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484)

作品数:13 被引量:115H指数:7
相关作者:王俊刘文兆刘全全付鑫陈荣荣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土壤
  • 8篇旱作
  • 6篇小麦
  • 5篇农田
  • 5篇旱作农田
  • 4篇小麦田
  • 4篇麦田
  • 4篇秸秆
  • 3篇冬小麦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团聚体
  • 3篇微生物
  • 3篇秸秆覆盖
  • 2篇地表覆盖
  • 2篇玉米
  • 2篇玉米田土壤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填闲作物
  • 2篇作物

机构

  • 14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王俊
  • 4篇付鑫
  • 3篇刘全全
  • 3篇刘文兆
  • 2篇陈荣荣
  • 1篇赵发珠
  • 1篇李蓉蓉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Birch效应”及其响应机制被引量:18
2016年
降水事件引起干土复湿刺激土壤CO_2,脉冲释放的现象被称为"Birch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水刺激土壤"底物供给"增加或引起土壤"微生物胁迫"所致。为深入了解土壤"Birch效应"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过程及内在机制,在冬小麦拔节期和夏闲期分别进行了不同降水量(1-32 mm)人工模拟降水实验,系统观测了降水后0-72 h土壤呼吸及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强,1-16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在降水后4h,而32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了4 h。与较小降水量相比,较大的降水量能增加土壤呼吸但会推迟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土壤呼吸速率峰值(SRP)与降水量(P)呈幂相关(拔节期:SR-P=0.97P^(0.09),R^2=0.5,P<0.05;夏闲期:SR-P=1.07P^(0.09),R^2=0.98,P<0.01)。降水后72h累积CO_2释放量(CO_2-P)与降水量呈线性相关(拔节期:CO_2-P=0.03P+5.99,R^2=0.58,P<0.05;夏闲期:CO_2-P=0.11P+6.04,R^2=0.86,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拔节期:Q_(10)=-0.007P^2+0.2P+0.7,R^2=0.32,R^2<0.05;夏闲期:Q_(10)=-0.01P^2+0.3P+0.2,R^2=0.86,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冬小麦拔节期所有降水量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指示土壤"Birch效应"是由"微生物胁迫"所致。而在夏闲期,当降水量小于8 mm时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相关性显著,即以微生物胁迫机制占主导;8 mm降水处理下土壤呼吸与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态有机碳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指示则为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而当降水量大于16 mm时,土壤呼吸主要与可提取态有机碳显著相关,"Birch"效应转为以底物供给机制占主导。与夏闲期相比,冬小麦拔节期作物生长会削弱"Birch效应",并改变其响应机制。
陈荣荣刘全全王俊刘文兆Upendra M. Sainju
关键词:土壤呼吸
填闲作物腐解过程及其对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研究了渭北旱塬地区不同填闲作物(长武怀豆(S)、黑麦草(R)及两者1∶1混合(M))翻压和氮肥水平(0、60、120 kg N·hm -2 )双因素处理下,填闲作物的腐解规律、碳氮释放动态及对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腐解速率与Olsen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各填闲作物翻压后腐解规律及碳氮释放特征均表现为“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加快”,填闲作物腐解规律符合Olsen模型,在第276天各处理累积腐解率均达70%以上。在第0~35天,同一施氮处理下,累积腐解率和腐解速率均表现为S>M>R( P <0.05);第35天,S、M和R各处理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分别达到61.9%、55.5%和47.5%;在0~35 d,施氮对S、M的腐解影响不显著,对R影响显著,35 d后氮肥效应逐渐减弱;填闲作物的腐解同时伴随其碳、氮的快速释放,在第21天,S、M和R碳氮残留率分别达到40%、50%和60%左右。平均来看,S的碳氮释放速率显著高于R,与M无显著差异。与裸地对照相比,翻压填闲作物能够显著提高后茬冬小麦产量,其籽粒产量增加10%~35%( P <0.05),其中翻压长武怀豆低氮处理和混合翻压低氮处理效果最佳。
李志鹏王俊商雨晴张少宏
关键词:填闲作物腐解冬小麦
秸秆和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小麦田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20年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作农田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基于黄土高原8年冬小麦覆盖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生育期秸秆覆盖(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3个处理。采用干筛法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全氮(STN)、微生物量氮(MBN)和潜在可矿化氮(PNM)含量。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2种覆盖处理均未在各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有显著变化,但SM处理相较于PM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的1.00~0.25 mm粒径团聚体STN含量(12.88%,P<0.05)。(2)与CK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中>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分别提高18.67%,24.05%,20.08%(P<0.05),且各粒径团聚体PNM含量分别提高35.13%,30.03%,42.88%(P<0.05);SM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2.00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提高23.02%(P<0.05),分别提高>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28.59%,31.31%,32.48%(P<0.05)。(3)PM处理较CK处理提高0-10 cm土层中<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32.34%,P<0.05)。(4)微团聚体(<0.25 mm)氮组分含量均高于大团聚(>0.25 mm)氮组分含量,但大团聚体氮组分贡献率为81.88%~87.66%。可见,SM处理可提高土壤表层大团聚体氮组分的贡献率,使更多的氮素储存在大团聚体中,而PM处理对团聚体氮素贡献率的影响作用较小。总体而言,与CK和PM处理相比,SM处理可提高总土壤氮组分含量,提高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氮组分含量,使更多的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促进土壤氮素周转。
张少宏付鑫IHSAN Muhammad刘文清王俊
关键词: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
Effect of Soil C,N and P Stoichiometry on Soil Organic C Fractions After Afforestation被引量:1
2017年
Afforestation is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oil organic C(SOC) dynamics and soil element cycling.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N:P stoichiometry and SOC fractions,soil C:N:P stoichiometry distributions at 0–200 cm soil depth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ents of SOC fractions were evaluated in 9 typical land-use system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The contents of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particulate organic C(>53,53–2 000,and>2 000 μm),labile organic C,microbial biomass C,and dissolved organic C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nd were higher in afforested soil than in slope cropland soil.Compared with the slope cropland,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fluenced soil C:N,C:P,and N:P ratios,especially when C:P and N:P ratio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Moreover,SOC fractions at the 0–10 and 10–40 cm depths we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by soil C:P ratio,whereas those at the 40–100 and 100–200 cm soil depth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P<0.05) by soil N:P ratio.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SOC fractions are largely driven by soil C:P and N:P ratio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after afforestation.
ZHAO FazhuZHANG LuSUN JiaoREN ChengjieHAN XinhuiYANG GaihePANG GuoweiBAI HongyingWANG Jun
关键词:ORGANICORGANICFRACTIONORGANICMICROBIALPARTICULATEORGANIC
不同覆盖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6
2020年
为探明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增温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基于9年田间定位试验,对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和无覆盖对照(CK)3种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内恒温培养,培养温度分别为15、25和35℃,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型变化,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则呈"S"型增长趋势,其中培养前30 d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约占整个培养期的75%~85%。与CK相比,SM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了19.4%,而FM差异不显著。与15℃相比,25和35℃条件下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17.0%和36.8%,土壤呼吸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13.1%和33.6%。覆盖方式与温度二者无交互作用。土壤呼吸变异的97.7%~99.9%可以由温度变化解释,且土壤呼吸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无覆盖对照和地膜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输入促进土壤呼吸,但同时会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进行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能更有效地减少土壤CO2排放。
解梦怡商雨晴赵发珠王俊
关键词:土壤呼吸秸秆覆盖增温
西安市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评估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对西安市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研究,为保护区未来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生物多样性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从保护区整体、分区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类型分别对保护区生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2006—2016年,保护区内农田急剧减少,对草地、森林和湿地面积的增加贡献较大。(2)保护区生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局部有所下降,整体生境质量中等。(3)保护区所在各区生境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灞桥区、未央区、高陵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较2006年增长了21.05%,50.01%,37.84%。[结论]人工生境包括交通用地、居住地、工业用地和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天然生境包括湿地和森林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贡献较大,保护区森林面积略显不足。
尹楠王俊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
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旱作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基于旱作冬小麦秸秆覆盖定位试验,采用微区施肥方式研究了作物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作物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覆盖定位试验包括全年无覆盖(CK)、生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HSM)、生育期秸秆覆盖4500 kg·hm^(-2)(LSM)和休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FSM)4个处理;微区施肥在小麦孕穗期进行,包括施氮和不施氮2个水平。结果表明: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与CK处理相比,HSM和LS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HSM、LSM和FS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花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同时HSM和LSM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28.43%和21.74%(P<0.05);与未补施氮肥处理相比,补施氮肥后HSM、LSM和FSM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及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均有显著提高,且冬小麦千粒重、地上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冬小麦生育后期补施氮肥有利于解决秸秆覆盖导致的氮亏缺问题,促进花后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降低生育期秸秆覆盖的潜在减产风险。
杨超付鑫刘文清王俊
关键词:秸秆覆盖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
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CH_4通量对人工降水的短期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CH4排放对不同降水事件的短期响应过程,分别在冬小麦拔节期和夏闲期进行了人工模拟降水试验,对1-32 mm不同降水量模拟降水后0-72 h土壤CH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模拟降水后旱作农田土壤CH4排放通量变化特征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低降水量(1、3和8 mm)处理为波动变化,高降水量(16和32 mm)处理呈单峰型变化.降水后72 h土壤CH4累积通量(CH4-C)与降水量(P)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冬小麦拔节期:CH4-C=2.45P-6.09,R2=0.92,P〈0.01;夏闲期:CH4-C=2.43P-4.73,R2=0.91,P〈0.0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温度不相关.少量降水(1-8 mm)可以在短期内促进旱作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加强土壤作为大气CH4汇的强度,然而这种促进作用也会随降水量的增大和降水的下渗而削弱.较大降水(≥16 mm)可以刺激土壤产甲烷菌活性促进CH4释放,在短期内使旱作农田土壤由单一的汇功能转变为汇源双重功能.
刘全全王俊陈荣荣刘文兆Upendra M.Sainju
关键词:旱作农田人工降水
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2008年开始田间定位试验资料,分析研究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对照不覆盖(CK)、作物生育期9000 kg ·hm-2秸秆覆盖(M1)、作物生育期4500 kg·hm-2秸秆覆盖(M2)、夏闲秸秆覆盖(SF)、作物生育期地膜覆盖(PM)。2010(干旱年)、2012(丰水年)两次测定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平均,与CK相比,2012年土壤有机碳(SOC)含量M1处理提高了7.4%,潜在矿化碳(PCM)含量M1、M2、SF处理分别提高了37.8%、23.9%、7.2%,微生物量碳(MBC)含量M1和M2处理分别提高了59.9%和42.3%,碳库管理指数(CMI)M1、M2、SF 处理分别提高了53.1%、35.6%、13.9%;2010年M1处理CMI较CK提高了16.1%(P<0.05),其余处理土壤有机碳各指标与CK差异两年均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各项指标影响较大,随土层加深影响减弱,其中秸秆覆盖4年后碳库管理指数均有显著提高。两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对含量与其各自绝对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且有机碳各指标间显著相关。综合来看,高量秸秆覆盖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影响不大。
梁贻仓王俊刘全全刘文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地表覆盖碳库管理指数黄土高原
不同覆盖措施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9a秸秆和地膜覆盖旱作玉米农田定位试验,采集土壤样品进行了室内恒温培养,对比分析了氮添加与否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d培养期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在15d左右达到最大值;土壤CO2累积排放量程“S”型上升趋势,30d后趋于平缓,前30d的排放量占整个培养期的80%~90%。覆盖方式和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具有显著影响,但二者无交互作用。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平均提高了16.4%,CO2累积排放量提高了15.1%(P<0.05),而地膜覆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与不加氮相比,氮添加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44.7%,CO2累积排放量提高了39.1%(P<0.05)。总地来看,长期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并刺激了土壤呼吸排放,而氮添加在短期内可显著加速旱作玉米农田覆盖措施下土壤碳释放过程。
商雨晴解梦怡王俊张少宏
关键词:土壤呼吸秸秆覆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