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02011)

作品数:11 被引量:395H指数:8
相关作者:高培毅林燕袁芳梁晨阳徐立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成像
  • 8篇灌注
  • 7篇灌注成像
  • 5篇CT灌注
  • 5篇CT灌注成像
  • 4篇病理
  • 3篇血流
  • 3篇缺血
  • 3篇脑局部
  • 3篇CT
  • 3篇病理学
  • 2篇动脉
  • 2篇动脉分叉
  • 2篇动态CT
  • 2篇血液动力
  • 2篇血液动力学
  • 2篇液动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前期

机构

  • 8篇北京市神经外...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高培毅
  • 7篇林燕
  • 4篇袁芳
  • 3篇徐立新
  • 3篇梁晨阳
  • 2篇胡凌
  • 2篇薛蕴菁
  • 1篇张亚卓
  • 1篇代成波
  • 1篇张红梅
  • 1篇王忠诚
  • 1篇王天佑
  • 1篇胡凌

传媒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4
2003年
目的 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以及星形细胞与脑局部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和脑局部星形细胞水肿模型 ,在动态CT脑灌注成像检查后处死 ,分别作灌注CT参数图、红四氮唑 (TTC)染色、电子显微镜 (简称电镜 )和光学显微镜 (简称光镜 )观察。脑局部低灌注模型作了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 ,rC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 (time to peak ,TTP)比值 (病侧 健侧 )测量。结果 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实验组的rCBF和MTT参数图显示病变侧低灌注区 ,rCBV和TTP参数图未见异常。rCBF、rCBV、MTT和TTP的比值范围分别为 :0 3 9~ 0 55、0 92~ 1 0 0、1 2 0~ 1 50和 1 0 0~ 1 0 0。电镜见星形细胞水肿 ,肿胀的星形细胞足板挤压毛细血管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神经元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可逆损伤。假手术组各个参数图、TTC染色、电镜以及光镜未见异常。大鼠脑局部星形细胞水肿模型实验组 4只大鼠的rCBF和MTT参数图均见星形细胞水肿所造成的局部低灌注带和局部MTT延长区域 ,其中 3只rCBV参数图显示异常低灌注区 ,2只TTP参数图显示TTP异常延长区域。rCBF、rCBV。
高培毅梁晨阳林燕袁芳胡凌
关键词: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血液动力学
实验性脑星形细胞水肿的CT灌注成像及其病理学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评价星形细胞水肿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体重在 2 80g至36 0 g之间的雄性Wistar大鼠 16只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将反式 1 氨基环戊基 1,3 二羧酸(tACPD)溶液或生理盐水 (NS)通过微量注射器注入右侧尾状核。脑水含量通过干湿称重法测定 ;动态CT灌注成像通过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软件完成 ;Evan蓝是否外渗入脑作为检测血脑屏障(BBB)和内皮细胞受损的指示剂 ;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光学显微镜和超微电子显微镜 ,均在尾状核注射操作完成后 6h进行。结果 注射tACPD 6h后的脑组织水含量与对照组及实验组对侧尾状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值分别为 11 2 15和 10 4 37,P值均 <0 0 5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显示星形细胞水肿状况及其与微循环的关系 ,组间差异亦存在显著性。Evan蓝外渗试验未见脑组织蓝染 ,提示tACPD的注入并未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CT灌注成像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 (TTP)测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值分别为15 6 90、- 7 916和 - 5 2 34,P值均 <0 0 5 ) ,rCBV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 815 ,P >0 0 5 )。结论 星形细胞水肿可以诱发或加重局部脑血流量的减低。有效缓解初期星形细胞水肿 ,可以为脑缺血?
梁晨阳高培毅袁芳徐立新胡凌
关键词:CT灌注成像病理学局部脑血流量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被引量:223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 ,rC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比值 (病侧 /健侧 )测量。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 ,包括Ⅰ1期 :TTP延长 ,MTT、rCBF和rCBV正常 ;Ⅰ2 期 :TTP和MTT延长 ,rCBF正常 ,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 ;Ⅱ1期 :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 ,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 ;Ⅱ2 期 :TTP、MTT延长 ,rCBF和rCBV下降。结果 Ⅰ1期 4例 ,CT灌注成像见脑局部TTP延长 ,MTT、rCBF和rCBV正常。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1 0 0、1 0 0、1 0 0和 1 30。Ⅰ2 期 13例 ,表现为脑局部TTP和MTT延长 ,rCBF和rCBV正常 (8/ 13)或rCBV轻度增高 (5 / 13)。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1 0 0、1 0 3、1 38和 1 30。Ⅱ1期 8例 ,CT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 ,rCBV正常 (3/ 8)或轻度下降 (5 / 8)。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0 5 6、0 94、1 4 9和 1 4 7。Ⅱ2 期 4例 ,表现为脑局部区域TTP、MTT延长 ,rCBF和rCBV下降。rCBF、rCBV、MTT和TTP平?
高培毅林燕
关键词:脑梗死CT灌注成像脑局部缺血
TIA患者脑动态CT峰值时间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5
2002年
目的:探讨脑动态CT峰值时间(TTP)灌注成像对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7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脑动态CT扫描TTP灌注成像检查。感兴趣区层厚10mm,扫描矩阵512×512,曝光电压和功率与常规扫描相同。动态CT检查为在启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的同时对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曝光时间为1s,连续扫描40s,共40层。碘对比剂为300mg碘海醇,流量为8ml/s,总量为40ml。CT检查结束后,用自编软件进行动态增强CT数据处理。用手工画线方式将脑实质与颅骨、皮下组织、脑室和图像背景分割,最后仅留下脑实质的彩色TTP灌注图像。结果:17例常规CT检查(包括增强检查)和12例常规MR检查均未发现脑内有与TIA发作临床表现相符合的新鲜病灶。脑动态CT扫描TTP灌注成像显示脑内有与TIA发作临床表现相符合的病灶14例(82.35%)。其余3例脑TTP灌注成像未见异常。结论:虽然动态CT峰值时间脑灌注成像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但其方法简单、易行,可显示常规CT和MR无法发现的早期脑缺血区的血流异常,对TIA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该方法优于CBF和CBV灌注成像。
高培毅林燕
关键词:CT局部血流
葛根素对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及大鼠脑水肿的对抗作用被引量:21
2001年
为观察葛根素是否有对抗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及脑水肿的作用 ,体外实验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 ,整体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tACPD(5 0 0nmol,2 μL)尾状核内微量注射的方法 ,分别测定星形胶质细胞水含量、脑组织水含量和Na+ 、K+ 、Ca2 + 含量 ,部分脑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葛根素可以阻断tACPD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含量增加 ,减轻由tACPD尾状核内注射引起的脑组织水含量和Na+ 含量增加 ,电镜检查证实葛根素可以减轻tACPD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及足突肿胀对毛细血管的挤压。提示葛根素可以对抗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及脑水肿。
袁芳王忠诚王天佑徐立新张亚卓
关键词:脑水肿葛根素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及临床初步应用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探讨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的临床应用。方法  13名正常成人、5名临床疑有脑缺血患者和 2名临床初诊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动态CT脑血流测量。结果 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 5 9.3~ 96 .8ml·min-1·10 0 g-1,平均 76 .2ml·min-1·10 0 g-1;正常脑白质血流灌注量为 2 7.1~ 43.1ml·min-1·10 0 g-1,平均 33.9ml·min-1·10 0 g-1。 5例临床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4例发现局部脑血流灌注量下降 ,1例见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增加。 2例临床初诊继发性帕金森病中 ,1例见左侧壳核血流灌注量下降 ,1例双侧脑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可以显示正常脑组织以及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高培毅林燕张红梅
关键词:脑血流局部血流CT
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和分析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几何学指标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初步应用MR血管影像结合计算机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和分析在体颈动脉分叉的几何学属性指标,探讨不同年龄组该段血管形态的差异。方法搜集2005年至2007年经超声检查或DSA检查证实为颈动脉分叉正常或狭窄率小于30%的受检者57例,分为≤40岁组27例和〉40岁组30例,行颈动脉MR增强血管成像(CEMRA)检查,扫描所得减影图像经计算机图像后处理重建三维血管图像并测量颈动脉分叉的各项几何学指标。采用嵌套设计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0岁组和≤40岁组的颈动脉分叉几何学指标分别为:分叉角:70.268°±16.050°和58.857°±13.294°,颈内动脉(ICA)角:36.893°±11.837°和30.275°±9.533°,ICA非平面角:6.453°±5.009°和6.263°±4.250°,颈总动脉(CCA)曲率:0.023±0.011和0.014±0.005,ICA曲率:0.070±0.042和0.046±0.022,ICA/CCA直径比:0.693±0.132和0.728±0.106,颈外动脉(ECA)/CCA直径比:0.750±0.123和0.809±0.122,ECA/ICA直径比:1.103±0.201和1.127±0.195;分叉面积比:1.057±0.281和1.291±0.252。〉40岁组和≤40岁组的分叉角、ICA角、CCA曲率、ICA曲率、ECA/CCA直径比和分叉面积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16、11.74、23.02、13.38、6.54、22.80,P值均〈0.05)。结论应用MR血管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实现了在体颈动脉分叉的三维立体重组和其各项几何学指标的测量,为进一步分析血管几何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关系以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而简便易行的技术。
薛蕴菁高培毅林燕
关键词:颈动脉磁共振成像
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被引量:30
2003年
目的 建立稳定、可控的脑局部缺血动物模型 ,并通过CT灌注成像和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8只 ,随机分为 4组 (假手术组、脑梗死 15min组、脑梗死 3 0min、再灌注 1h组及低灌注 6h组 ) ,每组 7只鼠。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可控性脑局部缺血动物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模型的缺血状态进行观察 ,并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结果以及红四氮唑 (TTC)染色标本对照。结果 脑梗死 15min组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将局部脑血流量 (rCBF)控制为 5 %~ 2 2 % ,CT灌注成像显示 7只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均下降 ,TTC染色呈浅红色 ,未见明确梗死病灶 ,病理学检查显示部分神经元变性和星形细胞肿胀。脑梗死3 0min再灌注 1h组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下将rCBF控制为 4%~ 2 3 % ,病理学检查显示 7只大鼠脑缺血灶内星形细胞肿胀明显 ,可见大量神经元变性 ,标本TTC染色所示的白色梗死区与CT灌注成像异常区域一致。在低灌注 6h组 ,由于rCBF下降程度较小 (为 3 8%~ 5 5 % ) ,病理学显示 7只大鼠星形细胞肿胀明显而神经元变性轻微 ,TTC染色未见明确梗死病灶。假手术组 7只大鼠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结论 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稳定可靠 。
梁晨阳高培毅袁芳徐立新
关键词:CT灌注成像病理学评价动物模型脑缺血
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被引量:28
2002年
目的 报告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以PentiumⅡ 30 0MHz微处理器、12 8MB内存、16MB显存、6G硬盘PC机和Windows 98第 2版为平台 ,用VissualC ++为开发语言 ,根据中心容积定理 ,利用动态CT图像分析并计算脑血流动力学的有关参数 ,包括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 ,CBF)、脑血容量 (cerebralblood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峰值时间 (timetopeak ,TTP)等。最后 ,将脑血流动力学数据根据色阶分别处理成脑血流量图(mappingofCBF)、脑血容量图 (mappingofCBV)、平均通过时间图 (mappingofMTT)和峰值时间图(mappingofTTP)。结果 动态增强CT图像经软件处理后可以在微机上显示脑组织的CBF、CBV、TTP和MTT灌注原始图像以及分割颅骨、皮下组织和脑室后的图像。急性脑缺血患者在MRT1加权像、T2加权像、平扫CT以及增强CT未显示的责任病灶 ,脑CT灌注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结论 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简单易行 ,可显示常规CT和MR无法发现的早期脑缺血区的血流异常。与MR灌注成像相比更适用于急诊检查。
高培毅林燕
关键词:微机辅助CT脑缺血脑灌注成像
计算流体力学结合MR血管成像分析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的血液动力学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结合 MR 血管成像(MRA),是否可以观察在体颈动脉分又处血管狭窄的血液动力学状况。方法选取7例颈动脉球部或颈内动脉近端狭窄患者,采用 Siemens Trio 型3.0 T MR 仪,行颈动脉 MR 增强血管成像(CEMRA)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后处理及网格化后,采用 CFD 方法进行计算。结果随着血管狭窄的出现和程度加重,该狭窄段血管的血流模式变化很大,在狭窄区域血流速度和管壁切应力明显升高,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的最大管壁切应力值范围分别为68~235 Pa 和201~563 Pa,而在狭窄下游区域可观察到不同范围的低管壁切应力区,其分布与局部血液涡流、回流区域相符合。结论应用 CFD 方法结合 MRA 能显示颈动脉分叉血管狭窄的血流模式。
薛蕴菁高培毅林燕代成波
关键词:颈动脉血液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