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551)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何寻阳苏以荣冯书珍陈香碧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坡位
  • 2篇植被
  • 2篇微生物
  • 2篇峰丛
  • 2篇峰丛洼地
  • 1篇氮素
  • 1篇氮素转化
  • 1篇典型土壤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优势种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 1篇生态种组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何寻阳
  • 5篇苏以荣
  • 3篇陈香碧
  • 3篇冯书珍
  • 2篇张伟
  • 2篇张伟
  • 1篇黄媛
  • 1篇潘复静
  • 1篇秦新民
  • 1篇谢强
  • 1篇张海波
  • 1篇梁月明
  • 1篇黄运湘
  • 1篇肖伟
  • 1篇葛云辉
  • 1篇袁红
  • 1篇王克林
  • 1篇梁士楚
  • 1篇赵紫薇
  • 1篇胡亚军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植被类型与坡位对喀斯特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土壤氮素转化对于植物氮素营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受氮素限制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选取植被恢复过程中4种典型喀斯特植被类型(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15cm)为对象,利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坡位下土壤氮素养分与氮转化速率(氮净矿化率、净硝化率和净氨化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机氮含量、氮净矿化率、净硝化率和净氨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即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机氮含量、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而坡位以及坡位与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对上述土壤氮素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氮含量、凋落物C∶N比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氮转化速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凋落物氮含量是影响土壤氮转化速率的主要因子(F=35.634,P=0.002)。可见,尽管坡位影响喀斯特水土再分配过程,但植被类型决定的凋落物质量(如凋落物氮含量等)对喀斯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初期,应注重植被群落的优化配置(如引入豆科植物)和土壤质量的改善(如降低土壤C∶N),促进土壤氮素转化及氮素的有效供给。
刘欣黄运湘袁红潘复静何寻阳张伟张伟
关键词:氮素转化植被恢复
坡位与土层对喀斯特原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丰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运用氯仿熏蒸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上、中、下坡位各土层(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30~50 cm;淀积层:B层70~100 cm)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微生物(细菌和真菌)丰度的变化,揭示坡位和土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位和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丰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具体表现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丰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层SMBC在下坡位表现最高,均高于上坡位(P<0.05),AB层、B层SMBC在中坡位最高;SMBN均在下坡位表现为最高,显著高于上坡位(P<0.05);除B层细菌丰度、AB层真菌丰度在各坡位间无显著差异外,均表现为中坡位最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坡位和土层的影响下,有机碳、碱解氮与p H、碱解氮与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是SMBC、SMBN、细菌丰度、真菌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冯书珍苏以荣张伟张伟陈香碧
关键词:坡位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对植被和坡位的响应被引量:15
2013年
选取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T)、灌丛(S)、原生林(PF)(中坡位)不同植被类型,原生林上、中、下不同坡位,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20—30 cm,草丛和灌丛;30—50 cm,原生林)、淀积层(B层,70—100cm)样品,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微生物碳熵、氮熵(ratio of SMBC to soil organic carbon(qMBC)、ratio of SMBN to soil total nitrogen(qMBN))、土壤基础呼吸(soil basicrespiration(SBR))以及代谢熵(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qCO2))的剖面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基础呼吸,随植被恢复,SMBC、SMBN、SBR由草丛、灌丛、原生林依次上升,并随土壤发生层位的加深逐渐减少,qCO2在3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F>S;原生林A层SMBC,SMBN在各坡位间均显著高于AB层、B层,SBR在A层由下坡位至上坡位递减,而在AB和B层的上、下坡位间无显著差异,qCO2坡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SMBC与SMB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P<0.01,n=45),且SMBC、SMBN、SBR分别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明显改善,且坡位对A层土壤的影响较AB层和B层更显著,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调节的土壤养分循环功能,调控土壤氮素营养与土壤有机质同等重要,这为合理制订喀斯特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冯书珍苏以荣秦新民肖伟葛云辉何寻阳
关键词:微生物量
土壤类型和树种对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及其根系侵染率的影响被引量:22
2016年
为合理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促进喀斯特退化土地植被恢复,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和宿主植物种类(紫弹树(Celtis biondii Pamp)、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共分离鉴定了2属14种AM真菌,其中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石灰土和黄壤共有的优势种,石灰土特有的AM真菌包括地球囊霉(G.geosporum)、白色球囊霉(G.albidum)、双型球囊霉(G.ambisporum)、象牙白球囊霉(G.eburneum)和细凹无梗囊霉(G.scrobiculata),而波状无梗囊霉(A.undulata)是黄壤特有的AM真菌。土壤类型对AM真菌孢子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侵染率具有显著影响;宿主植物种类与AM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相关。石灰土紫弹树和单性木兰根际土AM真菌孢子丰度显著高于黄壤相同植物的,而红锥无显著差异;石灰土紫弹树和红锥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黄壤同种植物的。土壤类型对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侵染率均有显著影响,对均匀度指数也有显著影响;植物种类对Shannon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且AM真菌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侵染率受土壤类型与植物种类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土壤p H和全钾含量对AM真菌群落影响显著。因此,利用AM真菌促进喀斯特植物定植生长与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考虑喀斯特土壤AM真菌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物种偏好性。
张海波梁月明冯书珍赵紫薇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根际土土壤类型宿主植物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植物种间关系及环境解释被引量:7
2016年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群落物种种间关系分析对于深入认识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探讨喀斯特灌丛物种共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灌丛群落的30个木本植物优势种进行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结合冗余分析(RDA)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用来检测VR值偏离1的显著性W=195.31>χ2 0.05(100),说明群落总体间呈显著正关联;χ2检验中种对间正负关联比为1.38,反映群落种间联结性较强。种间相关分析中,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相关显著率分别为42.99%,51.03%,说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灵敏度最高,更能反映群落种间相关性。根据30个优势种的环境适应性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RD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分别为黄荆生态种组,米念芭、三脉叶荚蒾生态种组,小芸木生态种组。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习性和喀斯特生境的独特性,利用种间关系合理选择同一生态种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
郑生猛盖爽爽谢强苏以荣陈香碧胡亚军何寻阳
关键词:灌丛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生态种组
桂西北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碳酸钙与水分含量的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研究碳酸钙存在条件下水分对桂西北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本文以添加定量Ca^14CO_3(50 g·kg^(-1)干土)的喀斯特地区棕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的表层土(0~15 cm)为研究对象,进行10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3个水分梯度(30%、65%、100%WHC,分别记为W1、W2、W3)、25℃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经培养100 d后,在3个水分条件下,来源外源碳酸钙的~14C-CO_2占棕色石灰土和红壤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64%、6.01%、7.63%和34.05%、27.73%、24.18%;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分别表现为W2>W1>W3(P<0.05),W2、W3>W1(P<0.05);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有显著影响。因此,研究富含碳酸盐土壤的有机碳矿化,尤其是喀斯特地质背景发育的石灰土,应考虑水分和无机碳酸盐分解对有机碳矿化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纳入C循环的模型中,才能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对有机碳碳库的影响。
黄媛苏以荣梁士楚陈香碧何寻阳
关键词:土壤水分无机碳有机碳矿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