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2012YD01)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谢强王东晓肖劲根俞永强刘长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深水
  • 1篇瀑布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 1篇潮汐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肖劲根
  • 2篇王东晓
  • 2篇谢强
  • 1篇俞永强
  • 1篇陈美榕
  • 1篇陈举
  • 1篇刘长建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8个准全球模式模拟的南海深层与底层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初步分析了8个准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南海深层和底层环流,总结了模式中南海深层与底层环流的基本特征.温盐误差分析显示深层温度相对偏差一致偏负,而盐度偏差大部分模式基都是为正偏差,表明深层偏冷偏咸.温度的偏差幅度要大于盐度,且温盐在深层存在趋势.吕宋海峡深层1500m以深水交换各模式平均为0.36Sv,与观测相比偏弱.同化过的模式和一个未同化的模式(OCCAM)都显示,吕宋深层水交换在春季达到最小,而在冬季达到最大.大多数模式2400m以深垂直积分流函数显示南海深层在大尺度上为气旋式环流,但流函数的分布与由气候态温盐数据集(GDEMv3)诊断出来的流函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南海1000m以浅经向翻转结构比较类似,但1500m以深的经向翻转结构空间分布和强度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2400m以深的经向翻转与气候态温盐数据集(GDEMv3)诊断出来的经向翻转相比偏弱,这表明着模式中深层水垂直混合过程偏弱.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初始温盐场、地形、垂向混合方案对南海深海环流的影响,对今后专门构建适合南海深海环流研究的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谢强肖劲根王东晓俞永强
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构造了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下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引起的垂直速率用一个类似的改进参数化方案来表示。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南海深层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和斜压影响最大,潮汐作用和中尺度涡影响次之,风场的影响最小。斜压影响的整体效应与其他因素相反。潮汐混合与涡致混合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性。潮汐混合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盆地形较为陡峭的陆坡区和南海中部海山区,而涡致混合主要集中在海盆西边界区以及中部海山区。在不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潮汐和中尺度涡的情况下(对应吕宋海峡关闭),南海底部环流为反气旋式环流。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后,南海底层环流为气旋式环流,而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起到加强整个气旋式环流强度的作用。此外,该模型还给出了南海底部环流量级大小与地形坡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其流速也大。这对于现场观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本文用尺度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肖劲根谢强刘长建陈举王东晓陈美榕
关键词:地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