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

作品数:353 被引量:1,916H指数:18
相关作者:高镇松卢荣霞程明华柯纬祺黄少娟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大学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7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4篇护理
  • 24篇干预
  • 22篇疗效
  • 21篇术后
  • 18篇腺癌
  • 17篇乳腺
  • 17篇细胞
  • 15篇乳腺癌
  • 14篇血清
  • 14篇药物
  • 13篇心理
  • 13篇老年
  • 13篇健康
  • 12篇肿瘤
  • 10篇蛋白
  • 10篇手术
  • 10篇糖尿
  • 10篇糖尿病
  • 8篇抑郁
  • 8篇护理干预

机构

  • 85篇汕头大学医学...
  • 69篇汕头大学
  • 46篇汕头市中心医...
  • 41篇汕头大学医学...
  • 21篇汕头市第四人...
  • 20篇中山大学
  • 12篇汕头市第二人...
  • 9篇汕头市澄海区...
  • 8篇汕头市妇幼保...
  • 6篇汕头市疾病预...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开平市中心医...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省卫生厅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14篇高镇松
  • 7篇卢荣霞
  • 6篇柯纬祺
  • 6篇程明华
  • 6篇陈创鑫
  • 5篇马贵洲
  • 5篇林晓琪
  • 5篇陆佳扬
  • 5篇徐沛金
  • 5篇张红
  • 5篇周燕琼
  • 5篇黄少娟
  • 4篇吴先衡
  • 4篇陈桂玲
  • 4篇陈浩浩
  • 4篇江俊虹
  • 4篇蔡晓锐
  • 4篇彭俊华
  • 4篇陈楚君
  • 4篇陈楚君

传媒

  • 16篇国际医药卫生...
  • 15篇广东医学
  • 14篇中国当代医药
  • 14篇中国医药科学
  • 1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0篇汕头大学医学...
  • 9篇中国实用医药
  • 9篇全科护理
  • 7篇中国医药导报
  • 6篇齐鲁护理杂志
  • 6篇中国临床研究
  • 5篇吉林医学
  • 5篇中国校医
  • 5篇深圳中西医结...
  • 5篇临床心身疾病...
  • 5篇护理研究(中...
  • 5篇临床医学工程
  • 4篇中国基层医药
  • 4篇河北医学
  • 4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8篇2020
  • 15篇2019
  • 31篇2018
  • 55篇2017
  • 75篇2016
  • 78篇2015
  • 51篇2014
  • 32篇2013
3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和MRI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结果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结论CT和MRI分别结合3DVR血管成像和3D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李仰康周修国蔡爱群林建浜许桂晓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纤维支气管镜在急诊鼻胃管置入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急诊鼻胃管置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鼻胃管置入者,以收治顺位分为单数(A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置入鼻胃管)和双数(B组,传统鼻胃管插管法)组。比较两组鼻胃管置入后1、3、5、1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鼻胃管置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与置入前比,两组鼻胃管置入1 min后收缩压(SBP)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Sp O2)明显降低,呼吸频率(RF)、HR明显加快(P<0.05)。A组鼻胃管置入后1 min SBP升高幅度、Sp O2降低幅度、RP和HR增加次数均低于B组(P<0.05)。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100.0%)高于B组(80.7%)(χ2=6.016,P<0.05);A组鼻胃管平均置入时间((5.3±1.7)min)低于B组((9.1±2.8)min)(t=4.217,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B组(22.6%)(χ2=6.317,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鼻胃管一次置入成功率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气道损伤轻。
朱海荣黄晓庆陈郁强林小荣黄铿谢扬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急诊鼻胃管置入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高频干预组、低频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三组均给予口服奥氮平,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相应的r TMS治疗,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评估三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阳性症状评分。结果高频干预组共脱落、剔除4例;低频干预组共脱落、剔除2例;对照组共脱落、剔除3例;本试验完成率为90.6%(87/9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两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频干预组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ANSS评分和阳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干预组和低频干预组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 TM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评分和阴性症状,高频干预(10 Hz)对于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
马淑君吴志杰黄玉琴林莉冰高镇松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特点及临床意义
2020年
目的总结SLE患者甲襞微循环(NC)特点,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2例SLE患者进行NC检查,登记SLE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田牛NC综合评分标准进行NC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142例(87.7%)SLE患者存在NC异常,其中轻、中、重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9.0%(47例)、45.1%(73例)及13.6%(22例)。SLE患者最常见的NC异常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86.4%)。NC中重度异常的患者伴雷诺现象(37.9%与23.9%,χ^2=2.955,P=0.043)、肺间质病变(8.0%与0,χ^2=5.213,P=0.023)的比例及D-二聚体的水平(1992±2279)μg/L与(1248±1721)μg/L,t=-1.624,P=0.013)高于微循环正常/轻度异常组。相关分析显示雷诺现象(r=0.226,P<0.01;r=0.249,P<0.01)、肺间质病变(r=0.214,P<0.01;r=0.169,P=0.041)与NC异常程度及总积分均呈正相关;肺动脉高压(r=171,P=0.044)及D-二聚体水平(r=0.295,P=0.006)与NC总积分呈正相关,而抗u1RNP抗体阳性与NC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214,P=0.016)。结论SLE患者普遍存在NC的异常,以血流速度减慢最常见;NC中重度异常的SLE患者应积极筛查肺动脉高压和肺间质病变。
王丹敏陈钊鹏侯志铎梁宏金曾锴琳申凤彩林玲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
颅脑外伤继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安全护理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继发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安全干预。[方法]将80例颅脑外伤继发精神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护理方法;干预组除实施对照组常规安全护理外,还实施个性化的安全护理。[结果]干预组病人发生不良事件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继发精神障碍病人进行针对性安全护理,才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降低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庄海珊林锦华李乐贤
关键词:护理安全颅脑外伤
生殖道感染妇女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调查
2017年
目的调查生殖道感染妇女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方法选取生殖道感染妇女作为感染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调查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状况。结果感染组轻度抑郁43例,严重抑郁4例,轻度焦虑13例,严重焦虑1例;对照组轻度抑郁3例,轻度焦虑2例,无严重抑郁及焦虑者。结论生殖道感染妇女抑郁和焦虑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妇女,因此,关注生殖道感染妇女心理和精神状况,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对其恢复健康是必要的。
孙兵黄燕平方燕芬沈伶
关键词:生殖道感染抑郁焦虑
临床护理路径对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与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32例因早产或抢救原因转入新生儿中心或其它科室,不得不与婴儿分离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2组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产后4天内乳房肿胀率、产后42天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第4天泌乳量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保持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何玉敏卢锡芝许若侨陈晖陶春莲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泌乳成功率
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6岁,中位年龄47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或密度、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中位于四肢9例,盆部2例,胸壁2例,腹壁2例,肩部1例。最大径约2.1~11.4 cm,平均(5.1±2.3)cm。13例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3例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6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3例周围软组织可见脂肪帽;3例CT增强扫描中,2例表现为边缘轻度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并内部结节状强化。9例病灶T_1WI表现为低信号,11例病灶T_2WI及T_2抑脂序列均表现为显著高信号;MRI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其中2例伴分隔线状强化;1例表现为显著强化;6例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3例多期增强扫描可见渐进性强化。9例T_2抑脂系列病灶周围软组织可见水肿信号,5例T_1WI病灶周围软组织可见脂肪沉积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大块肌肉内类似囊样肿块,不均匀延迟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或分隔线状强化,周围软组织伴脂肪沉积及灶周水肿,可提示肌内黏液瘤的诊断。
乐洪波张慧红吴先衡张慧红吴先衡
关键词:黏液瘤磁共振成像
FIB及D-D与老年人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监测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林耿丰林少胜黄邦锋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系统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系统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包括教育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疾病与症状管理的系统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出院1个月和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个月和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自我护理行为,但对远期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汪小蓉郭豪君李薇刘少玲周玉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系统干预老年病人自我护理行为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