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55001)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郭之虞颜学庆陆元荣方家驯陈佳洱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核科学技术
  • 5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加速器
  • 6篇RFQ
  • 6篇RFQ加速器
  • 4篇整体分离环
  • 3篇发射度
  • 2篇低能
  • 2篇电子回旋共振
  • 2篇强流
  • 2篇强流离子束
  • 2篇重离子
  • 2篇SEPARA...
  • 2篇ACCELE...
  • 2篇ECR
  • 2篇FUNCTI...
  • 1篇等离子体
  • 1篇低能强流离子...
  • 1篇电场
  • 1篇电场分布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动态设计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5篇郭之虞
  • 12篇陆元荣
  • 10篇颜学庆
  • 9篇陈佳洱
  • 9篇方家驯
  • 7篇赵捷
  • 7篇朱昆
  • 7篇彭士香
  • 7篇王智
  • 6篇袁忠喜
  • 5篇于金祥
  • 5篇宋执中
  • 4篇李纬国
  • 4篇于茂林
  • 4篇徐蓉
  • 4篇高淑丽
  • 3篇郭菊芳
  • 3篇张萌
  • 2篇钱锋
  • 1篇邹宇斌

传媒

  • 4篇Chines...
  • 2篇物理学报
  • 2篇高能物理与核...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udy of separated function radio frequency quadrupoles accelerator
2010年
SFRFQ(Separated Function Radio Frequency Quadrupoles) accelerator is a new post accelerator of RFQ(Radio Frequency Quadrupoles) type,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t Peking University.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FRFQ,a prototype cavity has been designed.A special dynamics design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to avoid the sparking problem and decrease the energy spread at the exit of SFRFQ.It consists of two aspects:the asymmetry structure design for transverse focusing and the inner buncher design for longitudinal bunching.This allow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eam propertie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cavity length.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spread can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using the inner buncher in the SFRFQ structure.
王智陈佳洱陆元荣郭之虞颜学庆朱昆康明磊方家驯
关键词:动态设计方法
ECR氧离子源及整体分离环RFQ加速器低能输运系统的研制
2008年
根据研制分离作用RFQ和升级改造1MeV ISR RFQ的需要,设计了一台ECR O^+离子源及低能输运(LEBT)系统.低能输运系统使用2个静电透镜聚焦束流,在引出电压22kV时,LEBT末端得到6mA以上总脉冲束流、束流归一化均方根发射度为0.12πmm.mrad.束腰可前后移动160mm.
张萌彭士香宋执中赵捷徐蓉袁忠喜郭之虞陆元荣于金祥
关键词:电子回旋共振发射度
强流离子束发射度测量技术
强流离子束的发射度测量与弱流相比有很多需要特殊考虑之处.介绍了北京大学先后研制的三台强流离子束发射度测量仪所采用的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本底扣除和阈值设置、强流脉冲束的测量方法、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其控制与校正等.
郭之虞徐蓉明建川邹宇斌高淑丽赵捷彭士香吴文忠钱锋宋执中于金祥袁忠喜于茂林
关键词:强流离子束发射度
文献传递
分离作用RFQ加速器物理特性的研究
2006年
RFQ加速器中加速效率随加速能量的增高而下降,为克服由此导致的RFQ能量局限而提出的分离作用RFQ加速结构,在仍保持采用射频四极场聚焦的同时,将加速与聚焦作用相分离.综述了对它的加速效率、反场问题、腔体及束流特性研究的结果,初步证实了其可行性及在较高能量区加速效率得到提高,并对正在研制的一台采用了这种分离作用RFQ的1.5MeV组合加速器做了介绍.
方家驯颜学庆李纬国郭之虞郭菊芳陆元荣高淑丽朱昆王智于茂林陈佳洱
关键词:RFQ
强流RFQ加速器的匹配设计方法研究
2006年
模拟计算和束流实验证明不匹配是直线加速器中强流束产生束晕的直接原因.束晕的产生将导致束流品质下降和束流丢失,也使得不匹配成为引起束流丢失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强流RFQ加速器中束流的传输品质和提高传输效率,在分析了RFQ加速器中束流不匹配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基于常规四部曲方法的匹配动力学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发射度增长和提高束流的传输效率.
颜学庆方家驯郭之虞陈佳洱
关键词:不匹配束晕RFQ
RFQ加速器腔体电场分布的冷模测量被引量:5
2006年
根据谐振腔的微扰理论,采用小球微扰法,为射频加速器建造中的冷模测量建立了一套自动测量系统,实现了高精度、批量自动化测量的要求。并用该系统对一台设计中的射频四极场(RFQ)加速器冷模进行了测量,验证对RFQ的设计要求。
宋翔翔郭之虞朱昆颜学庆李纬国方家驯
关键词:冷模微扰RFQ
分离作用射频四极场加速器中动力学参数与极限流强的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系统分析了粒子在分离作用射频四极场(RFQ)加速结构中的运动,导出了极限流强与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存在于分离作用RFQ膜片加速间隙处的加速电场,较传统的RFQ能更加有效地加速带电粒子.四杆电极之间的射频四极场,对粒子的横向具有聚焦或者散焦作用,通过适当选取粒子动力学参数可以保证粒子在分离作用RFQ中横向和纵向运动的稳定性.
王智陈佳洱颜学庆陆元荣方家驯郭之虞
关键词:稳定性
ECR氧离子源及整体分离环RFQ加速器低能输运系统的研制
根据研制分离作用RFQ和升级改造1MeV ISR RFQ的需要,设计了一台ECR O离子源及低能输运(LEBT)系统.低能输运系统使用2个静电透镜聚焦束流,在引出电压22kV时,LEBT末端得到6mA以上总脉冲束流、束流...
张萌彭士香宋执中赵捷徐蓉袁忠喜郭之虞陆元荣于金祥
关键词:电子回旋共振发射度
文献传递
北京大学射频四极场加速器研究及创新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北京大学射频四极场(radio frequency quadruple,RFQ)加速器课题组在陈佳洱院士带领下,先后于1994、1999年提出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重离子整体分离环300 keV N^(+)和1 Me V O^(+) RFQ加速器;为提高离子的加速效率,提出分离作用RFQ加速器结构,研制出结构样机并完成束流验证;提出用RFQ加速器同时加速同荷质比正负离子的新思想,并在两台已建成的RFQ加速器上完成束流验证,通过模拟再现了正负离子自动聚束和加速的过程,用同轴快靶成功观测到正负氧离子的微观束流波形;发展了RFQ均温束流传输的束流动力学设计思想,研制出国内首台基于RFQ的中子成像装置,该四杆型D^(+)RFQ加速器是国际上迄今为止运行频率最高的四杆型D+RFQ加速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制了352 MHz质子RFQ工艺模型腔,有效地助推了中国首台质子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ADS)RFQ加速器的研制.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设计、建造了高电荷态重离子^(238)U^(34+)连续波RFQ加速器,已成功加速元素周期表中诸多重离子束流,并已稳定运行8年之久;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出国际首台162.5 MHz开窗四翼型D+RFQ加速器,成功加速连续波H_(2)^(+)流强1.95 mA,传输效率90%;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设计并调试了一台162.5 MHz D+四翼型RFQ加速器,成功加速1%H_(2)^(+)流强10 mA.
陆元荣颜学庆王智朱昆郭之虞方家驯陈佳洱
关键词:整体分离环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
使用永磁透镜减小永磁微波离子源引出束流发散的研究
2008年
介绍了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2.45GHz袖珍永磁微波离子源引出系统的一项改进,即在距该离子源永磁环9cm处加一个长为10cm的永磁透镜。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测量,对增加此透镜前后比较了磁场分布的变化。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永磁透镜产生的磁场可以有效地聚焦引出的束流,减小引出束流的束斑尺寸。与电磁螺线管透镜相比,该项改进简化了束流传输系统,节省了电功率,并有利于改善离子源区的真空。
钱锋徐蓉郭之虞宋执中于金祥彭士香袁忠喜陆元荣赵捷
关键词:永磁透镜微波离子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