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309)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牛翠娟殷旭旺马蕊李黎张舒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轮虫
  • 7篇臂尾轮虫
  • 5篇BRACHI...
  • 4篇种群
  • 4篇萼花臂尾轮虫
  • 3篇PH
  • 2篇多态性
  • 2篇种群增长
  • 1篇多态
  • 1篇休眠卵
  • 1篇遗传分化
  • 1篇引物
  • 1篇引物筛选
  • 1篇英文
  • 1篇有性生殖
  • 1篇幼体
  • 1篇适合度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牛翠娟
  • 5篇殷旭旺
  • 2篇李黎
  • 2篇马蕊
  • 1篇鲍蕾
  • 1篇张舒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Zoolog...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萼花臂尾轮虫多态性及形态型转化(英文)被引量:5
2007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3种形态型(双短侧棘刺、单短侧棘刺和无侧棘刺)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轮虫的培养水体中随机挑出若干3种形态型雌体的幼轮虫(龄长<24h),分别培养在正常培养液和晶囊轮虫培养液过滤液中。将实验轮虫的后代(F1代)置于200倍显微镜下检查其个体的形态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培养液中,每种形态型轮虫个体都可以产生3种形态型的后代。当培养在晶囊轮虫培养液过滤液中时,这3种形态型轮虫的后代都具有2个显著增长的侧棘刺。此外,这3种形态型个体的轮虫能够共存于同一培养环境中,而且每种形态型个体的轮虫都具有3种生殖类型的雌体。由此推测萼花臂尾轮虫是一个由3种基础形态型个体组成的形态型轮虫复合体。
殷旭旺牛翠娟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多态性
利用RAPD技术研究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种群遗传结构被引量:3
2007年
尝试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东湖水果湖区和郭郑湖区中的方形臂尾轮虫的DNA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2个湖区之间形成了由遗传分化较大的基因型个体组成的随机分布的种群遗传结构.
鲍蕾牛翠娟
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rus)的ISSR引物筛选及其多态性检验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一种基于微卫星的分子标记,无需预知遗传背景即可研究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适合大规模的种群遗传研究)的方法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rus)进行PCR扩增,优化出适宜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具有良好多态性和重复性的ISSR引物.研究结果显示,萼花臂尾轮虫简单重复序列以(AC)和(AG)的两碱基重复为主,筛选出的ISSR引物扩增共得到114个位点,66个多态位点,多态性高达57.89%,高于常用于该物种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线粒体COI基因的多态性.
李黎牛翠娟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
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殷旭旺牛翠娟
关键词:轮虫PH
北京西海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休眠卵库的遗传分化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序列片段(543bp)对孵化自西海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库的46个克隆进行分析,共发现6个单倍型,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分别聚在2个分支。选取4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克隆群,分别对其在3种食物浓度(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106cells/ml,6×106cells/ml,12×106cells/ml)和3种温度(15℃,25℃,35℃;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6×106cells/ml)下的适合度特征(R0和rm)以及个体大小(背甲长和背甲宽)进行比较研究。生命表实验结果显示,单倍型与食物浓度的交互作用(R0:P=0.038;rm:P=0.027)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R0:P=0.006;rm:P=0.000)对种群增长均有显著影响,这4个单倍型克隆群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各个克隆群对于环境变化有不同的生殖反应。形态测量结果显示,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33;背甲宽:P=0.000)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27;背甲宽:P=0.000)对个体大小均有明显的影响。结合生命表及形态数据,探讨了休眠卵库中各个克隆群的生态位及形态分化以及可能对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产生的影响。
李黎牛翠娟马蕊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
不同pH条件下5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的生殖代价被引量:1
2008年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6,7,8,9,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代价的相关系数在初始几个日龄组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在随后的大部分日龄组中,均表现为负相关,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相对于存活代价,5种臂尾轮虫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仍就是大部分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mx与lx+1对日龄组的回归分析有100%回归关系显著,mx与mx+1有97%回归关系显著,而mx与V*x有93%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负相关性随着日龄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在胁迫的pH(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其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较适宜pH(中性)条件下更为显著。
殷旭旺牛翠娟
关键词:轮虫PH
有性生殖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rus)种群适合度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探讨了在不同温度下有性生殖种群是否表现出较高的适合度,这种优势是否在形态上有所体现.观察并比较了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在15,25和35℃条件下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适合度参数)以及个体的5项形态学指标(背甲长、背甲宽、中棘刺长、中棘刺间距和侧中棘刺间距).结果表明,有性生殖种群的适合度显著高于孤雌生殖种群(P<0.05);有性生殖种群个体的大小显著小于孤雌生殖种群个体(P<0.05),这也是导致有性生殖种群具有较高适合度的原因之一.
马蕊牛翠娟殷旭旺
关键词:有性生殖适合度萼花臂尾轮虫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之间都能存活,pH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张舒牛翠娟殷旭旺
关键词:壶状臂尾轮虫PH种群增长繁殖存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