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90136)

作品数:9 被引量:120H指数:6
相关作者:姚成胜黄琳吕晞段敏周瑞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综合评价
  • 3篇粮食安全
  • 2篇食物安全
  • 2篇食物资源
  • 2篇粮食生产
  • 2篇集约利用
  • 2篇安全状况评价
  • 2篇波动性
  • 1篇地区粮食生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部地区经济...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食物
  • 1篇数据分析
  • 1篇水土
  • 1篇水土资源
  • 1篇土资源
  • 1篇能值
  • 1篇能值理论
  • 1篇农地

机构

  • 9篇南昌大学
  • 4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西警察学院

作者

  • 9篇姚成胜
  • 4篇黄琳
  • 2篇吕晞
  • 1篇杨新梅
  • 1篇刘耀彬
  • 1篇李政通
  • 1篇段玉芳
  • 1篇周瑞辉
  • 1篇段敏
  • 1篇汪莹

传媒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姚成胜黄琳吕晞
关键词:粮食安全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被引量:14
2011年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生产预警机制、稳定粮食生产价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姚成胜汪莹
关键词:粮食生产周期影响因素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及政策建议被引量:6
2011年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本文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姚成胜
关键词:粮食生产
江西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提出了江西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尺度上,对江西省1990—2007年的"两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资源节约指数经历了明显的先升后降两个阶段。环境友好指数表现出先呈明显线性上升,然后又呈略微缓慢的下降趋势;而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指数则一直呈现出较快的线性上升趋势。最后,为促进江西省"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姚成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
我国食物资源安全状况评价及其对策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以食物自给率(FSR)及其均值(M)和变异系数(CV)为评价指标,对1991-2012年中国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9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研究期内中国粮食生产已无法完全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粮食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3.34倍和6.54倍。2中国各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供给量均远远超过需求量,表明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均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它不但可以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3水果和蔬菜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这2类食物也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姚成胜黄琳
关键词: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江西省农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及政策建议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PSR模型,从时间尺度上对江西省1990~2007年的农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农地压力指数呈现出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农地状态指数则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响应指数则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并略有上升的趋势;而农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则一直呈线性上升的趋势。运用多元回归定量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农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影响最大;人均GDP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影响最小;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与农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从农业科技、物资使用效率、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农民收入,提出了提高江西省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姚成胜
关键词:农地集约利用PSR模型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36
2014年
为揭示1990-2011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能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将耕地利用集约度分解为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2个指标的乘积,剖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劳动力等五大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1年,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4种生产要素的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劳动集约度则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1996年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在生产要素集约度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期间复种指数增长率为0.1794,其对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96年劳动集约度高的主要是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中的西部农业省份,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高的大都是初步或基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工业基础好的省份;1996-2008年,沿海经济发达区、西部地区和部分粮食主产区劳动集约度下降幅度较大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上升幅度大;1996-2008年,复种指数下降是导致南方水稻主产区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绝大多数北方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增长也主要是由于复种指数的增长。
姚成胜黄琳吕晞段敏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能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食物资源安全状况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构建食物安全评价指标(FSR)及其均值(M)和变异系数(V),对1991-2011年河南省的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9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51倍和4.16倍;2)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的供给量均远远超过需求量,表明这些食物均处于安全状态,不但可以满足本区域需求,而且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3)水果和蔬菜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这两类食物也处于安全的状态;4)即便维持现有食物生产水平,如果食物消费仍按研究期内的速度增长,40年以内猪肉、牛羊肉、蔬菜等3类食物仍较为安全,5年至10年内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5大类食物也都不会出现短缺。
姚成胜李政通黄琳
关键词:食物食物安全粮食安全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水土资源“增长尾效”对比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出了内生的经济发展中的水土资源"尾效"模型,并以中部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六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SVAR分析水土资源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水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增长尾效"的面板数据分析,量化测度出中部六省水土资源"尾效"的数值,数值显示,六省的水土资源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阻力。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受到水土资源约束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省,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耗费要降低大概0.53%,其次是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水土资源约束的影响最小,仅为0.09%。最后为中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对策及建议。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段玉芳姚成胜
关键词:水土资源面板数据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