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512)

作品数:13 被引量:11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怡康莉蓉毛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文学
  • 5篇代文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文化
  • 4篇民国
  • 3篇学史
  • 3篇文学史
  • 3篇民国机制
  • 2篇知识分子
  • 2篇中国知识分子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新国学
  • 1篇新诗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隐忧
  • 1篇札记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3篇李怡
  • 1篇康莉蓉
  • 1篇毛迅

传媒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力结构与闻一多的文化和文学选择
2010年
闻一多一生的文化和文学历程充满波澜壮阔的特点,更准确地说是他常常在许多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追求当中呈现出不同的"方向",作为心灵微妙表征的诗歌文本,也是到处布满了文化重叠的信息。这一形态可以被称作是内在的"张力结构"。闻一多如此独一无二的"张力结构"更细致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选择的内在复杂性,也暗示了多重文化因素从相互冲突到彼此过渡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张力"结构中的闻一多的精神现象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李怡
“民国文学史”框架与“大后方文学”被引量:15
2009年
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曾经一直为"命名"的问题而反复推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何看待"民国文学"阐释架构的合理性,不仅有助于解决文学史命名的难题,也将为"大后方文学"的研究创造新的可能。
李怡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民国文学史大后方文学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被引量:10
2010年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李怡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史写作
阿垅诗论的文学史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阿垅作为"七月诗派"诗学思想的重要代表,其诗歌理论迄今依然处于被遗忘的状态,等待我们重读并加以郑重地总结和研究。重读阿垅的诗论,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他对"情绪"意义的格外突出;此外,他还努力发掘着诗歌来自于现实生存的"力量";强烈的现实感和战斗精神也使得阿垅诗论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这一品格让阿垅超越了现代文化中影响甚大的学院派逻辑,与同时代的其他趋向形成某种对立的姿态。
李怡
关键词:阿垅诗学批评文学史
多重“革命”内涵的重合与混杂——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札记被引量:2
2008年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李怡
关键词:中国文学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被引量:62
2010年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李怡
关键词: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与现代文学“民国机制”的形成被引量:29
2009年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来,"五四"被各式各样的社会力量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含义,人们对"五四"的记忆也从最初的激情洋溢变为引领人们社会行动的主导意识。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五四",必然涉及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和现代知识分子等话题。即使是今天,探讨这样的话题仍然有它自身的意义。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专家各抒己见,以此作为对"五四"的纪念。
李怡
关键词:现代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政治力量中国知识分子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被引量:6
2011年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李怡
关键词:朦胧诗论争中国新诗
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鲁迅传统”
2010年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李怡
关键词:社会派鲁迅传统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异很大。不过,作为巴蜀文化"异乡人"姿态的巴金,其实通过自己"走出乡土"的不懈努力激发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创造性,从而奠定了改变文学秩序的重要基础。
李怡
关键词:巴蜀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