:3、7、17号染色体和9p21的畸变率分别为47.4%(27/57)、50.9%(29/57)、56.1%(32/57)和59.6%(34/57),畸变与分期无相关性,3、7和17号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个探针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总阳性率为54.4%。结论:M-FISH技术检测有助于探索3、7、17号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张业贵毕新刚韩亚玲蔡岩徐昕吴玉鹏杨壹羚马建辉赵平贾雪梅王明荣
关键词:膀胱肿瘤尿路上皮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畸变
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TOP2A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选取胃癌中异倍体出现频率较高的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99例胃腺癌、18例癌旁组织及5例远端胃粘膜进行了分析。复阅相应肿瘤患者癌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构建组织微阵列,对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TP53和T...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
关键词:胃肿瘤染色体
文献传递
食管鳞癌3、8、10、20和Y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虽经不断改进,但是总体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文章应用间期细胞核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220例食管鳞癌组织标本的3、8、10、20和Y染色体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所测常染色体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存在较高的数目畸变率,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增益,包括三体、四体及多体。4条常染色体3、8、10和20号染色体增益率分别为84.9%、77.5%、63.7%和83.2%,其中多体率各为24.6%、34.9%、23.4%和31.7%。Y染色体在61.2%的男性患者表现缺失。3、8、10和20号探针联合检测食管癌的阳性率为74.5%,3、8、20和Y染色体探针联合检测男性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5.0%。这些结果提示3、8、10和20号染色体的探针组合和3、8、20和Y染色体探针组合有可能用于食管癌的辅助诊断,且在诊断男性食管癌病例时后者优于前者。
康维姚汉清房丽丽蔡岩韩亚铃徐昕张钰贾雪梅王明荣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染色体畸变荧光原位杂交
实体瘤间期细胞制备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将改进的实体瘤间期细胞制备方法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为实体瘤间期细胞的制备建立技术平台。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法标记3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分析实体瘤不同间期细胞制备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结果6种制片方法各具特点,根据其在应用方面有不同侧重,可采用不同制片方法。胶原酶法制片的荧光原位杂交效果最佳。对于冰冻组织或较小的组织,可采用印片法制片。结论适当的制片方法,结合荧光原位杂交,为实体瘤的染色体研究和诊断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韩亚玲徐昕蔡岩王明荣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实体瘤胶原酶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应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探讨被引量:8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染色体畸变检测已被用作一些癌症的诊断指标,但食管癌迄今尚无染色体水平的标志。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及其癌前病变部分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辅助ESCC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风险预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文献报道最常发生改变的3、8、10、12、17和20号染色体,用其特异性着丝粒探针,采用M-FISH对来自113个病例的124份食管病变组织间期细胞核进行分析,统计各染色体的畸变情况,并分析其与ESCC染色体增加(增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3、8、10、12、17和20号染色体在ESCC中增益畸变率分别为80.9%(93/115)、81.0%(94/116)、70.5%(79/112)、75.9%(85/112)、68.7%(79/115)和82.8%(48/58),与各项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6个染色体在ESCC癌前病变中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62.5%(5/8)、75.0%(6/8)、62.5%(5/8)、87.5%(7/8)、87.5%(7/8)和100%(3/3);在早期ESCC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80.0%(12/15)、93.8%(15/16)、71.4%(10/14)、64.3%(9/14)、75.0%(12/16)和63.6%(7/11)。结论:3、8、10、12、17及20号染色体在ESCC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均存在较高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率;M-FISH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ESCC,并可能作为ESCC癌变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姚汉清贺舜吴玉鹏王小春韩亚玲徐昕蔡岩王贵齐王明荣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畸变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直肠癌早期染色体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我国结直肠癌(CRC)及结直肠腺瘤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通过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变化,用于CRC早期诊断及评估腺瘤恶性变倾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7、8、12和20号染色体探针应用M—FISH技术检测161例患者的183份结直肠病变组织,包括65份腺瘤组织、19份癌旁腺瘤组织和99份腺癌组织。分析结直肠腺癌和腺瘤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7、8、12和20号染色体在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82.1%(55/67)、70.1%(47/67)、60.9%(56/92)和72.8%(67/92);在癌旁腺瘤组织亦有较高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76.5%(13/17)、41.2%(7/17)、50%(9/18)和72.2%(13/18);7号和20号染色体增益畸变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患者的腺癌与腺瘤标本中的频率较高。结论7、8、12和20号染色体在腺癌及腺瘤组织中均存在较高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其中7号与20号染色体增益畸变有可能成为CRC早期预警标志。M—FISH技术检测可能有助于CRC的早期诊断。
张月明贺舜姚汉清徐昕韩亚玲蔡岩王贵齐王明荣
关键词:腺瘤原位杂交染色体畸变
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胃腺癌17号染色体倍性改变及TP53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胃癌中异倍体出现频率较高的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99例胃腺癌、18例癌旁组织及5例远端胃黏膜进行分析。复阅相应肿瘤患者癌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构建组织微阵列,对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TP53和TOPⅡα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频率及TP53和TOPⅡα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8.6%、45.5%、84.7%和0、12.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58例检测到17号染色体异倍体的胃癌组织中,TP53表达阳性26例,TOPⅡα表达阳性49例。TP53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癌旁黏膜中的表达率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的癌旁黏膜(P=0.009)。高、中分化腺癌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率(69.8%)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50.0%,P=0.048)。贲门部胃腺癌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率高于幽门部(P〈0.05)。肿瘤≥5cm患者的TP53表达高于肿瘤〈5cm者(P=0.034)。TOPⅡα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数目≤6枚患者和pTNM分期早的患者中表达较高(P=0.010,P=0.003)。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及TP53和TOPⅡα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及TP53、TOPⅡα蛋白表达的检测对胃腺癌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韩亚玲蔡岩徐昕梁晶刘尚梅王明荣
关键词:染色体原位杂交
食管癌染色体畸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染色体畸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探讨应用探针组合辅助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可行性。方法用染色体3、4、8、9、10、11、17、20号和Y着丝粒探针,与15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间期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畸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统计染色体畸变组合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阳性率。结果3、4、8、9、10、11、17、20号和Y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68.4%、46.7%、73.0%、48.6%、55.3%、48.7%、54.6%、61.8%和55.5%。11、20号染色体多体与分期显著相关(P=0.011、0.005),4、9、20号染色体多体与分级显著相关(P=0.007、0.001、0.002),8、11、17、20号染色体多体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0、0.000、0.010、0.007)。联合应用3、8、10、20号探针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阳性率为57%,3、8、20号和Y探针组合在男性患者的阳性率为69%。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染色体有很高的畸变率,且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相关性,染色体着丝粒探针组合为食管癌的辅助检测提供实验依据。
张天宝张钰蔡岩韩亚铃徐昕王明荣贾雪梅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原位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