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QC2010035)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鹏赵文阁夏玉国刘志涛刘琳琳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蜥蜴
  • 6篇胎生蜥蜴
  • 2篇性别
  • 2篇温度
  • 2篇两性异形
  • 1篇东北林蛙
  • 1篇断尾
  • 1篇性染色体
  • 1篇雄性
  • 1篇选择体温
  • 1篇抑素
  • 1篇生长抑素
  • 1篇生境
  • 1篇体色
  • 1篇体温调节
  • 1篇配偶选择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组
  • 1篇染色体组型

机构

  • 8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黑龙江生物科...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作者

  • 8篇赵文阁
  • 8篇刘鹏
  • 4篇夏玉国
  • 4篇刘志涛
  • 2篇付晓宇
  • 2篇刘琳琳
  • 1篇李殿伟
  • 1篇高欣
  • 1篇朱丹
  • 1篇李淑兰
  • 1篇于东
  • 1篇陈辉
  • 1篇计翔
  • 1篇高智晟
  • 1篇刘恒
  • 1篇张德成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蜥蜴体色两性异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弄清蜥蜴体色两性异形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物学意义,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蜥蜴中具有两性异形体色的种类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的156种蜥蜴中,有6科28种蜥蜴存在体色两性异形,占17.9%。这种体色的两性异形与环境变化和自身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具有求偶炫耀、躲避攻击和隐蔽伪装的作用。因此,对蜥蜴体色两性异形的研究将为动物体色的着色机理及分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视觉信号的形成及配偶选择的行为学、生理学基础提供参考。
付晓宇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蜥蜴体色两性异形
东北林蛙的两性异形和抱对个体的形态相关性被引量:11
2013年
2012年4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正在抱对的30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进行测量,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抱对个体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配偶间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前肢长和后肢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显著大于雄性成体;特定体长下雄性的前肢显著大于雌性,其他局部特征没有显著的两性差异;雌性个体与抱对的雄性个体的后肢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无相关性。因此,在东北林蛙的配偶选择中,雌性对雄性形态特征的选择与两性异形的形成无显著的相关性。
刘鹏刘恒张德成赵文阁
关键词:东北林蛙两性异形配偶选择
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4年
同性间动物体色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其采用的繁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检验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于2012年5—6月,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胎生蜥蜴种群雄性个体的腹鳞主要分为橙红、桔黄和淡黄3种颜色,且在个体形态上(除了前后肢和腹鳞数外)存在明显的差异,推测腹鳞颜色的分化与年龄有关。温度和光照对腹鳞颜色具有间接的影响,在低温或无光条件下,3种颜色的雄性胎生蜥蜴的体重显著下降,腹鳞的颜色变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作为一种通讯信号所具有的潜在生态学意义。
付晓宇赵文阁刘鹏刘志涛于东高智晟
关键词:胎生蜥蜴温度光照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①追逐;②咬腹;③环抱;④交媾;⑤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总交配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追逐占2.35%,咬腹占0.51%,环抱占8.44%,交媾占88.70%。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8:00时以后,其中9:00~13:00时比较集中,此间光照强度平均为(1 009.90±77.06)×102 lx[(307.00×102)~(1 999.00×102)lx],气温平均为(31.53±0.36)℃(25.10~39.20℃),地表温度平均为(41.03±0.60)℃(28.30~56.30℃),湿度平均为27.54%±0.58%(20.00%~43.50%)。经检验,交配活动受地表温度(r=0.829,P<0.01)、光照强度(r=0.664,P<0.05)与气温(r=0.606,P<0.05)的影响显著。
李殿伟刘鹏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环境因子
胎生蜥蜴消化道生长抑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为研究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生长抑素的分泌对动物整体营养及代谢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酶标技术(ABC)法和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生长抑素(SS)细胞分布广泛,除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胃体和幽门分布密度最高,回肠最少。总体来说,在胎生蜥消化道中SS细胞的分布密度胃部较高而小肠部较低。SS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还有梭形和椭圆形,它们分布于消化道粘膜、消化上皮细胞基部和腺泡上皮之间。根据其内分泌细胞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兼具内分泌与外分泌2种功能。胎生蜥蜴消化道SS细胞的分布型与其他内分泌细胞抑制协调相关与其取食方式、食物成分及生活环境相关。
刘志涛李淑兰高欣刘鹏赵文阁夏玉国
关键词:胎生蜥蜴生长抑素消化道免疫组织化学
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C和24$C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蜴的选择体温没有显著影响。
刘鹏刘琳琳刘志涛夏玉国计翔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断尾选择体温温度性别
怀孕对胎生蜥蜴体温调节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于2008年6月和9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种群进行研究,分析怀孕对雌性胎生蜥蜴体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实验温度下(18℃),胎生蜥蜴可以在热源下进行调温使自身的体温升高;怀孕对胎生蜥蜴的体温调节影响显著,但怀孕的雌性并没有像雄性和非怀孕期个体那样把体温调定到很高的温度(33℃左右),而是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温度(31℃左右),这是胎生蜥蜴在自身最适温度和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之间权衡的结果。
刘鹏刘琳琳刘志涛夏玉国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怀孕体温调节性别
大兴安岭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性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从核型特征看来,为较进化类型。
朱丹赵文阁刘鹏陈辉夏玉国
关键词: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