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468)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孙悦华胡运彪李炼炼楼瑛强赵青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电网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2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鸟类
  • 3篇繁殖
  • 2篇生态学
  • 2篇配电
  • 2篇配电线
  • 2篇配电线路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激光
  • 2篇繁殖生态
  • 2篇巢寄生
  • 2篇电线路
  • 1篇动物进化
  • 1篇动物生态
  • 1篇动物生态学
  • 1篇杜鹃
  • 1篇占有率
  • 1篇占有率分析
  • 1篇中国鸟类
  • 1篇生物学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电网公司
  • 2篇国网浙江省电...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耶拿大学
  • 1篇南瑞集团有限...
  • 1篇国网电力科学...

作者

  • 8篇孙悦华
  • 4篇胡运彪
  • 2篇李炼炼
  • 1篇蒋迎昕
  • 1篇温安祥
  • 1篇赵青山
  • 1篇解萌
  • 1篇朱磊
  • 1篇吕楠
  • 1篇方昀
  • 1篇李健
  • 1篇楼瑛强
  • 1篇杨小农

传媒

  • 7篇动物学杂志
  • 2篇电瓷避雷器
  • 1篇Chines...
  • 1篇Avian ...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配电线路驱鸟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配电线路一般为裸导线,鸟类活动容易引起线路故障,传统驱鸟手段易让鸟类产生适应性。为此,基于鸟类生态学,提出了驱鸟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采用雷达探测和激光驱赶的联动机制,结合激光定扫和巡航模式的双重驱赶策略,并进行能源优化设计,在某线路进行了试点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次扫描,雷达探测可准确的探测出飞鸟目标,不受树木等干扰的影响;鸟害高发期,鸟类月活动和涉鸟故障次数明显下降。该方法驱鸟范围广,驱鸟效果持久,为配电线路涉鸟故障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炼炼李炼炼徐国华李健胡钱巍任旭东
关键词:配电线路鸟类生态学雷达探测
鹰鹃在橙翅噪鹛巢中寄生繁殖被引量:5
2013年
2011年和2012年每年的5月到8月,在甘肃莲花山地区共发现了5例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在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巢中寄生繁殖的案例。鹰鹃卵为椭圆形,浅蓝色,卵壳上没有斑点。测量了其中2枚卵,卵重分别为6.9 g和7.2 g,长径×短径分别为29.76 mm×20.40 mm和28.40 mm×21.68 mm。鹰鹃幼鸟在出壳后的第20天离巢。
胡运彪王小鹏常海忠孙悦华
关键词:巢寄生
酒红朱雀的繁殖生态初步报道被引量:1
2013年
2012年6月至8月期间,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巢酒红朱雀(Carpodacus vinaceus)。巢呈碗状,筑于小云杉(Picea asperata)或小灌木上,距地面高1.5~1.9 m。卵的大小为(21.06±0.59)mm×(14.81±0.26)mm,重(2.32±0.08)g(n=6)。雌鸟单独孵卵,雌雄共同育雏,孵卵期约14 d,育雏期约13 d。
胡运彪常海忠王小鹏王德君孙悦华
关键词:繁殖
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巢址选择和繁殖记录被引量:4
2015年
2010~2011年4~7月,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P姗)的繁殖生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6巢,金色林鸲2010年和2011年的繁殖成功率分别为43.8%和44.4%,孵化率分别为52.5%和60.0%;育雏成功率分别为85.7%和100.0%。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金色林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巢位因素、苔藓盖度因素和乔木郁闭度因素。步道两侧的土坎为金色林鸲巢址选择提供了适宜条件。在瓦屋山,人类活动是影响金色林鸲繁殖、巢址选择、巢的分布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并存在两面性;人行步道的修建为金色林鸲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巢址,而游客的频繁活动限制了金色林鸲的繁殖活动。
杨小农朱磊温安祥解萌孙悦华
关键词:繁殖生态巢址选择
模型分析在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往往局限于对野外观察现象的基本描述。随着模型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寻找描述性材料中蕴藏的一般性规律,探讨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动物行为的进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根据应用不同的理论基础,人们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学模型、最优化模型、博弈模型、基于个体的模拟模型和系统发育对比分析模型等。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上5种模型方法,及其在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吕楠孙悦华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模型分析博弈模型
动物栖息地选择评估的常用统计方法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动物的栖息地选择。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期间,10个国际期刊所发表的177篇关于鸟类和兽类栖息地选择论文的30种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简要概述了目前流行的栖息地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及特点,同时对同时期的中文文献也进行了简要分析。目前关于动物栖息地选择较为流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逻辑斯蒂回归、资源选择函数、成分分析、广义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基于欧几里德距离的方法、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态位因子分析、基于个体模型、典型相关分析、物种分布模型等。广义线性模型、逻辑斯蒂回归、多元方差分析和基于欧几里德距离这些方法可以很灵活地用来分析数据,但是缺乏一个有生态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资源选择函数和生态位因子分析各自为栖息地选择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个体的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很难在系统水平形成理论。232篇国内文章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U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判别分析、方差分析、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逻辑斯蒂回归、Kruskal—WallisH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赵青山楼瑛强孙悦华
关键词:鸟类兽类栖息地选择
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被引量:1
2013年
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91个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巢,其中15巢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寄生率为16.48%。根据对13枚寄生的大杜鹃卵的观察,其中12枚卵色为浅蓝色,与白腹短翅鸲的深蓝绿色卵差异明显,仅1枚与白腹短翅鸲卵色一致。大杜鹃与白腹短翅鸲的卵重(t=11.208,df=38,P<0.001)和卵短径(t=0.970,df=38,P<0.001)差异极显著。白腹短翅鸲具有识别大杜鹃卵的能力,15巢中只有4巢接受寄生卵并继续孵化,7巢成功识别,剩余4巢无法确定是否识别。白腹短翅鸲为雌鸟单独孵卵,推测识别大杜鹃卵可能只与雌鸟有关。
胡运彪蒋迎昕常海忠王德君孙悦华
关键词:大杜鹃巢寄生
甘肃莲花山红喉歌鸲繁殖巢记述
2016年
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在我国境内的东北和西部地区繁殖,目前繁殖资料报道仪限于《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赵正阶2001)中的记述,该记述是基于长白山地区繁殖种群的观察,其他地区繁殖种群的繁殖资料尚未有公开报道。
胡运彪马玉海孙悦华
关键词:繁殖种群中国鸟类雀形目
配电线路激光驱鸟策略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配电线路绝缘防护能力较低,鸟害容易引起线路故障。为此,基于鸟类生态学和激光准直扩束技术,提升驱鸟效果的持久性。首先,基于样方法统计分析,实现鸟巢高度的分析;其次,基于准直扩束原理和配电杆结构特征,缩小激光扫描的范围;接着,采用线扫和盲扫工作策略,提高驱鸟效果;最后,为验证策略方法的有效性,在涉鸟故障高发区域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驱鸟范围广,涉鸟故障次数明显下降,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持久性。研究结论为配电线路涉鸟故障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炼炼李炼炼陈士俊胡钱巍施晓春莫金龙
关键词:配电线路
破碎化景观下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斑块占有率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3年
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是生活在高山针叶林中的中国特有鸟种,种群数量稀少。自然形成的斑块生境和原始林的过度采伐导致斑尾榛鸡的栖息地出现严重破碎化。本研究利用SPO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包括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冶力关森林公园的12万hm2的研究地区进行了栖息地分类,主要分为开阔地、针叶林及阔叶林地。共划定了229个、共4111 hm2成熟针叶林斑块(最大斑块面积332 hm2,平均18 hm2),作为斑尾榛鸡可全年利用的栖息地。通过对31个不同大小及隔离度的森林斑块是否有斑尾榛鸡生存的调查,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的二项误差分布和Logit连接函数来估计斑尾榛鸡在破碎化森林中的占有率。结果发现斑块大小、被斑尾榛鸡占有的最临近斑块之间的距离是估算占有率的有效变量,较小的斑块内有斑尾榛鸡的概率远低于较大且相邻的斑块的概率,而超过40 hm2的斑块被占有的概率明显较高。一般来说斑尾榛鸡不能在距离超过2 km的斑块间迁徙扩散。本研究对如何在研究区域内造林并建立有效的生态廊道提供了理论依据。
Siegfried KLAUSWinfried VOIGT方昀Peter SELSAM孙悦华
关键词:斑尾榛鸡栖息地破碎化隔离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