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506)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程英升赵俊功李明华李永东尤小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缺血
  • 6篇脑缺血
  • 5篇急性
  • 4篇急性脑缺血
  • 3篇溶栓
  • 3篇成像
  • 2篇血栓
  • 2篇鼠脑
  • 2篇扩散
  • 2篇灌注
  • 2篇大鼠脑
  • 1篇动脉栓塞
  • 1篇血栓模型
  • 1篇血栓性
  • 1篇延迟溶栓
  • 1篇延迟溶栓治疗
  • 1篇药物
  • 1篇中动脉
  • 1篇人体白蛋白
  • 1篇溶酶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李明华
  • 6篇赵俊功
  • 6篇程英升
  • 4篇尤小芳
  • 4篇李永东
  • 2篇乔瑞华

传媒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血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不同区域DWI和PWI的演变规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血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不同区域DWI和P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对成功建立的30只SD大鼠血栓法脑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段进行MRI扫描,分析rADC、rNEI、rTTM和rMSI的变化规律。结果缺血灶内不同部位均表现为rADC、rNEI、rMSI下降,rTTM延长,中心区较边缘区明显。中心区24h内rADC无明显变化,24h后逐渐上升,边缘区rADC于脑缺血后逐渐下降,10h达最低点74%,7d后逐渐恢复至对侧相应区域水平,中心区与边缘区在脑缺血0.5~4h、8~24h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心区和边缘区rNEI变化相仿,分别为17.83%和50.45%,随缺血时间逐渐上升,中心区和边缘区24h内不同时间均存在差异(P<0.05)。缺血后rTTM逐步缩短。缺血3h内rMSI呈下降改变,随后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rTTM和rMSI均存在交叉重叠。结论动态观察血栓法脑缺血模型DWI及PWI演变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血流及病理生理改变,为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个体化信息。
尤小芳赵俊功李明华李永东程英升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和硫酸镁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与促进修复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rt-PA溶栓治疗联合大剂量人体白蛋白与硫酸镁延长溶栓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对血栓法建立的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缺血3h,rt-PA单纯溶栓(对照组,10只);B组:缺血6h,rt-PA单纯溶栓(10只);C组:缺血6h,rt-PA溶栓+人体白蛋白(10只);D组:缺血6h,rt-PA溶栓+人体白蛋白+硫酸镁(10只)。rt-PA(10mg/kg)与20%人体白蛋白(2.5g/kg)分别从大鼠股静脉缓慢注入,人体白蛋白在脑缺血3h开始注射,1h内完成;5%硫酸镁溶液(500mg/kg)在脑缺血3h和18h自腹腔注射。于治疗前、治疗后24h、7d、14d行MRI检查,在治疗14 d MRI检查结束后立即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包括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①溶栓治疗后14d与治疗前比较,A、B、C、D4组中脑梗死体积分别缩小5.07%、2.58%、10.18%和35.40%,以D组缩小最为明显。②4组间梗死边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V)在4个时间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4组中大鼠的生存时间以D组最长,以B组最短,4组之间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8,P=0.904)。④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C组、D组脑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轻度扩张,有少量、局限的荧光物质渗出,较B组明显减少。⑤免疫组化显示C组与D组脑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生活跃,与B组比较增生层较厚且密集。⑥电镜结果显示C组、D组神经元核形态基本正常,线粒体轻度肿胀,星形细胞足板轻度空泡化,较B组损害程度轻。结论rt-PA溶栓治疗联合人体白蛋白、硫酸镁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提高脑梗死边缘区rCBV速率,促进星形细胞增生。研究表明rt-PA溶栓治疗联合大剂量人体白蛋白、硫酸镁,能有效地延长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脑缺血6h内。
李永东赵俊功李明华尤小芳程英升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硫酸镁人体白蛋白
延长急性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尝试人体白蛋白、硫酸镁与溶栓联合应用延长脑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建立的MCAO模型按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评分≥3,应用随机数据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缺血3h后溶栓(8只);B组为缺血6h后溶栓(8只);C组为缺血3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D组为缺血6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溶栓治疗是在脑缺血的不同时间把线栓拔出后以尿激酶2500u稀释后自股静脉缓慢注入。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即在线栓拔出前0.5h,将5%硫酸镁溶液,按照500mgkg体重的用量自腹腔注射;然后再自股静脉缓慢注入20%人体白蛋白2ml,15min内注射完。分别对脑缺血MCAO模型3h或6h治疗前、治疗后3h、治疗后2d和9d分别行MRI检查。在DWI和T2WI图像上观测梗死灶的变化,T2WI图像上测量梗死灶大小,采用PWI测量梗死中心区(即DWI上高信号中心,gs)、梗死边缘区(DWI上高信号边缘)、皮质区(pz)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重点测量相对脑血流量(rCBV)、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上升斜率(rMSI)。最后一次MRI检查结束后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MMP2的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LCMS)。结果B组溶栓后,DWI上高信号中心(gs)、pz及pbra区的rCBV均有进一步的提高。gs区的升高,达对侧的240%,同时伴有gs区的rMSI进一步下降,提示gs的过度灌注,伴有对比剂的大量漏出。与脑缺血3h溶栓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治疗后3h,gs、pbra区的rCBV稍下降,pz区rCBV稍升高,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s和pz区rMSI缓慢上升,pbra区缓慢下降,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治疗后9d随访,gs、和pz区的rCBV降低,pbra区的rCBV稍降低,与D组治疗后3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s、pbra区和pz区rMSI于治疗后9d缩短至对侧的40%~60%,与治疗后3h相比,
李明华赵俊功程英升方淳乔瑞华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扩散成像急性脑缺血溶栓时间窗MCAO模型神经保护药物硫酸镁溶液
大鼠急性脑梗死后不同区域扩散和灌注成像的变化特点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PWI和D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病理基础,确立评估急性脑缺血可逆性梗死的MRI特异指标及标准。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实验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单纯脑缺血组):①1.5h(3只),②3h(6只),③6h(3只),④9h(5只)。另设立假手术组作对照组(B组,5只,仅分离颈总动脉)。对上述各组大鼠在规定的时间内行MRI检查,重点测量梗死中心区、梗死边缘和皮质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血流量(rNEI)、相对峰值时间(rTTM)、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上升斜率(rMSI)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下降斜率(rMSD)。将结果与TTC染色、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A组于缺血1.5h后梗死中心区ADC降低(0.29×10-3mm2s),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边缘区ADC随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其ADC于脑缺血后1.5h与9h、3h与9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脑缺血后1.5h,梗死中心区、皮质区之间ADC差异显著(P<0.05),ADC位于皮质区与梗死边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病理结果和LSCM结果,ADC大于0.51×10-3mm2s,rNEI大于70%和rTTM小于120%,提示脑组织的损伤轻微或可逆。结论急性脑缺血后其DWI、PWI参数值随时间、空间变化,DWI、PWI的半定量化分析,可以鉴别脑缺血发生后脑缺血不同区域的变化,为我们鉴别缺血半影区的存在及范围提供新的方法。
赵俊功李明华程英升方淳乔瑞华
关键词:扩散急性脑缺血表观扩散系数实验大鼠脑梗灌注成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将10个长度0.8~1.0mm、宽度0.35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h后,将10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h和6h,Z=-0.958,P=0.338,3h比9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h死亡13只;48h死亡1只,溶栓后8d和12d各死亡1只)。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尤小芳李明华赵俊功李永东程英升
关键词:脑缺血
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建立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与0.15ml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李永东赵俊功李明华尤小芳程英升
关键词:脑缺血大脑中动脉栓塞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