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6006)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夏松柏刘天庆穆春丰孙相彧陆巧羽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滴状冷凝
  • 3篇冷凝
  • 2篇电子探针
  • 1篇动力学
  • 1篇蒸汽
  • 1篇蒸汽冷凝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纳米
  • 1篇反应动力学
  • 1篇

机构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孙相彧
  • 3篇刘天庆
  • 2篇穆春丰
  • 2篇夏松柏
  • 1篇张庆瑜
  • 1篇陆巧羽
  • 1篇李香琴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被引量:7
2007年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分析冷凝前后试件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于推断蒸汽的初始冷凝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镁表面氧元素的含量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并且氧元素在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些结果说明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初始冷凝时凝液是成核状态的,而不是成膜状态。因此,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符合成核中心假说。
刘天庆穆春丰夏松柏孙相彧
关键词:滴状冷凝电子探针纳米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深入分析氧含量的增加是整个表面都反应造成的还是仅局部反应导致的,建立了镁与凝液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并推算出初始液滴所占面积分率远小于1的结果.同时电子探针的扫描检测结果证明氧元素在镁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凝液所占面积分率的图像处理结果与动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初始形成的冷凝液仅在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不是以薄液膜的形式覆盖表面,即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符合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夏松柏穆春丰刘天庆张庆瑜陆巧羽孙相彧
关键词:滴状冷凝反应动力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的初探
<正> 滴状冷凝具有很高的传热系数,可比常见的膜状冷凝传热系数高几十倍。冷凝传热在石油化工和发电等工业生产中以及空调和制冷等过程中被大量采用,如果能在这些过程中均实现滴状冷凝,则必定会大大减少换热设备的面积与尺寸,降低能...
刘天庆孙相彧李香琴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