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489)

作品数:16 被引量:84H指数:7
相关作者:于水强阮宏华许凯徐钰王国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人工林
  • 9篇细根
  • 8篇杨树
  • 8篇杨树人工林
  • 6篇土壤
  • 6篇物量
  • 4篇细根生物量
  • 4篇根生物量
  • 4篇不同林龄
  • 3篇氮沉降
  • 3篇生物量
  • 2篇行距
  • 2篇养分
  • 2篇施肥
  • 2篇施肥模式
  • 2篇树种
  • 2篇水杉
  • 2篇水杉人工林
  • 2篇苏北沿海
  • 2篇苏北沿海地区

机构

  • 15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河北省林业科...

作者

  • 10篇于水强
  • 5篇阮宏华
  • 3篇王国兵
  • 3篇徐钰
  • 3篇许凯
  • 3篇杨鑫
  • 2篇王文娟
  • 2篇葛之葳
  • 2篇郭娇娇
  • 2篇张高洁
  • 1篇王邵军
  • 1篇谭艳
  • 1篇张雅坤
  • 1篇赵超
  • 1篇张文文
  • 1篇韩强强
  • 1篇彭赛
  • 1篇杨悦
  • 1篇宋倩云

传媒

  • 7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Resear...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对苏北沿海地区4、9和20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113 994只,隶属3门9纲23目。共有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共有常见类群为等翅目。(2)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差异显著(p<0.05),但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林龄中土壤动物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4年生林、9年生林、20年生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有显著不同。(3)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凋落物层的(p<0.05)。(4)不同林龄林地以及不同季节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其中9年生与20年生杨树林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即不同林龄杨树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多度以及类群结构,但对动物类群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谭艳王邵军阮宏华范换许凯徐钰徐长柏曹国华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多样性苏北沿海地区
不同林龄杨树细根糖化学组分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7
2014年
选择苏北沿海5、9和15年生杨树人工林作为实验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N0(CK)、N1(5g/(m2·a))、N2(10 g/(m2·a))、N3(15 g/(m2·a))、N4(30 g/(m2·a))共5个不同浓度的氮沉降处理,研究氮沉降对土壤细根糖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林龄杨树林地下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1 a的观测期内,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其中可溶性糖在1 a中的变化幅度最大,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7倍;而作为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1 a的观测期内相对较为稳定。(2)随着外源氮输入增加,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N2水平最大,在N4水平则低于对照。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氮增加处理的不同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一定浓度的氮增加,将增加细根中活性代谢物质的碳投入。(3)杨树细根生物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杨树细根糖化学组分与土壤C、N以及温湿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徐钰许凯王文娟于水强阮宏华葛之葳王国兵韩强强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苏北沿海地区
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细根生物量和形态分布差异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主要树种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分细根生长特性差异及树种间的竞争作用,为亚热带森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黄岩山选取经过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复的23年生林分及未经过人为干扰的60年生林分,每个林分中设置10个10 m×10 m的样方,每个样方中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使用根钻法对0~20 cm土层中林分主要树种(青冈、木荷、石栎、其他木本植物)的根系样品及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3个不同直径等级(D1.>0~≤0.5 mm,D2.>0.5~≤1 mm,D3.>1~≤2 mm)细根的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并分析细根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1)细根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60年生林分细根总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是23年生林分的1.3倍,这种显著性差异主要由杂根(其他木本植物根系)生物量引起,而青冈、木荷、石栎的细根总生物量在2个林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2)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因树种和林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60年生林分青冈D1和D2径级细根生物量分别比23年生林分高82.1%和51.1%,差异显著(P<0.05);木荷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在2个林分间无显著差异;60年生林分石栎D1径级细根生物量是23年生林分的55.5%,差异显著(P<0.05);杂根各径级生物量均表现为60年生林分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5倍(D1)、1.9倍(D2)和1.9倍(D3)。(3)木荷、石栎各径级细根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在2个林龄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冈和杂根的细根形态在不同林龄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60年生林分D3径级比根长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4和1.3倍,60年生林分青冈D1、D2、D3径级根长密度分别较23年生林分增加了58.36%,41.96%和
王静波于水强郝倩葳曹雨婷葛之葳葛之葳
关键词:细根生物量细根形态土壤养分
水杉人工林细根形态及生物量分布规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水杉人工林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分布特征,为水杉人工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根钻法,对水杉细根的形态参数(直径、长度、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随着细根根序等级的增加,水杉细根直径和细根平均长度呈现增加趋势;一级细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远大于高级根;水杉细根主要集中在距树干1.5m范围内;在垂直分布上,绝大部分的细根分布在0~20cm土层;表层以小直径细根为主,而土壤深层以大直径细根为主。[结论]该研究可为细根生态过程研究及人工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曹国华姚继周杨鑫方月丰张高洁于水强
关键词:水杉细根形态生物量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选择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_0(0 g/(m^2·a))、N_1(5 g/(m^2·a))、N_2(10 g/(m^2·a))、N_3(15 g/(m^2·a))、N_4(30 g/(m^2·a))共5个不同浓度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探讨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的铵态氮占总有效氮含量的比例分别为1850%~2881%、2314%~3452%和32.60%~49.92%;2随着外源氮浓度的不断增加,3种林龄土壤硝态氮含量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且高氮处理对有效氮的影响高于低氮处理,而铵态氮只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高氮处理(N_3和N_4)之间差异显著;3幼龄林土壤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浓度的氮沉降响应比中龄林和过熟林更为敏感,而铵态氮在3种林龄之间无显著规律;43种林龄土壤表层(0~10 cm)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对氮沉降响应更加敏感。
王文娟赵超杨鑫于水强曹国华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铵态氮
外源养分对麻栎细根生长形态及氮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养分对麻栎细根生长特征、形态特征和养分特征的影响,探讨细根在不同富养斑块的觅养特征,为研究细根养分捕获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林龄约30年的麻栎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根系生长袋法,设置对照(CK)、氮添加(N)、磷添加(P)、多养分添加(NPK)、凋落物添加(F)共5个处理,探究细根生长特征(细根生物量、总根长)和形态特征(平均直径、比根长、组织密度、比表面积、分枝比、分枝强度)以及细根中N、P含量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1)与CK相比,NPK处理麻栎1~3级细根的总根长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N处理总根长和生物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外源养分对麻栎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与CK相比,P、NPK、F处理总体使麻栎细根直径减小,而N处理使3级根直径显著增加(P<0.05),细根的组织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对4种养分添加处理响应并不敏感。与CK相比,P、NPK和F处理对细根分枝比和分枝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N处理使2~3级细根的分枝比和分枝强度显著增加(P<0.05)。(3)N、P、NPK、F 4个处理细根的N含量均高于CK,其中N、NPK处理与CK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较CK增幅分别为102.3%和77.0%;N及F处理细根P含量与CK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NPK和P处理细根的P含量均较CK显著增加(P<0.05),其中以NPK处理最高,较CK的增幅为128.8%。【结论】同时增加土壤N、P养分时,麻栎通过增殖根长和细根生物量来获取更多的养分,而将N、P肥单独作为外源养分添加时,麻栎则通过改变细根形态特征来提高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添加凋落物对麻栎细根生长形态特征无明显影响,可知麻栎对不同类型外源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策略。
郝倩葳于水强曹雨婷邵慧妹王维枫
关键词:麻栎细根生长根系形态特征
不同施肥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人工林土壤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不同施肥处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苏北沿海地区8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施肥试验,共设置6种施肥处理:CK(对照)、T1(NPK复合肥)、T2(有机肥)、T3(生物炭)、T4(NPK复合肥+生物炭)、T5(有机肥+生物炭),采用Biolog-Eco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施肥处理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T4、T5处理增加了土壤p H、TC(全碳)、TC/TN(全碳氮比),它们的土壤微生物量也显著最高。T3处理可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2T2、T3、T4、T5处理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整体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其中T5处理碳源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1处理减弱了微生物碳源利用。3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季节差异,在不同季节从强到弱依次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物炭配施有机肥改变了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季节动态,表现为春季最高。
张雅坤彭赛宋倩云张文文郭娇娇王国兵阮宏华
关键词:施肥土壤微生物生物炭
不同施肥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以江苏东台林场5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在2012年6月设置了不同施肥处理(N、P、K复合肥,T1;有机肥,T2;生物炭,T3;N、P、K复合肥+生物炭,T4;有机肥+生物炭,T5;对照,CK),并在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期间每2个月1次共进行6次重复土壤取样,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SMBC、SMBN、SMBP)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施肥模式均显著提高了SMBC和SMBN,但对SMBP的影响较小,仅T1处理与对照间达到显著性差异;2在0-10 cm土层仅T5处理显著降低了SMBC与SMBN的比值,在≥10-25 cm土层各处理SMBC与SMBN的比值均未显著下降,而在≥25-40 cm土层T1、T2、T4和T5处理的SMBC与SMBN的比值均显著下降,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N供应能力的改善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表明,T4处理最有利于提高杨树人工林SMBC、SMBN和SMBP的含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对植物生长所需有效N的供给,因此T4处理即N、P、K复合肥+生物炭可作为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最佳施肥模式。
王国兵郭娇娇曹国华徐长柏阮宏华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施肥模式杨树人工林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Extensive Hexi Region, China, 1960–2011
2016年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evident in many places worldwide. 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ability and changes in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 extremes in the Extensive Hexi Region,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6 stations. The analysis of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revealed tha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arming occurred from 1960 to 2011. All temperature extremes displayed trends consistent with warming, with the exception of coldest-night temperature(TNn) and coldest-day temperature(TXn), which were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high-altitude areas and at night.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nd number of rainy days slowly increased with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trends,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 Hexi Corridor. The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during 1960–2011 was high, but the regional trends of maximum 5-day precipitation(RX5day),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on wet days(SDII), and consecutive wet days(CWD)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udied parameters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both the extremity and strength of precipitation events, particularly in higher-altitude regions. Furthermore, the contribution from very wet precipitation(R95) and extremely wet precipitation(R99) to total precipitation also increased between 1960 and 2011.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may help in developing bet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water resources. Future studies in the region should focus on the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on runoffs and glaciers.
Wei LiuZongXing LiMeng ZhuXiaoYan GuoLiJuan Chen
关键词:降水变化极端温度高海拔地区平均降水量全球气候变化
不同林龄杨树细根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11
2014年
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热点问题,并呈现逐渐加重趋势,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这种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选择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0(0gN·m^-2·a^-1)、N1(5gN·m^-2·a^-1)、N2(10gN·m^-2·a^-1)、N3(15gN·m^-2·a^-1)、N4(30gN·m^-2·a^-1)5个不同浓度,进行氮沉降野外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70%-80%细根生物量分配在0-20cm土层,呈现表层富集特征;外源氮增加后,幼龄林(4年生)中,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中龄林(8年生)和成熟林(15年生)则不同程度的减少;(2)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0.5和0.5~1.0mm径级,其中0—0.5mm径级细根约占总细根(〈2.0mm)生物量的50%,外源氮输入增加极小径级(0~0.5mm)的根系生物量,特别是幼龄林;(3)30~40cm土层中,成熟林0~0.5mm细根生物量分配量远大于幼龄林和中龄林,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小直径细根有向下分配趋势;(4)林龄、土层、径级以及施氮浓度4个因素的综合效应能够解释细根生物量66.3%的变异,其中林龄、土层、径级3个因素各自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分别能解释细根生物量17.6%、16.1%、10.4%的变异,而增氮处理仅能解释细根生物量0.24%的变异,影响效应不显著(P〉0.05)。
徐钰许凯于水强阮宏华范换杨悦徐长柏曹国华
关键词:氮沉降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