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1401)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刚孔祥淮刘健薛春汀张勇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 长江三角洲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被引量:8
- 2017年
-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先后研制了10余个海湾和河口沉积物标准物质,但定值成分较少,大多侧重于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核素值。我国于2007年研制了3个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标准物质,为进一步满足近海地球化学调查及资源勘探的需要,本文按照ISO导则35和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研制了2个长江三角洲沉积物标准物质。按照不同粒径采集两个候选物样品,样品经干燥、球磨至200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法进行均匀性检验,结果表明F实测值小于列表临界值F0.05(24,25)=1.96,样品均匀性良好。在两年时间内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了4次稳定性检验,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变化,样品稳定性良好。由12家有技术权威的实验室共采用13种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进行协作定值,最终定值元素53项,涵盖了主量、微量及全部稀土元素,其中主量成分含量呈梯度分布,如Al2O3的含量分别为16.42%、11.48%。该系列标准物质定值元素种类多,定值方法准确,能够为河口三角洲地区地质及环境调查的分析测试工作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 辛文彩夏宁徐磊朱志刚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标准物质定值
- 与洪泽湖分离的淮河入海水道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现在的洪泽湖和淮河中游河道不断淤高,致使淮河中游洪涝不断。入洪泽湖后淮河水主要流入长江。而苏北北部地区需要水,因入海泥沙数量太少而致海岸侵蚀问题不能根本解决,那里需要淮河的泥沙。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在洪泽湖北岸和浅水区开挖与洪泽湖分离的河道,连接完成远期工程的淮河入海水道和拓宽、挖深的淮沭河—北六塘河—新沂河水道,使淮河水沙只经过这两条水道到达黄海,改变淮河水沙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新水道路程短,比降大,使洪泽湖和淮河中游河道不再淤高,并将进一步使淮河中游水道刷深,减轻淮河中游洪涝灾害,并为洪泽湖湖底高程降低创造条件。通过分析现在淮河的输沙量、输沙模数,与历史时期和其他流域对比,认为连云港至射阳河口这段海岸将改变为北部稳定,南部缓慢进积,形成新的淮河三角洲,彻底解决苏北海岸侵蚀问题。
- 薛春汀周良勇
- 关键词:洪泽湖河道淤积海岸侵蚀
- 渤海西岸漳卫新河口至徒骇河口海岸地貌成因被引量:2
- 2011年
- 公元11—1099年漳卫新河口至徒骇河口海岸,除了初期的后退和1034—1099年的进积,大多数时间处于稳定状态,1099—1904年,除了1099—1128年的后退,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大口河岛和王子岛贝壳堤是公元11年以来长期形成的。1904—1929年黄河在徒骇河口东入海,陆地向海推进14km以上,岐口至黄河三角洲西部海岸初步形成一个内凹的开放海湾,1934—1976年黄河在三角洲中部入海,陆地进一步向海突伸,岐口至黄河三角洲中部之间宽阔的"V"形海湾最后形成。徒骇河口位于湾顶,漳卫新河口至徒骇河口这段海岸面对引起风暴潮的东北大风,和1904年以前相比,潮差增大,平均高潮位和大潮高潮位升高,在风暴潮时大幅增水,海水沿着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新河口等诸河流漫溢,落潮流汇聚入河流,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海岸侵蚀后退,在潮上带潮沟发育并形成若干侵蚀残留冲积岛。20世纪80年代的海岸线、密集潮沟系统和侵蚀残留冲积岛是1904年以后逐渐形成的,这是平原海岸轮廓短期内发生大变化,使得潮汐环境大变化,导致海岸巨大变化的一个很好实例。由于世界上其它平原海岸不可能在70a多(1904—1976年)的时间内海岸轮廓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实例也是很独特的。
- 薛春汀
- 关键词:海岸线海岸侵蚀波浪作用风暴潮
- 南黄海西部滨浅海区埋藏古河道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对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埋藏古河道形态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其形成时期水动力环境的古水文参数,进而评价古环境。结果表明,被埋藏的下切古河道形成于距今大约4.4万a前,那时,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出露地表。后来,随着全新世海侵时期海平面不断上升,河谷被淹没填埋。研究区经历了从陆地河流到河口和全部被海水淹没的过程。
- 孔祥淮刘健张勇张勇陈斌
- 关键词:南黄海西部古环境海平面变化
-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SYS-0804孔MIS6以来地层和沉积演化被引量:7
- 2015年
- 利用南黄海西部陆架区SYS-0804(孔深65.10m,水深38m)钻孔岩心和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开展浅地层剖面解译、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有孔虫组合综合分析以及AMS14 C测年,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对比研究,深入探讨南黄海西部陆架残留沉积区氧同位素6(MIS 6)期以来的地层、沉积环境演化以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YS-0804钻孔可划分为DU 1和DU 4~DU 8共6个沉积单元,对应于MIS 6、MIS 5、MIS 4、MIS 3和MIS 1早期的沉积地层,缺失DU 2和DU 3(包括MIS 2期以及MIS 3和MIS 1晚期的沉积)。MIS 6期(128~189cal.kaBP)研究区为河流沉积(河漫滩)环境。MIS 5早期(115~128cal.kaBP),研究区为近岸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海洋冷水团沉积。MIS 5中-晚期—MIS 4(60~115cal.kaBP)研究区沉积环境从早期的滨海沉积向近岸浅海沉积以及河流沉积过渡。MIS 3早-中期(40~60cal.kaBP),早期为滨海-浅海沉积,中期发育潮道充填沉积。MIS 2末期—MIS 1中期(11.5~13.0至0.7cal.kaBP),研究区在11.5~13.0cal.kaBP形成冰后期海侵界面,随后随着海平面的进一步上升,为滨海-浅海环境,发育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
- 张军强刘健孔祥淮徐刚仇建东岳保静王飞飞
- 关键词:沉积环境南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