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3071) 作品数:16 被引量:224 H指数:7 相关作者: 杨浩 张明礼 王小雷 杨九东 徐良将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核科学技术 天文地球 更多>>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滇池流域土壤侵蚀 被引量:19 2008年 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已经在土壤侵蚀研究中获得了极大应用,并在土壤侵蚀的沉积、侵蚀、运移研究上取得许多成果。采用放射性核素作为土壤示踪剂,可以很好地进行流域尺度的范围研究,且可靠性比较高,省时省力。云贵高原在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应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云南省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强度分异规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速率是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土壤平均侵蚀速率是耕地>非耕地。研究表明,整个流域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1 280 t km-2a-1,属于轻度侵蚀,地貌部位、坡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张明礼 杨浩 高明 杨九东 刘晓海关键词:土壤侵蚀 滇池流域 镇江地区不同地类土壤侵蚀^(137)Cs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选择江苏镇江地区作为研究区,采集仑山水库附近的12个土壤剖面共116个土壤样品,运用137Cs示踪方法,探讨了撂荒地、油菜地、茶园、林草地、林地、水稻田6种地类的137Cs含量及其侵蚀模数。研究表明:该区土壤中的137Cs背景值为1760.48Bq/m2。在0—50cm深度范围内,137Cs含量平均值为844.03Bq/m2,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642.89t/(km2.a)。不同地类按137Cs含量的大小排序,非耕作土为林草地>撂荒地>林地,耕作土为水稻田>油菜地>茶园;按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排序,非耕作土为林地>撂荒地>林草地,耕作土为茶园>油菜地>水稻田。非耕作土为轻度侵蚀,耕作土多为中度到强烈侵蚀。 王琳贤 杨浩 张明礼 陈劲松 王小雷 杨本俊关键词: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类型 宁镇地区7Be在黄棕壤坡地中的季节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宁镇地区黄棕壤坡地7Be的季节性沉降与分布,初步分析了坡地的季节性侵蚀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该地区背景值剖面中的7Be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8 mm,7Be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深度呈现指数递减;背景值点研究时段前后的7Be含量分别为208.35Bq/m2和250.84 Bq/m2。坡地覆盖植物对7Be沉降的拦截吸收以干枯植物最大,人类耕种植物最小;3块坡地中撂荒地的7Be平均含量最大,时空变异却最小;对季节性侵蚀示踪的结果表明,各坡面均在凸地形发生侵蚀,凹地形发生沉积。 杨本俊 杨浩 陈劲松 陆健 崔文静 黄新南关键词:土壤侵蚀 滇池底泥中氮素空间分布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传统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底泥0—5,5—10,10—20cm中的全氮、有机氮、铵态氮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层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变异性均较大。结构性因素对0—5cm底泥中全氮影响比较大,而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对0—5cm和10—20cm这两层底泥中的铵态氮以及10—20cm中的3种形态氮的影响相近。从整个滇池来看,3层底泥中3种形态氮的含量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减,各种形态氮均在湖泊中心出现较深颜色的斑块,说明底泥氮有向湖泊中间沉积的趋势。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3种形态氮在空间分布的颜色深浅是0—5cm>5—10cm>10—20cm,可见底泥中氮的累积逐年增加,滇池污染有加重的倾向。 戎静 庄舜尧 杨浩关键词:滇池 底泥 氮素 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2年 水土流失作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草)作为一项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政策与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林草植被对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现状、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标准、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对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关系的研究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邹军 张明礼 杨浩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林草植被 水土保持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2011年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重金属Cd污染也日益严重,为了减轻Cd污染带来的危害,众多研究人员进行了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并提出工程修复措施、化学治理措施、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和生物修复措施等技术,本文比较了各种修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发现生物修复中的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经济等特点备受推崇.并重点阐述了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概念、类型和研究现状,进而对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展望. 徐良将 张明礼 杨浩关键词:土壤 CD 重金属 污染 植物修复 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1年 沂蒙山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当地土壤由片麻岩、砂岩发育而来,质地疏松易流失,目前缺乏对土壤侵蚀监测的长期观测数据。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一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杨氏土壤侵蚀等模型,对该流域坡耕地与非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进行了初步估算,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5 961.6 t/km2.a,坡地非耕地侵蚀速率2 530.5 t/km2.a,并探讨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量大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含量相对较低,而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和缓,总体上土壤质量状况较差。该研究对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张明礼 杨浩 邹军 徐良将 隋志龙关键词:土壤侵蚀 土壤质量 北方土石山区 基于^(137)Cs的土壤沉积速率的定量模型 2009年 在假设137Cs在耕层中得到充分混合而变得均一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一个根据农业耕作土壤剖面中137Cs的沉积量和土壤沉积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137Cs的衰变常数,年沉降分量,耕层厚度和采样年份等因素。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137Cs的沉积量与年平均土壤沉积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曲线关系。 崔琚琰 杨浩 杜明远 王轶虹云南抚仙湖近现代环境变化的沉积物粒度记录 被引量:21 2010年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测试,确定了过去129年的湖泊连续沉积序列。利用210Pb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根据抚仙湖的湖区特点,对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抚仙湖柱芯的粘土(<4μm)、细粉砂(4~16μm)和粗粉砂(16~63μm)含量分别占约36%,44%和18%。粒度参数根据矩值法求得,平均粒径(值)为6.48~7.92,分选系数So为1.27~1.42,偏度SKD分布范围在-0.18~0.04之间。将整个柱芯的计年结果与粒度特征相结合,自1878年以来,抚仙湖的环境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自然演化阶段,人为扰动阶段,人为改造阶段,后期治理阶段。人类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对湖泊环境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王小雷 杨浩 赵其国 王轶虹 魏荣菲关键词:沉积物粒度 利用^(210)Pb、^(137)Cs和^(241)Am计年法测算云南抚仙湖现代沉积速率 被引量:23 2010年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210)Pb、^(137)Cs和^(241)Am测试表明,柱芯剖面上有明显的1963年和1986年^(137)Cs蓄积峰,验证了1975年次级蓄积峰存在的可能性,这些峰形完好的蓄积峰对抚仙湖的现代沉积环境有明显的时标意义。利用^(137)Cs计年法得到抚仙湖沉积物自1963年、1975年及1986年以来到2007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063g/(cm^2·a)、0.052g/(cm^2·a)和0.039g/(cm^2·a),说明了过去近五十年抚仙湖沉积速率整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借助于^(241)Am的1963年蓄积峰可以提高^(137)Cs计年的准确性。根据^(210)Pb 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通过质量深度和年代分析,抚仙湖的沉积速率变化幅度比较大,表明抚仙湖近129年来的沉积环境不稳定,可能与相应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王小雷 杨浩 赵其国 魏荣菲关键词:沉积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