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5902)

作品数:23 被引量:157H指数:8
相关作者:赵俊虎封国林张世轩龚志强杨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兰州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降水
  • 6篇夏季
  • 5篇气候
  • 5篇夏季降水
  • 3篇环流
  • 2篇动力统计
  • 2篇水汽
  • 2篇气候突变
  • 2篇前兆
  • 2篇前兆信号
  • 2篇温度
  • 2篇旱涝
  • 1篇导数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分析
  • 1篇性能对比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亚洲区
  • 1篇延伸期预报

机构

  • 14篇中国气象局国...
  • 13篇兰州大学
  • 6篇扬州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天水市气象局
  • 1篇吉林省气象科...

作者

  • 10篇赵俊虎
  • 9篇封国林
  • 5篇龚志强
  • 4篇张世轩
  • 3篇支蓉
  • 3篇吴浩
  • 3篇杨杰
  • 3篇苏涛
  • 3篇周杰
  • 3篇侯威
  • 2篇叶敏
  • 2篇吴永萍
  • 2篇颜鹏程
  • 2篇钱忠华
  • 2篇申茜
  • 1篇李宽
  • 1篇王晓娟
  • 1篇叶天舒
  • 1篇卢震宇
  • 1篇胡淑娟

传媒

  • 15篇物理学报
  • 3篇Chines...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Advanc...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1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between rescaled range analysis and rescaled variance analysis in detecting abrupt dynamic change被引量:2
2015年
In the present paper, 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between moving cutting data-rescaled range analysis(MCR/S) and moving cutting data-rescaled variance analysis(MC-V/S) is made.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MC-R/S algorith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C-V/S algorithm. In our numerical test, the computer time consumed by MC-V/S is approximately 25 times that by MC-R/S for an identical window size in artificial data. Except for the difference in operating efficiency,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between MC-R/S and MC-V/S for the abrupt dynamic change detection. MC-R/S and MC-V/S both display some degree of anti-noise ability.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s of strong noise on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MC-R/S and MC-V/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es.
何文平刘群群姜允迪卢莹
关键词:性能对比方差分析变化检测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1960—2011年中国740站日降水观测数据,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切入点,提出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旨在将暴雨这一天气尺度强降水过程拓展为类似中长期天气尺度过程来考虑,研究它对季节尺度降水的贡献及影响.通过统计分析从持续时间(Ld)、控制面积(Ar)、降水贡献率(Qs)等三个角度建立暴雨"积成效应"概念及判定标准,并进一步结合上述指标建立暴雨"积成效应"强度指数.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与夏季降水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强度指数与同期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弱指数年合成分布以及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类似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分布形式;而利用EOF分解对暴雨"积成效应"空间范围分类,发现其与该地区夏季降水具有相似的4种空间型,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造成的降水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夏季降水的多寡及空间分布.
张世轩封国林赵俊虎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暴雨夏季降水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赵俊虎周杰叶天舒杨柳封国林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持续时间长短的响应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江淮流域1961—2011年前冬持续时间,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它与后期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年份比偏短年份的前冬温度低、气压高、北风强,表明温度、气压、经向风可能是反映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的关键因子,且不同区域各气象要素对季节长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与该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统计分析亦发现,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偏短)的代表年份中,夏季降水以偏多(偏少)为主;对典型代表年份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时,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地区夏季易形成阻塞形势,进而会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产生影响;最后利用奇异值分解从空间场相关的角度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发现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冬持续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
苏涛张世轩支蓉陈丽娟
关键词:江淮流域夏季降水
Analysis of China's Haze Days in the Winter Half-Year and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during 1961–2012被引量:6
2014年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ze days and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observations of haze,precipitation,mean and maximum wind speed of 66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12.The results show that haze days occur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eastern China than in western China.The annual number of haze days is 5–30 d in most parts of central-eastern China,with some areas experiencing more than 30 d,while less than 5 d are averagely occurring in western China.Haze day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winter half-year,with most in winter,followed by autumn,spring,and then summer.Nearly 20%of annual haze days are experienced in December.The haze days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in the winter half-year have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of 1.7 d per decade during 1961–2012.There were great increases in haze days in the 1960s,197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s of haze days in the early 1970s and 2000s.From 1961 to 2012,haze days in the winter half-year increased in South China,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North China,but decreased in Northeast China,eastern Northwest China and eastern Southwest China.The number of persistent haze is rising.The Longer the haze,the greater the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persistent haze.Certain climatic conditions exacerbated the occurrence of haz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haze days and precipitation days in the winter half-year is mainly negative in central-eastern China.The precipitation days show a decreasing trend in most parts of China,with a rate of around–4.0 d per decade in central-eastern China,which reduces the sedimentation capacity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During the period of 1961–2012,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haze days and mean wind speed and strong wind days are mainly negative in central-eastern China,while there exist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aze days and breeze days in the winter half-year.The mean wind speed and strong wind days
SONG Lian-ChunGAO RongLI YingWANG Guo-Fu
关键词:气候背景灰霾平均风速降水日数
基于模式误差分布特征的中国夏季旱涝预测可信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美国气候预报中心组合降雨分析资料对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多年夏季降水预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模式预报误差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研究发现,模式预报误差分布特征满足正态分布,基于误差分布特征分析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通过误差分布的高斯拟合曲线特征对比模式预报与动力统计方法的预测技巧,进而得到动力统计方法改进误差分布特征的两种类型:1)变幅型改进;2)均值型改进.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式误差的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旱涝预测可信度计算方法,用于定量化地评估动力统计方法在不同地区的预测可信度大小,并应用于实际预测.最后以2012和2013年夏季降水为例,给出了实况、预测以及可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出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其他检验方法更具针对性,对异常降水的预测可信度反映更为准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统计方法的预测服务水平.
杨杰龚志强赵俊虎许遐祯
关键词:动力统计汛期降水
中国夏冬季近极端温度变化异常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7年
基于近极值事件广义态密度估计方法,针对1961—2013年中国近极端温度异常变化事件构建了近极值广义态密度的参数,定义rp为近极端温度变化异常事件最概然强度,max为近极端温度变化异常事件最大聚集程度,研究了1961—2013年中国近极端温度异常变化事件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西北地区西部、华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南部,当日最高温度变化量达到离高温正距平阈值1.0—2.8℃并达到44%的聚集程度时,应及时给出极端高温异常增温事件的预警信息;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以及西藏地区,当出现日最高温度变化量高于高温负距平阈值0.5—2.5℃的近极端高温异常降温事件并达到34%的聚集程度时,下一时刻出现极端高温异常降温事件的概率最大.冬季,对于西南地区,当日最低温度变化量达到离低温正距平阈值1.0—2.0℃并达到32%的聚集程度时,下一时刻最有可能发生极端低温异常增温事件;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江南地区当日最低温度变化比低温负距平阈值高1.0—4.0℃时近极端低温异常降温事件会聚集发生.因此近极端温度变化异常事件最概然强度rp和近极端温度变化异常事件最大聚集程度max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下一刻极端温度异常变化事件的预警信息.
钱忠华曹春红封国林
中国夏季大气水分循环特征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大气水分循环过程耦合了降水、蒸发、水汽输送等多个环节.本文利用ERA-Interim与MERR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1979—2012年夏季大气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两套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夏季降水、蒸发、可降水量均自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与蒸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于不同地区下垫面物理条件的差异,它们之间同时存在正、负反馈的影响机制,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地面至700 h Pa高度,约占总量的75%;2)近34年大气水分循环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可降水量显著增加,北方大部分地区纬向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减小,西北北部地区经向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增大,蒸发量与水汽输送的气候变化可能是造成可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Interim与MERRA资料对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再现能力要优于蒸发量,此外,它们对降水与蒸发气候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差别较大,使用时应该慎重;两套资料对可降水量与水汽输送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趋势的模拟比较一致,可信度较高;4)Interim资料对西南、东南以及东北区域夏季水循环均有较好的描述能力;而MERRA资料更适用于研究西南和西北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
苏涛封国林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气候变化趋势
基于无导数优化方法的数值模式误差估计被引量:2
2014年
初始场误差和模式误差是制约数值预报准确率的两个关键因素,本文主要考虑利用历史观测资料实现时空演变的模式误差的估计问题.通过把模式误差综合考虑成为准确模式中的未知项,把历史资料看作是带有未知项的准确模式的特解,构造了求解时空演变的模式误差项的反问题及其最优控制问题.给出了一个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无导数优化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建立原数值模式的切线性模式与伴随模式,它只需在增加一个外强迫项的基础上运行原数值模式即可实现模式误差项的最优估计.关于Burgers方程的算例表明,无论模式的初始状态是否准确已知,无导数优化方法都能有效解决时空演变的模式误差的最优估计问题,它为实际业务模式利用历史数据提取模式误差信息并显著地改进预报效果提供了一种方便可行的数值方法与理论依据.
黄启灿胡淑娟邱春雨李宽于海鹏丑纪范
关键词:历史资料反问题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预测概念模型新建被引量:3
2015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作为预测全球气候年际变率的最强信号,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地改变,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指示意义减弱,导致中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早期预测概念模型的准确率明显下降.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显著变暖前(1951-1978年)、后(1979-2012年)两个阶段中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同期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前冬海洋和大气环流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1)影响中国夏季三类雨型的大气环流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具有一致性,但在全球显著变暖的后一阶段,西太副高偏强偏南,欧亚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频繁,而极涡南扩,经向环流加强,这种环流背景有利于中国东部夏季Ⅱ,Ⅲ类雨型对应的环流频率增加,而Ⅰ类雨型对应的环流频率减少,导致中国夏季Ⅱ,Ⅲ类雨型偏多而Ⅰ类雨型偏少;(2)前一阶段,不同雨型对应的前冬海温场差异显著,同时ENSO对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影响较强,NPO对夏季Ⅰ,Ⅱ类雨型有较好的判别能力,后一阶段此判别能力下降,而ENSO对太平洋/北美型(PNA)遥相关的影响加强,PNA对Ⅱ,Ⅲ类雨型的判别能力提升.基于新的年代际气候背景,利用前冬PNA和欧亚型(EU)遥相关指数,对中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预测概念模型进行了新建,其拟合效果较理想,实际预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检验.
赵俊虎封国林
关键词:全球变暖ENSONPOPNA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