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09JCZDJC25100)
-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宋崇林吕刚张华伟宋金瓯裴毅强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柴油机排放多环芳香烃气/颗粒相分配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对柴油机排放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了滤膜串联"PUF/XAD-2/PUF"吸附柱的方法采集柴油机排气中的气相和颗粒相PAHs,使用程序升温挥发(PTV)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PAH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所用分析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6.1%,检出限范围为0.016~0.375 ng/mL;滤膜的回收率为86.41%~118.35%,吸附柱回收率为71.83%~118.6%。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放PAHs挥发性最强的二环主要存在于气相中,五环和六环PAHs主要存在于颗粒上,而三环和四环PAHs则在两相中平均分布。综合考虑吸附和吸收两种机理能更好地解释柴油机排放PAHs在两相中的分配行为。
- 张华伟宋崇林吕刚何浩然卫将军宋金瓯
- 关键词:柴油机多环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燃用F-T柴油颗粒相多环芳香烃的排放特性被引量:10
- 2011年
- 在满足国Ⅲ排放的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比分析了燃用F-T柴油和国Ⅲ柴油时,发动机尾气中颗粒相多环芳香烃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低、中、高3种转速的负荷特性下,柴油机燃用F-T柴油时,颗粒相总多环芳香烃比排放量为0.01~0.10,μg/(kW.h),与国Ⅲ柴油的比排放量0.04~0.42,μg/(kW.h)相比,有大幅下降,且比排放量随着负荷的增大呈降低趋势.两种燃料排放的颗粒相多环芳香烃中三环的菲及四环的荧蒽和芘含量最多,三者之和占总多环芳香烃的80%以上.此外,F-T柴油菲的比排放量在所有试验工况均低于国Ⅲ柴油;F-T柴油荧蒽和芘的比排放量除在中等转速的中、高负荷略高于国Ⅲ柴油外,其余工况均低于国Ⅲ柴油.
- 刘立东宋崇林吕刚张华伟宋金瓯
- 关键词:高压共轨柴油机F-T柴油
- 柴油机燃用正庚烷及柴油时多环芳香烃与碳烟的演化规律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电控燃油喷射柴油机的全气缸取样系统,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程序升温大体积进样方法,对柴油机燃用正庚烷和柴油过程中缸内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碳烟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过程中,芘、苯并[a]芘质量随曲轴转角呈单峰变化,萘、芴质量随曲轴转角呈"S"型变化趋势(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碳烟的生成趋势与缸内温度呈较好的一致性,且碳烟与芘随曲轴转角具有相似的单峰状质量变化趋势,只是碳烟峰值出现的时刻稍有滞后.此外,正庚烷与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时生成的PAHs与碳烟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
- 王磊宋崇林王林吕刚张华伟何浩然
- 关键词:柴油机燃烧过程多环芳香烃碳烟正庚烷
- 柴油机排放多环芳香烃与羰基化合物组分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使用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精确定性和定量检测不同工况下柴油机排放的多环芳香烃和羰基化合物,并分析了它们的排放特征。在50%和全负荷时,多环芳香烃的平均比排放量分别为51.68μg/(kW.h)和104.76μg/(kW.h),羰基化合物的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3.72μg/L和117.84μg/L。多环芳香烃和羰基化合物归一化研究表明:菲、蒽、荧蒽、芘之和占多环芳香烃总量的62%~66%,甲醛、乙醛之和占羰基化合物总量的63%~66%。多环芳香烃及羰基化合物组分在柴油机各工况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柴油机工况的变化对多环芳香烃和羰基化合物组分特征没有明显影响。
- 张华伟宋崇林宋金瓯裴毅强吕刚
- 关键词:内燃机柴油机多环芳香烃羰基化合物
- 大体积程序升温汽化进样技术用于柴油机多环芳香烃的检测
- 2012年
- 为了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中多环芳香烃(PAHs)的检测限,使GC-MS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柴油机燃烧生成的痕量PAHs,选择了程序升温汽化(PTV)进样与GC-MS技术联用(PTV-GC-MS),并对PTV进样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进样初始温度为40,℃、出口时刻为0.55,min及出口流量为10,mL/min时,与分流/不分流进样相比,PTV进样对16种PAHs检测限降低,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2%~6.07%,完全满足柴油机燃烧过程痕量PAHs的检测要求.
- 何浩然宋崇林张华伟吕刚宋金瓯王林裴毅强
- 关键词:柴油机多环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柴油机燃烧过程羰基化合物演变历程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利用全气缸采样平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单循环燃烧中间产物羰基化合物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甲醛在燃烧过程中呈先增加而后迅速降低的变化过程,最大值出现在放热率峰值之前。C2-C4羰基化合物在燃烧放热率最高点之前急剧降低,之后开始升高,并在燃烧后期趋于稳定。此外,在任意燃烧阶段,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羰基化合物的量都逐渐降低。
- 张华伟宋崇林吕刚宋金瓯裴毅强
- 关键词:柴油机燃烧过程HPLC羰基化合物
- F-T柴油对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在满足国Ⅲ排放的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比研究了燃用F-T柴油和普通柴油的燃烧特性.在柴油机预、主喷射脉宽未做调整情况下,F-T柴油的滞燃期较柴油明显缩短,预喷射放热峰值明显低于柴油.主喷射时F-T柴油较柴油先着火现象不明显,但两者放热峰值相差不大.F-T柴油的预喷射燃烧持续期较柴油大幅缩短,主喷射时相差不大.后喷射时,F-T柴油先于柴油着火,放热峰值与柴油相当,燃烧持续期略低于柴油.同柴油相比,预喷射时F-T柴油的最高压力升高率明显降低,而主喷射时F-T柴油高于柴油,但只有预喷射时的20%左右.整个燃烧过程柴油缸压略高于F-T柴油.另外,F-T柴油的外特性扭矩略有下降,有效燃油消耗率较柴油平均降低了7.1%,有效热效率平均提高了4.5%.
- 刘立东宋崇林吕刚张华伟裴毅强
- 关键词: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特性
- F-T柴油对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8
- 2011年
- 在满足国Ⅲ排放的现代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掺烧不同比例F-T柴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烧比例的加大,发动机的动力性略有下降,在外特性上,与燃烧国Ⅲ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时,扭矩最大下降2.2%,而燃油消耗率最高下降7.1%,有效热效率提高了4.5%。在十三工况的排放上,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颗粒(PM)的比排放量较国Ⅲ柴油均有明星下降,其中尤以燃用F-T柴油下降的幅度最大,PM降低了25.5%、NOx降低了11.7%、HC降低了39.3%、CO降低了33.9%。F-T柴油是柴油机的优良替代燃料。
- 刘立东宋崇林朱广艳潘锁柱
- 关键词: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F-T柴油发动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