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589)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高建华鲁峰廖云君刘林奇陈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干细胞
  • 3篇脂肪
  • 3篇脂肪来源干细...
  • 3篇脂肪组织
  • 3篇软组织
  • 3篇细胞
  • 2篇脂肪移植
  • 2篇自体
  • 2篇自体脂肪
  • 2篇组织工程皮肤
  • 2篇工程皮肤
  • 1篇代谢产物
  • 1篇低氧
  • 1篇低氧预处理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系
  • 1篇血管系统
  • 1篇血管形成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高建华
  • 7篇鲁峰
  • 4篇廖云君
  • 2篇刘林奇
  • 2篇姜平
  • 2篇陈伟
  • 1篇石岩
  • 1篇常强
  • 1篇察鹏飞
  • 1篇陈晓炜
  • 1篇陈阳
  • 1篇卢子敬
  • 1篇朱茗
  • 1篇袁艺

传媒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身体的大多数组织都依靠血管系统来提供给每个细胞营养和氧气。组织生长超过100~200μm(氧气播散的极限),就需要新的血管形成来供给营养和氧气。作为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血管运输着血液,营养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并运走代谢产物。
刘林奇鲁峰高建华
关键词: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系统代谢产物氧气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治疗进展,分析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PHA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及归纳总结。结果 PHA面部轮廓的修复重建是治疗重点,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皮瓣/组织瓣修复重建、游离组织修复重建、人工材料填充等,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目前临床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为主。结论联合多种方法治疗PHA是发展趋势,有效的病因治疗及微创、个性化的外科治疗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石岩高建华
关键词: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病因
组织工程化皮瓣的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并与已构建的复合皮组装培育,试构建出含脂肪层的组织工程化皮瓣。方法(1)构建组织工程脂肪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SCs并进行三系分化诱导鉴定。ASCs与胶原凝胶混合并进行体外成脂诱导,诱导15 d后分别进行倒置显微镜、油红O染色及HE染色观察。(2)构建复合皮从包皮组织中分离培养表皮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Fb与胶原凝胶混合后培养5 d,将Kc接种到含有Fb的凝胶表面,在液面下培养4 d后移至气-液界面继续培养10 d形成复合皮。(3)构建含皮下脂肪组织的3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将培养的复合皮与脂肪组织按正常皮肤结构顺序组装后继续培养3 d并行HE染色观察。结果(1)ASCs具有成脂、成软骨和成骨分化能力。ASCs凝胶复合物体外成脂诱导15 d后,可见细胞内充满圆形脂滴,呈单房或多房形,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均显示为成熟脂滴。(2)经过气-液界面培养后,Kc成层分化,形成基底上层。(3)组装培育后的皮肤复合组织分3层,表层Kc成层分化并形成基底上层;中层和底层连接处细胞聚集;成脂分化的ASCs位于底层。结论分别应用Kc、Fb和ASCs三种细胞,在体外构建出组织工程化脂肪和复合皮,且按序组装培育,可构建出组织工程化皮瓣。
陈伟姜平陈晓炜廖云君高建华
关键词: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组织工程皮肤脂肪组织工程
游离脂肪移植后脂肪细胞的存活机制被引量:5
2014年
自体脂肪组织是理论上较为理想的的软组织填充材料,但由于术后常出现脂肪细胞成活率低、吸收率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如何在体内实现对脂肪组织存活机制的调控,达到理想的填充效果,是整形外科临床应用及理论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曾昭卫廖云君鲁峰高建华
关键词:脂肪细胞游离脂肪移植后自体脂肪组织软组织填充材料
低氧预处理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活性及表面标志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低氧(1%氧浓度)对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活性及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低氧预处理脂肪来源干细胞于1%氧浓度下48h后检测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及MTT法检测处理后(24、48、72h)的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低氧预处理期间不仅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而且低氧预处理后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较常氧组培养更强的活性,表面标志较常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缺氧预处理能提高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活性,维持脂肪来源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为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林奇高建华袁艺常强廖云君鲁峰
关键词:低氧预处理脂肪来源干细胞
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体内外实验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真皮替代物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基础。目的:构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进行体内外实验。方法:胶原凝胶和成纤维细胞制成活性真皮替代物,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将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4周后取材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随培养时间延长,活性真皮替代物直径逐渐减小,韧性增加,至14d时为原直径18.2%,可夹持提起而不破碎。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内成活良好,保持良好的细胞外基质分泌活性,Ⅰ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阳性表达。②体内实验:活性真皮替代物覆盖创面4周后被表皮覆盖,表皮分层清晰,但较正常表皮层厚;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仍存活并发挥作用,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呈匀质性,无分层,真皮内炎性细胞少见,有成熟血管,缺乏毛囊和皮脂腺。表明应用胶原凝胶三维培养成纤维细胞能构建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移植创面后可促进其表皮化。
陈伟姜平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真皮替代物组织工程皮肤生物材料
机械应力对脂肪组织中细胞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4年
自1957年Neumann报道软组织扩张器以来,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推广,软组织扩张术已成为整形外科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是通过间断地向扩张囊内注射液体以增加扩张器容量,使其对表面皮肤软组织产生压力.体外负压吸引装置通过应用来自外部的负压扩张皮肤和软组织,即通过持续、低水平的负压产生一个向外的牵张力来刺激乳房组织的增生,以达到隆乳的目的,它的主要优势是外部装置,排除了外科手术[1].一个压力装置产生的力通过各种机械应力作用,包括剪切力、拉伸、紧张、牵引和压缩,传递到细胞和亚细胞结构,通过一系列传导路径转变成生物信号[2].目前已经证实应用的机械应力能影响组织生长、细胞功能和甚至存活[3].
卢子敬鲁峰高建华
关键词:亚细胞结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脂肪组织负压吸引装置软组织扩张术囊内注射
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处的软组织缺损修复及增加形体美学效果,尤其是乳房方面的应用.追溯历史,Neuber于1893年开创了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软组织缺损的先河,2年后Czerny开展了第1例脂肪移植乳房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1980年脂肪抽吸技术出现,使得颗粒脂肪获得成为现实,并成为乳房受区软组织充填的新供体.1985年Bircoll首先报道了利用抽吸技术获取皮下脂肪移植至乳房受区的病例.但在1987年,美国整形与重建外科协会(ASPSR)认为应用脂肪移植进行隆乳阻碍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有害公众健康,乳房受区的应用暂时停滞.
肖小莲鲁峰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隆乳软组织缺损修复安全性有效性脂肪抽吸技术
促进脂肪移植的最佳SVFs浓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自人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不同浓度的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vasvularfractioncells,SVFs)辅助脂肪移植,从而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的方法。方法脂肪组织来自临床行吸脂术者,提取SVFs,将0.3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浓度为①5×10^5个/ml(A组);②1×10^6个/ml(B组);③2×10^6个/ml(c组)的SVFs混合,另设对照组为完全培养基+单纯脂肪颗粒(D组),随机注射移植于6只裸鼠背部皮下。术后3个月观察移植物情况:①湿重。②切片HE染色计数血管密度。③方网测试系统“点计数”法检测存活脂肪细胞计数以及纤维坏死组织计数。结果①湿重:A组(60.000±6.325)mg,B组(81.670±7.528)mg,C组(68.330±7.528)mg,D组(48.330±7.528)mg,B组脂肪存活率均高于A、C、D组(P〈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密度:A、B、C组血管密度均高于D组,且B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点计数:B组存活脂肪细胞计数均高于A、C、D组(P〈0.05),纤维组织计数均低于13组(P〈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源于人自体SVFs复合脂肪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其中1×10^6个/ml数量级的SVFs移植脂肪的存活率最高,更适合用于脂肪移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朱茗鲁峰高建华廖云君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脂肪移植
人细胞外基质支架联合脂肪干细胞构建脂肪组织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ECM)支架联合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以酶消化法从人抽脂术抽吸物脂质部分获取人ADSCs,体外进行多向分化诱导鉴定,并行DiI荧光标记。从抽脂术的脂质部分分离提取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经过低温冻干、粉碎、灭菌等处理,制备成粉末状,电镜扫描观察表面特征并将其与ADSCs进行黏附实验,探讨其作为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收集人ADSCs,以2×10^9/L的细胞密度与提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复合后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同鼠对侧背部皮下移植ECM支架和细胞培养液作为对照,每侧移植0.5ml,共6只实验鼠。8周后取材,称量标本湿重。取出的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进行定性判断,分析人脂肪组织ECM支架联合人ADSCs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的能力。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人ADSCs和ECM支架。ADSCs在相应的诱导环境下能够分化成为脂肪细胞、骨细胞和软骨细胞。ECM支架电镜扫描和大体观察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适合ADSCs的黏附生长。ADSCs与支架相容性良好,黏附率达(89.87±2.59)%,细胞在支架表面可充分伸展生长。体内移植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能够形成新生物,湿重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重(P〈0.05)。经HE切片及油红O染色均证实实验组形成成熟的脂肪组织,对照组不能形成脂肪组织。结论人脂肪组织ECM支架联合人ADSCs在体内能够成功构建成熟的脂肪组织,8周后支架并无明显吸收。
察鹏飞高建华陈阳鲁峰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细胞外基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