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76040)

作品数:18 被引量:103H指数:7
相关作者:华欲飞黄友如李向红裘爱泳顾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宁波中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主题

  • 12篇大豆蛋白
  • 9篇脂肪氧合酶
  • 7篇亚油酸
  • 7篇油酸
  • 7篇聚集体
  • 4篇分离蛋白
  • 4篇大豆分离
  • 4篇大豆分离蛋白
  • 2篇电子顺磁共振
  • 2篇脂质氧化
  • 2篇顺磁共振
  • 2篇凝胶
  • 2篇葡聚糖
  • 2篇迁移
  • 2篇自由基
  • 2篇微观结构
  • 2篇显微镜
  • 2篇相行为
  • 2篇理化性
  • 2篇理化性质

机构

  • 18篇江南大学
  • 8篇常熟理工学院
  • 5篇长沙理工大学
  • 5篇宁波中普检测...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18篇华欲飞
  • 10篇黄友如
  • 8篇李向红
  • 6篇裘爱泳
  • 6篇陈义勇
  • 6篇顾建华
  • 2篇王雪峰
  • 2篇李云
  • 1篇韩曜平
  • 1篇王自东
  • 1篇吴金男
  • 1篇郁达
  • 1篇卢祥云
  • 1篇张根华
  • 1篇费薇
  • 1篇闵娴

传媒

  • 7篇中国粮油学报
  • 4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科技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油脂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粮食加工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积排阻色谱和激光光散射对大豆蛋白热诱导聚集体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体积排阻色谱(SEC-HPLC)和激光光散射(LLS)研究了不同浓度和离子强度下大豆蛋白热诱导聚集体的分子量分布和粒径分布。在离子强度为0时,SEC-HPLC的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蛋白溶液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聚集体、中间体和未聚集部分。聚集体部分随着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LLS的结果表明:体系有不均一的粒径分布,且浓度增加时体系的平均粒径增加。上述样品在较高离子强度下加热时,SEC-HPLC和LLS的结果都证明溶液中的中间体部分逐渐消失。因此,控制浓度和离子强度可以制备不同性质的大豆蛋白聚集体。
李向红华欲飞王自东裘爱泳Steve Cui
关键词:大豆蛋白聚集体激光光散射
大豆蛋白热诱导聚集体和κ-卡拉胶混合体系相行为及微观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研究了室温下,NaC l浓度0.1 mol/L,pH 7.0时不同大小大豆蛋白热聚集体和κ-卡拉胶混合物的相分离行为,并以天然大豆蛋白和κ-卡拉胶混合体系作为对照体系。通过离心、化学分析和目测建立了相图,结果表明:较大的聚集体和κ-卡拉胶的混合体系具有较窄的均相区域。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了相分离体系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出相分离后蛋白质聚集结构间存在交联。对共聚焦图像进行灰度水平变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混合物间微观结构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流变研究进一步证明相分离体系形成了相互交联的网状微观结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聚集体和卡拉胶的相分离是由于排空相互作用(depletion interaction)。
李向红华欲飞刘展李伟
关键词:微观结构聚集体共聚焦显微镜
大豆蛋白/葡聚糖混合体系相行为及流变性质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研究了室温下,pH 7.0时不同尺寸大小的大豆蛋白热聚集体和不同分子质量的葡聚糖混合体系的相分离行为,并以天然大豆蛋白和葡聚糖混合体系作为对照体系。通过离心、化学分析和目测建立了相图,结果表明两种大分子的相分离是由于葡聚糖分子链的排空相互作用,使得蛋白质富集部分间产生了交联;蛋白质聚集体的尺寸和葡聚糖的分子质量大小同时影响了混合体系的相行为,随着蛋白质粒子增大或多糖分子质量增加,相边界发生了位移,混合体系的均相区域变窄,凝胶区域增大。流变研究进一步证明蛋白质聚集体的尺寸和葡聚糖的分子质量大小同时影响了相分离体系的微观结构。
李向红华欲飞刘展李伟
关键词:葡聚糖相图流变性质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与大豆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由基迁移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Ⅱ)自由基类型的确定被引量:3
2008年
模拟大豆蛋白制取过程,建立由亚油酸(LA)、脂肪氧合酶(LOX)和低脂质含量的大豆蛋白(LRSP,lipidreduced soybean protein)所组成的模拟体系并制备大豆蛋白,应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比较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大豆蛋白EPR波谱,探讨了制备方法对自由基浓度和种类的影响,确定了四种类型的自由基。g值范围在2.0041~2.0054之间的碳自由基源于蛋白质肽链骨架α-碳原子或其侧链其他碳原子,其中场信号或称自由基浓度随微波功率的增加而降低。g值范围在2.019~2.028之间的硫自由基源于蛋白质中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残基侧链,它在室温下稳定,在不同微波功率下检测,在两个样品中均可观察到。羟基自由基.O H在两个样品中均可观察到,它源于自由基链反应和水分子,与前述大豆蛋白氧化性修饰的二酪氨酸形成有关。醛自由基一定源于大豆蛋白与LOX催化LA氧化产生的降解产物的酶促反应。它包含在中场碳自由基信号中,但稍稍偏向高场区。
黄友如华欲飞王雪峰顾建华陈义勇
关键词: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亚油酸自由基电子顺磁共振
脂质氧化诱导的大豆蛋白质聚集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脂肪氧合酶、亚油酸和大豆分离蛋白构建的模拟体系,研究了脂质氧化诱导的大豆蛋白质聚集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的模拟体系中同时添加亚油酸和脂肪氧合酶会使样品的蛋白质氧化值与表面疏水性增加,巯基与二硫键的含量下降,说明脂肪氧合酶催化的脂质氧化可使大豆蛋白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SDS-PAGE电泳表明大豆蛋白7S和11S的各个亚基均参与了反应,尤其是7S部分反应更为明显。HPLC凝胶色谱和激光光散射分析进一步证实反应后的大豆蛋白(RSPI 4和5)形成了相对高分子质量和颗粒粒径较大的聚集体。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高度聚集蛋白质的形成可能是通过包括二硫键在内的共价交联,以及诸如氢键、盐桥,尤其是疏水相互作用等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聚集体。由脂肪氧合酶诱导的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说明,脂质氧化对大豆蛋白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大豆分离蛋白加工的过程中,控制脂肪氧合酶的活力或脂质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黄友如华欲飞裘爱泳
关键词:大豆蛋白脂质氧化脂肪氧合酶亚油酸HPLC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与大豆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低脂质含量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和亚油酸组成的三元体系,模拟大豆蛋白质制备过程,通过荧光光谱结合可溶性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研究了反应后大豆蛋白芳族氨基酸的氧化情况,结果证明,在LOX的催化作用下,LA过氧化所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及其降解产物可与大豆蛋白作用,反应后大豆蛋白的荧光光谱最大激发波长在3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440nm。LOX催化LA氧化与大豆蛋白的相互作用,在LRSP+LA+LOX模拟体系中产生荧光物质。该荧光物质部分可溶于氯仿-甲醇溶液的有机相中,其荧光光谱最大激发波长在3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430nm,且荧光强度随着反应程度的增加而增强。伴随着荧光物质的形成,反应后大豆蛋白的可溶性蛋白的表面疏水性降低。使用抗氧化剂(BHT)可抑制荧光物质的产生和蛋白质疏水性的丧失。
黄友如华欲飞卢祥云顾建华陈义勇
关键词:大豆蛋白荧光光谱脂肪氧合酶亚油酸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酸沉大豆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Ⅱ)--聚集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被引量:1
2008年
模拟大豆蛋白质制备过程,应用毛细管电泳和凝胶体积排阻色谱探讨了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诱导的大豆蛋白质聚集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毛细管电泳分析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酸沉大豆蛋白各亚基的迁移时间延长、峰形展宽,说明反应后大豆蛋白各亚基的构象发生了改变,且随着模拟体系反应时间的延长,形成C-C或C-N共价交联形式聚集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数量增加。凝胶体积排阻色谱分析表明,酸沉大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分布具有多态性。这些数据说明模拟反应体系中的蛋白质聚集行为和聚集程度随反应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黄友如华欲飞韩曜平顾建华陈义勇
关键词: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聚集体理化性质分子质量分布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酸沉大豆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I聚集体的形态学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模拟大豆蛋白质制备过程,探讨了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酸沉大豆蛋白部分性质的影响。扫描电镜发现,反应后大豆蛋白等电点聚集沉淀的颗粒更加规整致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实,经不同时间反应后的大豆蛋白,其生色基团所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动态激光光散射分析表明,酸沉大豆蛋白的流体力学体积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且粒径分布具有多态性。酸沉大豆蛋白溶液的特性黏度也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这些数据说明模拟反应体系中的蛋白质聚集行为和聚集程度随反应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黄友如华欲飞吴金男顾建华陈义勇
关键词: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亚油酸聚集体理化性质形态学
干燥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热诱导聚集体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为了深入了解干燥方法对大豆蛋白热聚集体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控制大豆制品的结构和质构,该文比较了常用的两种干燥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热聚集体的分子量分布、粒径分布以及二级结构的影响。体积排阻色谱(SEC-HPLC)分析结果表明干燥前蛋白溶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聚集体,中间体以及未聚集部分),随着浓度的增加聚集体部分相应增加,冷冻干燥后样品的中间体显著减少,聚集体部分增加明显,喷雾干燥后中间体部分基本消失;激光光散射(LLS)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干燥后的蛋白质聚集体具有较为均匀的粒径分布且体系的平均粒径增加;红外分析结果显示α-螺旋和无规卷曲都略有降低,但是β-折叠有明显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聚集体体系的结构发生了重组,形成了尺寸较大且分布更为均匀的结构,这对在生产中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更好的控制大豆分离蛋白的聚集及凝胶结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向红刘展李伟华欲飞裘爱泳
关键词:冷冻干燥喷雾干燥大豆分离蛋白
不同浓度大豆分离蛋白热诱导聚集体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体积排阻色谱(SEC-HPLC)和激光光散射(LLS)研究了由醇洗豆粕制备的不同浓度的大豆分离蛋白热诱导聚集体(100℃,15 min)的分子量分布和粒径分布。SEC-HPLC检测结果表明,经热处理的蛋白溶液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聚集体、中间体及未聚集部分;蛋白浓度为1%时,聚集体的百分含量为18.70%;蛋白浓度增加到5%时,聚集体的百分含量增加到54.15%;同时LLS的测定结果表明,蛋白溶液有不均一的粒径分布且体系浓度增加时平均粒径(Rh)由56.5 nm增至144.9 nm。
李向红华欲飞裘爱泳李云杨成Steve Cui
关键词:醇洗豆粕大豆分离蛋白聚集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