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重点科研项目
- 作品数:49 被引量:415H指数:12
- 相关作者:肖科丽王娜方建刚王景红郭新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陕西省气象学会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10年陕西盛夏极端多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陕西省2010年盛夏极端多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个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盛夏极端多雨的主要成因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异常及海温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
- 肖科丽王娜魏娜王越肖舜
- 关键词:极端降水环流形势年代际变化海温异常
- 文献传递
- 陕西2次相似天气系统下强降雨差异的成因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从水汽、动力、不稳定条件方面,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对2011年7月28日(简称过程Ⅰ)关中西部、陕南西部区域性强降雨和2013年7月25日(简称过程Ⅱ)陕北南部分散性强降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前期天气状况、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类似,但降雨差异大。过程Ⅰ低层切变线和辐合线明显,过程Ⅱ则弱;地面上,过程Ⅰ强降雨区处在高、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密集带上,过程Ⅱ强降雨区则处于均压场中;过程Ⅰ强降雨区中低层比湿呈单峰型变化,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大且深厚,有强烈水汽输入,过程Ⅱ强降雨区中低层比湿基本无变化,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弱且浅薄,水汽输入弱;过程Ⅰ强降雨区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作用产生系统性强降雨,过程Ⅱ强降雨区仅在近地层有浅薄的弱冷空气扰动,在西南气流中激发湿对流;过程Ⅰ强降雨区低层对流不稳定、中高层为条件对称不稳定的混合型大气层结,而过程Ⅱ强降雨期间中层、低层大气均为对流不稳定层结。
- 李明高维英赵强
- 关键词:强降雨水汽冷空气
- 陕西关中地区冬季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被引量:31
- 2016年
- 利用陕西关中多站气象观测资料和颗粒物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2月16—26日关中一次持续多日重霾污染天气过程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事件主要是由细粒子PM_(2.5)造成。关中各站颗粒物浓度在污染过程中的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特征,各站PM_(2.5)浓度日均值的相关系数达0.71~0.96,且严重超标,区域最高小时浓度均值达508μg·m^(-3),污染非常严重。关中盆地特殊的喇叭口地形以及关中东部持续的强东风使得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本地污染循环累积,是17日关中各站PM_(2.5)浓度剧增的主要原因。污染严重阶段,西安和渭南持续的弱风和静风使得局地排放的污染物聚集,引起PM_(2.5)浓度振荡上扬;宝鸡21日PM_(2.5)浓度的爆发式增长则是由上游西安和渭南储备的高浓度PM_(2.5)在持续偏东风作用下远程传输所致;而铜川受山谷风影响,PM_(2.5)浓度具有显著日变化特征。长时间贴地、悬浮的多层逆温和低混合层高度的存在,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也造成低空水汽聚集在近地层,是PM_(2.5)浓度持续累积增长的重要原因。关中此次重霾污染的快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于冷高压加强南下。
- 黄少妮袁媛井宇陈小婷刘瑞芳
- 关键词:细粒子污染气象要素
- 西安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及检验被引量:4
- 2014年
- 介绍了西安地区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WRF-CMAQ及其预报产品,该系统主要包括: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 Model)、稀疏矩阵排放源模式SMOKE(Sparse Matrix Operator Kernel Emissions)以及公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AM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初步检验表明:系统的预报结果处于合理范围,24h内对PM2.5和PM10的逐小时模拟质量浓度与实况的相关系数达到0.6以上,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 杨晓春赵荣吴其重乔娟唐文哲刘峰薛荣曹梅
- 关键词:空气质量业务化
- 1960—2011年沣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13年
- 根据沣河流域1960—2011年气温、降水、风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主要采用Heinrich Walter的气候状态图、距平、线性方程和极值I型概率分布等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的生态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推断出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的极值.结果表明:沣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活动等生态应力对气候的扰动作用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52年流域内降水量、暴雨和大风日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年暴雨日数21世纪以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年大风日数80年代以后有明显减少趋势;同时通过极值I型分布推算分析得到流域上中、下游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分别是97.0 mm、89.7 mm和107.2 mm、99.3 mm,与实际降水量基本吻合,拟合良好.
- 曲静翟园王昱
- 关键词:气候分析
- GIS支持下的陕北制干红枣气候区划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了掌握陕北制干红枣气候适宜性的地域分布,通过对陕北本土制干红枣中阳木枣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的分析,确定了陕北制干红枣气候区划指标,应用GIS技术对区划指标中的各项气候资源进行小网格资料的模拟,结合区划指标建立各指标因子的评分函数,通过运算获取红枣区划综合评分图,经过分级将陕北各地制干红枣气候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区和不适宜区3种区域类型,区划结果表明陕北沿黄河西岸诸县为陕北制干红枣的优生区,从陕北东部向西区划类型由适宜区向次适宜、不适宜逐渐过渡,热量不足限制了制干红枣向陕北西部发展。
- 郭兆夏郭新屈振江刘慧敏柏秦凤贺文丽
- 关键词:气候资源GIS技术气候区划
- 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被引量:4
- 2017年
- 应用1959—2008年夏季(6—8月)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海表温度再分析资料及ERA-40气候指数、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等资料,经普查得到6个影响陕西夏季降水的主要因子,分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赤道平流层准两年振荡指数、低层越赤道气流指数、大气角动量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赤道500 hPa高度。将这些主要因子的年际增量、距平与陕西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年际增量具有明显的信号放大作用,增量因子的相关系数平均比距平相关系数高0.1左右;主要因子和夏季降水存在各自的长周期变化,造成其相关性不稳定,经过增量变换后,可以有效滤掉长周期变化,提高因子质量和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前一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量分布与陕西夏季降水相关密切,当该区域出现正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6 8月)7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形成陕西夏季多雨的环流形势;反之,当该区域出现负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7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东,形成陕西干旱少雨的环流形势。
- 肖科丽赵国令方建刚孙娴
- 关键词:距平
-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0年下降了1 162t/(km2·a);以子长县为例,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t/(km2·a)以下的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1%,2012年上升为55.2%;2000年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012年为轻度侵蚀,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安塞、志丹等县。[结论]植被覆盖因子是影响区域内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抑制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
- 王娟卓静
-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
- 陕西森林火灾重灾年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
- 2016年
- 根据陕西省1954—2013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1951—2013年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SHPAINH)逐月观测数据,采用异常度和距平分析方法,研究了森林火灾重灾年当年及前后各3年逐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SHPAINH)变化特点。研究发现,陕西省森林火灾重灾时段以关键年前3年至关键年前2年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SHPAINH)出现持续负距平为前提条件,关键年前1年11月开始出现显著正距平,同时自关键年前3年开始,10月异常度指数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曲线,据此可以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陕西可能处于森林火灾高火险时段,致灾潜力较大,这一结果可为当地森林火灾重灾年的预测和森林火灾防控物资的调度提供参考。
- 沈姣姣张宏芳巨晓璇高红燕曹岳
- 关键词:火灾预测
- 气候变暖对陕西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3年
-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陕西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分析了陕西省1949-2008年气温和1986-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结果表明,陕西冬小麦主产区播种期温度升高,1998年之后的10年在10-12月阶段年平均有效积温相比其前10年增加108~821℃,稳定通过0℃终日年平均推后0.1~0.6d。20世纪90年代相比80年代,陕北南部冬小麦越冬起始日期平均推后4d左右,关中平均推后8d左右,其中关中西部推后最明显。小麦返青期提前,1998年之后的10年平均越冬天数相比其前10年缩短3~14d;进入春季,冬小麦生育期也普遍提前,提前幅度随生育进程趋于减小。因此,为适应气候变化,冬小麦种植可向北、向高原地区扩展,播种期可适当推后,优选适宜冬小麦品种,调整品种布局和栽培模式,旱作区推广旱作小麦品种和节水技术,保障小麦丰产稳产。
- 景毅刚范建忠高茂盛
- 关键词:气候变暖冬小麦生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