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YY001)

作品数:9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雪张建芳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商洛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隐喻
  • 2篇语言
  • 2篇转喻
  • 2篇类型学
  • 2篇构式
  • 2篇概念隐喻
  • 2篇词汇
  • 2篇词汇化
  • 1篇等值
  • 1篇动词
  • 1篇动作动词
  • 1篇隐喻理论
  • 1篇英汉
  • 1篇英汉中动结构
  • 1篇英语
  • 1篇语法
  • 1篇语法属性
  • 1篇语言表达
  • 1篇语言类型
  • 1篇语言习得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
  • 1篇商洛学院

作者

  • 9篇李雪
  • 1篇张建芳

传媒

  • 2篇外语学刊
  • 2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外语研究
  • 1篇中国外语
  • 1篇河南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汉英路径成分的词汇化形式对比——兼论汉语趋向补语的语法属性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在Talmy的移动事件框架理论基础之上,对比汉英移动事件中路径成分的词汇化形式,探讨其共性和差异。汉语与英语存在一些共同的表达路径概念的语法手段,如附加语、动词和介词短语,但是汉英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汉语趋向补语语法属性和使用位置的复杂性上。虽然汉语趋向补语与其相应的趋向动词具有同样的形式,但是历时和共时的语言研究表明,汉语趋向补语是由用在连动结构之中第二个位置的趋向动词语法化而来,它们已失去了动词的某些特征,而逐渐语法化为附加语。它们不属于动词范畴,而应该归为小品词类的趋向副词或介词范畴。
张建芳李雪
关键词:词汇化趋向补语
汉英移动事件移动主体和参照物语言表达对比被引量:15
2011年
本文在Talmy移动事件框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移动事件中移动主体和参照物语言表达的一般原则,即"移动主体优先于参照物",并对比汉英移动主体和参照物语言表达形式的共性与差异。分析表明,汉英语言表达基本都遵循"移动主体优先于参照物"这一认知原则。但由于汉英之间不同的概念显现原则和句法组织特点,汉英移动主体和参照物的具体语言表达存在部分差异。另外,受不同认知视角影响,汉英语言表达中也存在少数违背"移动主体优先于参照物"原则的情形。汉英违背此原则的情形都需要一定的限制条件,即移动主体是不定指的人或事物。
李雪
关键词:语言表达
移动事件类型学的扩展研究——认知与习得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Talmy(2000)基于移动事件词汇化模式所提出的"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语言类型理论在国际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影响广泛,成为研究者们考察诸多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研究问题的理论工具或出发点,例如语言和思维或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及语言习得研究。本文主要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介。
李雪
关键词:词汇化模式语言类型语言相对论语言习得
英汉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的转喻理据
2012年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诸多语法现象提供了语义基础和理据。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生成也涉及到了转喻思维过程。研究发现,"行为代表评估性结果"和"行为代表过程"这两种高层次转喻模式为英汉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的生成提供了认知理据。
李雪
关键词:作格结构认知理据
空间移动事件概念框架理论述评被引量:3
2012年
以认知语言学为主流的当代语言学研究重在从概念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空间移动事件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活动之一,对其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四种移动事件概念框架理论,包括以Fillmore为代表的"源点—途径—目标"概念框架、Talmy的"移动主体—移动—路径—参照物"概念框架、Jackendoff对移动事件的"功能—论元"阐释、以及Langacker对移动事件的"移动者在单位时间段内的一系列位置变化"的阐释,并简要评价四种理论对于移动事件概念结构描述的充分性、合理性以及解释跨语言移动事件表达的适用性。
李雪
概念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异同的个案分析——以一则中文体育报道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两大理论,在解释新意义的产生途径上有所不同。同时运用这两个理论对一篇中文体育报道的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对比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在概念结构解释力上的异同,从而为加深对这两个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提供个案参考。
田良斌李雪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移动事件类型学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2年
Talmy(1985,1991)的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三分类型理论和移动事件表达的二分类型理论一经提出,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对Talmy的移动事件类型理论进行解释或补充,如Aske(1989),Slobin&Hoiting(1994)等的"界态"解释以及Slobin(2004)增加的"等值构式语"等。近几年,许多学者从构式的角度审视和考察移动事件语言表达的类型,重新建构了移动事件的类型理论,如Croft et al.(2010),Beavers et al.(2010),Bohnemeyer et al.(2007)等。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进行述评。
李雪
关键词:构式
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被引量:52
2012年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思维方式,是形成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手段。本文重在阐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构词、语法结构和语义的研究,尤其是认知词汇语义研究。新词的产生和理解也包含着隐喻或转喻思维的运作。
李雪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词汇
“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动作动词”——英语移动事件表达中方式动词的成份意义与构式意义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英语是较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关于汉语的类型划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汉语既表现出附加语构架语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动词构架语的特征,如汉语多用附加语构架模式表达移动事件,但方式移动动词类型远不如英语丰富。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对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定位问题作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构成一个等级性链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表达的是移动发生的内在方式或常规方式,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有些类型的动词本身表达的只是动作,但是在和路径短语连用后却可以获得移动意义,这是由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动词本身不是方式移动动词。同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表明,语言使用会影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用法的规约性,造成它们之间等级性的差异,并且会引起词类范畴的转换。
李雪
关键词:动作动词构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