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3000)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林和张国盛黄荣凤王卓郝云龙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沙地
  • 8篇毛乌素沙地
  • 8篇臭柏
  • 3篇生境
  • 3篇种群
  • 2篇微生境
  • 2篇径向生长
  • 1篇硬枝
  • 1篇硬枝扦插
  • 1篇生境类型
  • 1篇生命表
  • 1篇生命表分析
  • 1篇滩地
  • 1篇天然种群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子
  • 1篇扦插
  • 1篇种群年龄
  • 1篇种群年龄结构
  • 1篇匍匐

机构

  • 9篇内蒙古农业大...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9篇张国盛
  • 9篇王林和
  • 4篇黄荣凤
  • 4篇王卓
  • 2篇王哲
  • 2篇郝云龙
  • 2篇包宝祥
  • 2篇胡永宁
  • 1篇鲍甫成
  • 1篇温国胜
  • 1篇梁小荣
  • 1篇刘海东
  • 1篇红雨
  • 1篇王敏
  • 1篇王敏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苗的平均死亡率8·88%,幼苗株数的增长大于幼苗的死亡,更新状况良好。幼苗高度大于20cm的死亡株数占总死亡株数的7·89%,幼苗的死亡率呈现出随着幼苗的高度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臭柏幼苗生长速度以高度大于20cm的植株最快,达到9·43cm·a-1,幼苗的生长速度与幼苗的高度级成正比。对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气候因子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平均高度与冬季(11—3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夏季(6—8月)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冠幅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的总株数动态变化率与冬季降水量和春季(4—5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编号幼苗的死亡率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张国盛王哲王林和郝云龙温国胜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臭柏气象因子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年龄结构被引量:2
2009年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种群为研究对象,按水分、地形等立地条件变化,将臭柏种群划分为滩地、沙丘底部、沙丘坡面和沙丘顶部4种生境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运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确定种群个体年龄,建立幼龄个体和成过熟个体的地径与年龄的回归方程,用以推算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年龄。结果表明:滩地和沙丘底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10年以下幼龄植株占94%以上,其年龄结构图表现为金字塔型,属扩展种群;沙丘坡面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21~30年中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圆锥型,属稳定种群;沙丘顶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51~60年成熟或老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型,属衰退种群。
王卓黄荣凤张国盛王林和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种群生境类型
毛乌素沙地臭柏年轮生长动态的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为材料 ,用实体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观察臭柏的年轮形态特征 ,应用树干解析法研究毛乌素沙地沙丘顶部臭柏和滩地臭柏的径向生长和伸长生长动态。结果表明 :沙丘顶部臭柏偏心生长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4 0 .36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2 .0 7% ;滩地臭柏偏心生长不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0 5 .2 2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80 % ;根据年轮数推断 ,沙丘顶部臭柏群落的年龄至少有 12 3a以上 ,滩地臭柏年龄有 5 0a以上 ;沙丘顶部臭柏径生长缓慢 ,生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峰值 ,年平均生长量为 0 .94mm ,累积生长曲线的S型特征不明显 ;滩地臭柏的径生长高峰出现在 35年 ,年平均生长量为 1.5 1mm ,是沙丘顶部臭柏的 1.6倍 ,累积生长曲线的S型特征也不明显 ;沙丘顶部臭柏的匍匐茎长度与年龄之间表现出指数函数关系 。
黄荣凤张国盛鲍甫成王林和刘海东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臭柏径向生长匍匐茎滩地径生长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生命表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为了探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动态,在图克臭柏保护区内,进行了样方调查,用Win 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测定臭柏树盘的年龄。调查数据经均滑技术处理后,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臭柏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臭柏的死亡率、消失率、平均生命期望、存活曲线及生存函数曲线。结果表明:臭柏种群有两个死亡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Ⅰ龄级,属幼龄期,死亡率达94%;第二个高峰期从Ⅵ龄级开始,死亡率在27%~47%之间。臭柏种群的消失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生命期望在Ⅰ龄级时为0.82 a,Ⅱ龄级达到最大,为4.67 a,说明这个时期臭柏的生命活动最旺盛,之后开始逐渐下降,最后降低为零。经指数函数方程Nx=Noe-bx和幂函数方程Nx=Nox-b对臭柏种群存活曲线做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Ⅲ型,种群的生长趋势属增长种群,即臭柏种群幼龄期死亡率高,之后的死亡率降低,而且在一定的水平下趋于稳定。臭柏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的凸点与平均生命期望曲线的凹点相对应,二者呈互补形式。危险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说明引入生命表中的4个生存函数能较好地显示种群的动态变化,生存分析理论和生命表相结合能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种群的生存状况。
王卓黄荣凤王林和张国盛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臭柏种群存活曲线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为了揭示天然臭柏种群的风媒传粉特点,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花粉飞散及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的散粉期约为13d,花粉飞散密度变化规律、分布特点受立地条件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散粉期内花粉密度出现双峰型,散粉期花粉密度时变化与气象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花粉散发与温度、相对湿度有关,与风速作用不显著;不同方位的花粉密度受主风频率影响,主风方向花粉密度占58.07%。花粉密度与座果率密切相关,雌球花周围的花粉密度为81.59粒/cm2.d^436.94粒/cm2.d,座果率为0~31.25%。方差分析表明,日间花粉密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昼夜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花粉密度时变化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臭柏花粉垂直高度间、不同地类花粉密度差异不显著,方位间差异不显著。
胡永宁张国盛包宝祥王卓王林和赵培林
关键词:臭柏天然种群风媒传粉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有性更新的微生境特征被引量:11
2007年
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群落内,按群落外貌特征设置5类样地,分别定义为乌柳灌丛林地(A)、乌柳+臭柏灌丛林地(B)、臭柏+乌柳灌丛林地(C)、臭柏灌丛林地(D)和乌柳被伐区(E),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有性更新微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的空间分布为非均匀式,幼苗多出现在乌柳灌林地下,并且呈现愈靠近树干基部幼苗数量愈多的空间格局。5类样地中共出现67种植物,并呈现从A样地向D样地植物种数量逐渐下降的趋势。A类立地内植物种类数最多,达到50种,其中喜湿的植物占2.7%,而D类立地最少,并且喜湿的植物退出,旱生植物占到50%。从A样方到D样方长达1.5 km的样带上,乌柳的株数依次减少,并在D样地完全消失。臭柏有性更新幼苗数从A样方的17.4株/m2下降到D样方的0株/m2。环境变量的测定表明,地表温度、光照强度和土壤表层含水量是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E样地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增强,臭柏有性更新幼苗株数从采伐前的17.4株/m2急剧下降到0.2株/m2,并且从采伐后每年没有新的更新幼苗出现。A样地与其它样地相比具有光照强度、气温和地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表土含水量、浅层地下水位高的特征,是臭柏有性更新最适宜的微生境。保护毛乌素沙地天然乌柳灌丛地是维持天然臭柏种群稳定,促进其恢复的重要措施。
王哲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王敏
关键词:臭柏微环境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径向生长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研究天然臭柏种群的径向生长发育规律,根据群落的更新进程,将毛乌素沙地的天然臭柏群落划分为4个发育阶段,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各个发育阶段的地径和匍匐茎长度,采集地径及距地径20 cm处的树盘;用WinDENDRO^TM年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年龄及年轮宽度,分析毛乌素沙地不同发育阶段天然臭柏的径向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臭柏在30年内径向连年生长曲线呈不稳定的波动变化,变异系数为48.61%;在前10年生长缓慢,年平均生长量仅为0.2 mm;13~20年为臭柏径向生长的速生期,年生长量均大于1.0 mm,最大可达1.8 mm;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年径向生长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生长量在0.34~0.73 mm之间。发育阶段Ⅰ、Ⅱ、Ⅲ、Ⅳ中,臭柏的年龄范围依次为1~19年、3~22年、15~72年、34~122年,平均年轮宽度分别为0.58、0.680、.49和0.37 mm。在生长初期的Ⅰ、Ⅱ发育阶段,臭柏地径与年龄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即Ⅲ、Ⅳ发育阶段后,地径与年龄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4个发育阶段中以成、过熟的个体为主体的Ⅲ、Ⅳ发育阶段的臭柏平均年轮宽度减小为速生期的一半。
王卓黄荣凤王林和张国盛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臭柏径向生长
4种插穗预处理方法对臭柏硬枝扦插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为了获得较好的臭柏插穗预处理方法,在塑料温棚内微喷灌条件下,研究了浸水、植物激素、刻伤、暗催根预处理对臭柏插穗生根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的浸水处理中,浸水6h对促进臭柏硬枝插穗生根的综合效果最佳,生根率达76.2%,愈伤诱导率达98.3%。激素处理中,使用ABT2在50×10^-6浓度处理下综合效果较好,使用ABT1和GGR6处理并不能显著促进生根。刻伤处理不能显著促进臭柏硬枝插穗生根;刻伤结合ABT1生根粉可以显著增大插穗愈伤诱导率,减少腐烂率及平均腐烂量,但不能显著促进插穗生根。暗催根预处理中,以14d的综合生根效果最好。4种插穗预处理中,以25×10-6~50×10-6的ABT2的综合效果最佳,插穗生根率可达100%。
王敏张国盛王林和胡永宁张忠山
关键词:臭柏硬枝扦插浸水处理激素处理
毛乌素沙地微生境梯度中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4
2007年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图克境内的4类连续变化的微生境中臭柏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测定.用16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74条清晰谱带,其中167条为多态性谱带.利用POPGENE3.2 Version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4类微生境中臭柏种群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微生境中臭柏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77.59%~89.08%之间,以A类微生境(乌柳灌丛地)的最高为89.08%,D类微生境(臭柏灌丛地)最低为77.59%;(2)4类微生境间臭柏种群分化较小,微生境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87,88.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微生境群内,根据4类微生境中臭柏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计算的基因流(Nm^*)为3.7122,表明不同微生境中臭柏种群存在着广泛的基因流;(3)聚类分析显示,微生境相近的种群聚到了一起,反映了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微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4)由RAPD分析获得的4类微生境中臭柏种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度分别在0.3768~0.4484和0.2488~0.2957之间变动.
梁小荣张国盛包宝祥王林和红雨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