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6Z422)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郭良宏梁敏敏贾素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电化学
  • 1篇乙烯
  • 1篇生物传感
  • 1篇生物传感器
  • 1篇光电化学
  • 1篇感器
  • 1篇苯乙烯
  • 1篇DNA
  • 1篇DNA损伤
  • 1篇传感
  • 1篇传感器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篇贾素萍
  • 1篇梁敏敏
  • 1篇郭良宏

传媒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苯乙烯致DNA间接损伤效应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
2008年
许多有机化合物自身没有致癌毒性,但进入生物体内,经过体内代谢酶的催化后转化成活性中间体,与DNA形成共价化合物.这些间接的损伤会最终导致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检测间接致癌化合物对DNA的损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论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来检测有机化合物苯乙烯对DNA的间接损伤效应,该传感器以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将光电信号分子、双链DNA和血红蛋白组装在半导体电极上.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传感膜中的血红蛋白可将苯乙烯转化为氧化苯乙烯,氧化苯乙烯扩散到膜内,与DNA形成加合物,引起DNA结构变化,导致光电分子光电流信号的增加.实验中,将修饰好的电极置于终浓度为2mM H2O2和2%苯乙烯(体积比)的混合液(pH7.3的磷酸缓冲液配制)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光电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流信号随着反应时间逐渐升高,在30min后趋于稳定,表明苯乙烯在传感膜上的氧化和DNA的损伤反应基本完成.与反应前相比,反应后光电流增加了40%,并且酶催化苯乙烯生成的氧化苯乙烯经紫外可见光谱得到验证.论文建立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模拟了体内DNA损伤反应过程,能快速有效地检测苯乙烯对DNA的间接损伤效应,有望为有机化合物潜在基因毒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一个快速筛查工具。
贾素萍梁敏敏郭良宏
关键词:DNA损伤苯乙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