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11)

作品数:12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杜建会秦晶李升发董玉祥李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植物
  • 3篇沙生
  • 3篇沙生植物
  • 3篇林线
  • 3篇海岸
  • 2篇入渗
  • 2篇入渗特征
  • 2篇水分
  • 2篇水势
  • 2篇碳水化合物含...
  • 2篇土壤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绿地
  • 2篇结构性碳水化...
  • 2篇老鼠
  • 2篇非结构性
  • 2篇非结构性碳水...
  • 2篇保护区
  • 2篇城市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3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作者

  • 12篇杜建会
  • 3篇李升发
  • 3篇秦晶
  • 2篇董玉祥
  • 1篇梁杰
  • 1篇李薇
  • 1篇杨林
  • 1篇严平
  • 1篇张立旭
  • 1篇张楚杰
  • 1篇陈志华
  • 1篇林萍
  • 1篇田贺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区木本植物幼苗分布特征、更新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9
2019年
木本植物幼苗是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线的移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林线生态交错区的木本植物幼苗分布特征、更新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总结得出:林线生态交错区木本植物幼苗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为渐变型和聚集型,且不同分布类型对树线动态的指示意义各异.在全球尺度上,其分布的海拔高限通常与生长季长度、均温和物种特性等有关,而在区域尺度上则多受降水影响.在幼苗更新初期,种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子的萌发及分布位置,之后微环境的促进作用为幼苗的定植提供庇护,提高其存活率,而在更新后期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则非常关键.气候变暖促使林线生态交错区气温升高、降水充沛,有利于幼苗生长,使其向高海拔区域扩张而成为树线上移的先兆,但部分物种受遗传特性或适应策略影响,仅表现为密度增加,使树线保持相对稳定.未来应借助树轮、14C等精确定年技术,通过长期的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加强多时空尺度下林线幼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更新机制研究,分析不同类型林线内木本植物幼苗的适应策略,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树线动态,为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邵佳怡杜建会李升发李升发梁伟诺廖家强
关键词:环境胁迫气候变化
广东石门台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群特征
2020年
假林线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普遍存在,研究其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的种群特征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中止后,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对广东石门台假林线典型分布区内的木龙顶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并对其乔木层优势种的种群特征进行测量及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木龙顶样地的植物群落属于山顶常绿苔藓矮曲林,受物种特性及山顶效应影响,其群落结构简单,总体矮化。依据各层物种重要值,可将该样地群落命名为疏齿木荷-五列木-野古草群丛(Ass.Schima remotiserrata-Pentaphylax euryoides-Arundinella anomala)。(2)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植株普遍低矮,88.8%的植株高度均小于1 m,总体分布呈现为反“J”型。其胸径大于2.5 cm以上的植株仅占总数的7.7%,以小径级为主。(3)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总生物量为9.11 t·hm^−2,与同气候区其他森林相比偏低,这主要与疏齿木荷种群中的幼苗占比过大有关。受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所在生境影响,研究区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单一、长势较差。其优势种疏齿木荷的幼苗更新充分,但死亡率较高,从幼苗到幼树的过渡成为疏齿木荷天然更新的障碍,当前整个种群增长仍处于滞缓阶段。
张琪杜建会李远球李升发李升发
关键词:物种组成种群特征国家自然保护区
平潭岛海岸三种典型沙生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nhydrate,NSC)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其含量多少可反映植物整体的碳收支平衡关系及对外界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该研究采用改进的苯酚-浓硫酸法对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处于生长旺盛期的3种典型沙生植物木麻黄、单叶蔓荆和老鼠艻茎叶的NSC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单叶蔓荆叶片、茎干可溶性糖含量均最大,分别为(137.83±3.75)、(90.74±2.65)mg·g^-1,老鼠艻叶片、茎干淀粉含量均最大,分别为(105.41±2.49)、(120.48±7.67)mg·g^-1,二者茎叶NSC含量均大于木麻黄,且全部达到显著水平(P<0.05)。(2)沙堆表面老鼠艻叶片NSC及组分含量从雏形、发育到稳定阶段变化不明显,但茎干NSC及组分含量在雏形阶段沙堆表面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演替阶段(P<0.05),且依次呈现下降趋势。(3)从幼龄林、中龄林到成龄林阶段,木麻黄NSC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成龄林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茎干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生长阶段(P<0.05)。(4)不同沙生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各异,海岸沙丘表面植被恢复应充分考虑物种特性及其更新。
秦晶杜建会张琪王松黄楚丹邵佳怡
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沙生植物
中国水资源法律颁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构建科学完善的水资源法律体系是破除我国水资源困境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水资源法律颁布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我国1980-2019年水资源法律颁布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计算水资源综合协调度,同时考虑区域GDP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胡焕庸线两侧地区水资源立法的驱动因素及其差异进行探讨。【结果】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水资源国家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有效立法数分别为4部、14部和40部,而其更新速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分别为3.25次/部、0.73次/部和0.37次/部。水资源地方性法规的有效立法数为864部,而地方政府规章仅有421部,但二者在胡线东西两侧的比值均为87∶13。前者在胡线东西两侧的更新速率分别为1.23次/部和0.69次/部,而后者仅有0.74次/部和0.26次/部。【结论】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水资源国家性法律的立法数变化主要与其法律效力有关,表现为法律效力越高,更新速率越快,但其立法数相应越少,且变化也更稳定。水资源地方性法规因其效力比地方部门规章高,在2005年后逐渐成为地方水资源立法的首选,特别是2015年后《立法法》赋予市级地方政府立法权,其立法数迎来爆发式增长。在空间上,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的水资源立法数显著大于西侧,且更新速率也更快,但二者的比值随着立法基数的增加已趋于稳定。区域GDP和水资源综合协调度的交互作用是我国水资源地方立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胡焕庸线东侧立法主要与区域GDP有关,表现为“法律助推经济”;而其西侧立法主要与水资源综合协调度有关,表现为“问题催生法律”。
陈嘉健王宗侠李升发杜建会宋雨镕
关键词:GDP水资源
平潭岛典型海岸草丛沙堆植物群落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6年
水势是反映植物受到环境胁迫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来确定其受胁迫的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小。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形成的草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选取晴朗无云的天气,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对其植物叶、茎水势及其所形成的沙堆土壤水势进行测定,同时采用HUMIPORT10手持式温湿度计对当日的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老鼠艻的叶水势呈现出与早晚高午间低相反的反梯度现象,叶、茎水势的日变化均表现为"M"型变化趋势,除18:00后,其它时间均表现为叶片水势下降、茎干水势上升,并且发现叶、茎水势的变化趋势存在位相后移现象;(2)老鼠艻的叶、茎水势在10:00时差异达到最大的0.65MPa,且茎水势高于叶水势,在14:00左右,植物茎水势出现低于叶水势的反常现象,在18:00时叶、茎水势趋于相同;(3)除表层30cm外,其它层土壤水势日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早晨开始下降,14:00达到最低,但总体变化不明显;(4)随着深度增加,草丛沙堆土壤水势呈现为依次增加的趋势,但80cm以下土壤水势变化不显著(P>0.1);(5)叶水势与大气水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变化显著(P<0.1),与茎水势及浅层土壤水势有一定相关性,但变化不显著(P>0.1),与50cm以下土壤水势均无相关性。
杨显基杜建会张楚杰张立旭
关键词:水势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假林线”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3S技术,利用2011和2015年2期不同时相高分辨率Quick Bird影像和DEM数据,研究了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假林线"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假林线"分布的海拔介于317~1 569 m,其中80%集中分布在700~1 200 m的范围内。2)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在不同坡度和坡向上分布的平均海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1)。3)"假林线"主要分布在5°~35°的坡度,极少出现在<2°的平地或>55°的垂直坡上。不同坡向"假林线"海拔分布存在很大差异(P<0.001),呈现出北坡高于南坡,东坡略高于西坡的特点。各坡向上"假林线"海拔分布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北坡,最小值出现在南坡。
张琪杜建会田贺田贺
关键词:海拔坡度坡向
广州市典型绿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绿地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土壤入渗的定量化研究是评价城市绿地雨洪调蓄能力的关键。受城市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差异较大。采用双环入渗仪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典型乔草和灌草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进行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处于中等至较高水平,但受机械和人为压实作用,绿地土壤容重偏大,总孔隙率偏低,加上外来客土影响,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高,且有人为侵入体混入等,从而抑制了绿地表层土壤的水分入渗;(2)灌草相对于乔草对绿地表层土壤水分入渗的改善更为明显,这主要与前者的根系分布较浅有关,此外灌草绿地的凋落物更易留存,且其细根分解较快,这均有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及时返还,从而促进了绿地表层土壤的水分入渗;(3)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绿地土壤的水分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更符合Kostiakov模型。未来广州市绿地的建设及管理应减少土壤压实及外来客土混入,适当增加灌草比例,使其兼顾旅游休闲和雨洪蓄积功能,从而有助于海绵城市的高效建设。
杜建会方政林志斌
关键词:城市绿地土壤入渗
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叶水势对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的响应被引量:9
2017年
台风是海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通过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沙生植物生长。本文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为研究对象,对台风后受到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危害的植株叶片水势及其土壤水势和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老鼠艻在遭受风蚀后其受到的水分胁迫较未风蚀植株提前且强度更大,叶水势较未风蚀植株显著降低(P<0.05),且与大气水势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未风蚀时其与大气水势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气温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沙埋后老鼠艻叶水势在10:00—16:00均高于未沙埋植株,变化幅度较小,且对气象因子响应存在滞后现象。土壤水分不足时,老鼠艻叶水势主要受土壤水势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时,则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未沙埋的老鼠艻叶水势与大气水势、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老鼠艻叶水势先升高后降低,适度沙埋有利于其保持较高水势以适应胁迫环境;(3)老鼠艻叶片被擦伤后,其叶水势大部分时间均低于未擦伤处理,与大气水势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P>0.05),而未擦伤植株叶水势则与大气水势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
杨显基杜建会秦晶陈志华杨林林萍
关键词:水势SPAC
人为侵入体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为侵入体大量混入绿地,改变了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孔隙特征,但其对城市绿地土壤的入渗影响仍不清楚。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模拟,以典型人为侵入体砖块和混凝土碎块为例,研究其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人为侵入体的混入均会抑制城市绿地土壤水分下渗,导致其稳定入渗速率降低,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距离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减小,深层土壤水分变化滞后。同一配比下,以混凝土碎块对土壤水分入渗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1);(2)随着人为侵入体配比从10%增加到20%,土壤稳定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距离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仍持续减小或略有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1),其对土壤水分下渗的抑制作用渐趋减弱。(3)不同类型人为侵入体及配比下,城市绿地土壤水分的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更加符合Kostiakov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海绵城市的高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政杜建会张思毅王晓瑜耿嘉灵颜瑞林志斌
关键词:城市绿地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
华南海岸典型沙生植物根系构型特征被引量:25
2014年
选择华南海岸典型沙地,采用全挖法,对4种典型沙生植物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厚藤(Ipomoea pes-caprae)、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根系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狗牙根和老鼠艻的根系总体分支率显著高于木麻黄,厚藤最小,说明大部分草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增加根系分支率,提高物质传输效率,除木麻黄外,其他3个物种枝系均平卧伸展,易于受到沙埋生出不定根,进一步提高其物质传输效率;2)4种沙生植物根系平均连接长度最大的为木麻黄,平均连接长度为19.25 cm,且相对其他3个物种传导根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木麻黄通过增加平均连接长度以减少根系内部对土壤资源的竞争,并提高传导根的比例,以增加资源传输效率;3)4种沙生植物根系构型均倾向于叉状分支,其中草本植物的根系构型更为接近,说明草本植物受到的资源胁迫相对较小,有利于在海岸沙地恢复中快速定居;与内陆地区沙生植物相比,海岸沙生植物在土壤资源的获取及空间拓展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生境条件下物种对生境胁迫的适应策略。因此,海岸沙地前缘植被恢复应以草本植物为主,尤其是具有不定根的物种,乔木则不适合。
杜建会刘安隆董玉祥胡绵友梁杰李薇
关键词:构型华南海岸沙生植物根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