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BL2013013)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何军侯建全鲍晓晶李杨潘芝娟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医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心脏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基因
  • 3篇供者
  • 3篇干细胞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杀伤
  • 2篇肾移植
  • 2篇受者
  • 2篇外科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供受者
  • 2篇供者特异性
  • 2篇KIR
  • 1篇单体型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江苏省医学会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作者

  • 5篇何军
  • 3篇李杨
  • 3篇潘芝娟
  • 3篇鲍晓晶
  • 3篇侯建全
  • 2篇张学锋
  • 2篇袁晓妮
  • 2篇王苗
  • 2篇魏雪栋
  • 2篇浦金贤
  • 2篇莫绪明
  • 2篇吴德沛
  • 2篇胡林昆
  • 2篇赵勤勤
  • 2篇陈璐瑶
  • 1篇游昕
  • 1篇潘浩
  • 1篇王卫珍
  • 1篇薛胜利
  • 1篇陈佳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器官移植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家系完整的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中研究供受者HLA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对移植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在HLA—A、-B、-C、-DRB1、-DQB14高分辨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2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基因测序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进行供受者HLA—A、-B、-C、-DRB1、-DQB1高分辨基因分型。结果供受者根据HLA—A、-B、-C、-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及相合度,分为HLA-5/10、-6/10、-7/10、98/10四组,其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7%、59.3%、71.1%、38.3%(P=0.068)。供受者HLA-6/10相合组与HLA-5/10相合组相比,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在供受者HLA-6/10相合组:当HLA—I类位点(HLA-A、-B、-C)相合3年OS率为61.5%,与HLA-5/10相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HLA—A位点等位基因相合3年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0.5%8n84.4%,明显高于HLA-5/10相合组(P=0.013,P=0.013)。供受者与脐血单倍型相合88例,不合51例,两者巨核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5.3%和86.2%(P=0.007),粒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8.8%和96.1%(P=0.022)。结论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供者选择中,HLA相合度及等位基因错配对预后均有意义,选择与供受者单倍型相合的第三方脐血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朱文娟何军鲍晓晶袁晓妮李杨薛胜利潘芝娟陈佳吴德沛
关键词:胎血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10/10全相合供受者间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在HLA—A、B、C、DRB1、DQB1(10/10)全相合中供受者间HLA—DQA1高分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SOP和SSP方法对非血缘HIA-10/10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27对患者和供者,共计254份样本进行HLA—DQA1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在127对供患者中36对采用SSOP方法可直接判断分型结果,91对需采用高分辨SSP方法解决模棱两可的分型结果,除5对供患者HLA—DQA1等位基因错配但抗原相合外其余均为全相合。在127例无关供者中共检出16种DQA1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DQA1^*02:01(19.3%),DQAI^*01:02(19.3%),DQA1^*03:02/03(17.0%),DQA1^*01:03(9.8%),DQA1^*06:01(9.1%),DQA1^*05:01(7.1%),DQA1^*05:05(5.9%),DQA1^*03:01(4.7%),DQA1^*01:04(2.4%),DQA1^*01:05(2.O%),DQA1^*01:01(1.2%),DQA1^*05:03(0.8%),DQA1^*05:08(0.8%),DQA1^*04:01(0.4%),DQA1^*05:06(0.4%)。患者与供者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患者样本中发现一例新基因提示为DQA1^*01:XX。在DQA1与DQm的单倍型频率与连锁不平衡分析中,最常见的单倍型是DQA1^*02:01—DQB1^*02:02(16.1%),其次为DQA1^*03:02/03-DQB1^*03:03(11.8%),DQA1^*01:03.DQB1^*06:01(9.1%),且DQA1^*02:01与DQB1^*02:02、DQA1^*03:02与DQB1^*03:03、DQA1^*01:03与DQB1^*06:01、HIA—DQA1^*06:01与DQB1^*03:01、DQA1^*05:01与DQB1^*02:01之间均存在强连锁关系(P〈0.001)。结论HLA-OQA1和DQm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性,且DQA1的基因多态性远低于DQB1基因多态性,因此,在无关供者和患者HLA-10/10全相合基础上增加DQA1等位基因分型不能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选择提供更多的指导,但在HLAⅡ类�
赵勤勤李杨潘芝娟李翎婕陈璐瑶何军
关键词:基因频率
次黄嘌呤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肾移植患者与霉酚酸(MPA)作用位点相关的次黄嘌呤脱氢酶(IMPDH)基因多态性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105例肾移植患者采用基因测序法进行IMPDH基因多态性检测,并随访统计上述患者移植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按照IMPDH不同基因型分组,分析IMPDH基因多态性与移植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患者中,所测3个位点中IMPDH1 rs2278293 GG型35例(33.33%),GA型49例(46.67%),AA型21例(20.00%);IMPDH1 rs2278294 GG型22例(20.95%),GA型49例(46.67%),AA型34例(32.38%);IMPDH2 rs11706052 GA型14例(13.33%),AA型91例(86.67%).单因素分析显示肾移植后1年内IMPDH1 rs2278293、rs2278294位点GG型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A+AA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点联合分析显示GG-GG型患者移植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与GA+ AA型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IMPDH1rs2278293、rs2278294的GA或AA型患者移植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更低,对霉酚酸酯的治疗效果更好.
孙慕斌何军祁小飞丁子轩邱桥成张江磊魏雪栋胡林昆张学锋侯建全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霉酚酸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
先天血管环畸形的解剖变异及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总结先天血管环畸形的解剖变异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21例先天血管环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21例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1岁.患儿术前均行心脏超声、64排CT检查,其中双主动脉弓8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6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2例、肺动脉吊带4例、左位主动脉弓伴右侧动脉导管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4例、室间隔缺损2例、单心房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肺静脉狭窄1例.21例均在全麻下行畸形矫治术,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12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例(7例采用左后外侧切口,2例采用左腋下切口).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的患儿,体外循环34~83 min,中位数47 min;主动脉阻断19~50 min,中位数26 min.1例患儿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再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于出院后1、3、6、12个月复查,此后每年复查1次.21例患儿平均随访3.6年.随访期间患儿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生长发育正常.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气管重建示:气管狭窄较前明显改善.结论 根据先天血管环的解剖变异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选择相应的外科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武开宏莫绪明孙剑彭卫戚继荣钱波
关键词:血管环先天性外科治疗
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特异性aKIR基因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可供检测的供者特异性激活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KIR)基因的分布、比例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回顾性分析216对供受者KIR基因分型,探讨可供检测的供者特异性aKIR的临床价值。结果在216例患者接受非血缘HSCT后可检测到供者特异性KIR基因为53.7%(116/216),在供受者KIR基因型不合中占78.3%(112/143),在供受者KIR基因型相合中占5.5%(4/73)。116例患者可检测到供者特异性KIR,99.1%(115/116)为aKIR基因。55对供受者KIR基因型为Bx-AA,可分别检测Bx1基因型中KIR3DS1、KIR2DL5A、KIR2DS5、KIR2DS1;Bx2基因型中KIR3DS1、KIR2DL5A、KIR2DS3、KIR2DS1;Bx3基因型中KIR2DS2、KIR2DL2;Bx4基因型中KIR2DS2、KIR2DL2、KIR3DS1、KIR2DL5A、KIR2DS5、KIR2DS1。44对供受者AA-AB不合中,有16对可检测供者特异性的KIR2DS4(FUL)基因。在143对供受者KIR基因型不合中,可检测供者特异性KIR基因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KIR2DS1(35.7%)、KIR3DS1(32.9%)、KIR2DS5(29.4%)、KIR2DS4(FUL)(25.9%)、KIR2DL2(25.2%)、KIR2DS2(24.5%)、KIR2DS3(21.7%)、KIR3DL1(8.4%)。结论非血缘allo-HSCT后可检测的供者特异性aKIR基因主要分布在供受者KIR基因型不合中,且因供受者KIR基因型不同而有差异,但在频率较高的KIR-AA、Bx1、Bx2、Bx3、Bx4中有供者特异性较高的aKIR,其为研究aKIR基因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奠定了实验基础。
张环环何军鲍晓晶胡星王苗张静吴小津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变化特征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预存及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血清中的抗HLA抗体,结合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预存或新生HLA抗体变化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前供受者HLA基因错配对术后新生抗供者HLA特异性抗体(HLA DSA)的影响。结果术前共9例受者(8.0%,9/113)预存HLA抗体,以HLA-Ⅰ类为主(88.9%,8/9),其中仅1例含DSA(11.1%,1/9),其余均为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且所有预存HLA抗体术后6个月(1~36)内全部消失,术后受者在1、6、12、36、60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125.0(82~591)、102.0(84~105)、98.0(76~131)、111.5(75~137)和89.0(68~125) mmol/L。术后共有20例受者(19.2%,20/104)新生HLA抗体,其中6例为非持续性(Ⅰ类3例,Ⅱ类3例)、14例为持续性(Ⅰ类2例,Ⅱ类10例,Ⅰ+Ⅱ类2例)。非持续性受者中1例含DSA,持续性受者中12例含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新生的25种DSA中以HLA-Ⅱ类为主(80.0%,20/25),尤其以DQ(80.0%,16/20)抗体为主。与HLA其他位点(A、B、C、DR)相比,HLA-DQ位点错配更易导致DSA产生(P=0.019、0.000、0.000、0.015),且2个等位基因错配产生DSA的概率大于1个等位基因(P=0.084)。持续存在的新生DSA在初始滴度和峰值滴度上均高于非持续DSA(P=0.059,P=0.027),且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7),并以HLA-Ⅱ类抗体为主(P=0.016),但两者术后新生时间的早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结论术后新生HLA-Ⅱ类、高滴度及滴度持续升高的抗体都是DSA持续存在的危险相关因素。因此,术前进行供受者HLA基因分型,尤其重视DQ位点配型是预防术后主要新生HLA DSA的重要手段。
魏雪栋何军袁晓妮潘芝娟浦金贤侯建全
关键词:肾移植
抑炎因子IL-35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 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 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 GFR仍降低(P<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胡林昆陈城王卫珍赵晓俊李峰张学锋潘浩浦金贤侯建全
关键词:炎症应答
IL10-592位点AA基因型对HLA-10/10全相合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供患者IL10基因.592(rs180087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不同基因型对HLA全相合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104对HLA全相合供患者和100名健康人的DNA样本,均采用Sanger法基因测序技术检测IL10-592位点SNP,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型对allo-HSCT各预后因素的影响。结果当供患者IL10—592位点基因型相同且分别为AA/AA、AC/AC、CC/CC时,移植后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分别为47.1%、3.7%和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当供患者IL10—592位点基因型不同,且患者为AA或供者为AA基因型时,不同基因型组合Ⅲ~Ⅳ度aGVH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1)。当患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基因型时,移植后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27.8%、10.2%、11.1%(P=0.072);肠道a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2.2%、5.1%、11.1%(P=0.040);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2%、75.1%、85.7%(P=0.002);2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48.5%、66.3%、76.2%(P=0.045)。当供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基因型时,患者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26.5%、8.9%、0(P=0.024);肠道aGVHD发生率分别为20.4%、4.4%、0(P=-0.02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或供者IL10-592位点AA基因型组移植后有较高Ⅲ。Ⅳ度aGVHD发病风险(OR=3.3,P=0.049;OR=3.9,P=0.043)。而患者或供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不同基因型时,对慢性GVHD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HLA.10/10全相合无关供者allo—HSCT中,患者和(或)供者IL10—592位点AA基因型是allo—HSCT后发生较高Ⅲ-Ⅳ度aGVHD和较低OS、DFS率的不利因素。
杨志洛邱桥成丁子轩潘芝娟赵勤勤何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无病生存
“镶嵌”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14年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手术数量的增加,其治疗方法的改进也日益受到重视。文中简要介绍CHD"镶嵌"技术(hybrid approach)的概念、发展历史、主要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处理等内容,并对这一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及展望。
姜明泽游昕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症
完整家系中KIR单体型对父母亲缘供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单体型对父母亲缘供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1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其父母双方共计468例样本进行了KIR基因分型,并分析了供者624份KIR单体型特征,其中92例患者接受了亲缘单体型HSCT。结果共检出21种KIR单体型,1种为A单体型,其余20种为B单体型,72.92%(455/624)的个体存在A单体型,而最常见的B单体型为B1、B2和B3,比例分别为10.26%(64/624)、5.77%(36/624)和4.48%(28/624)。在AML/MDS患者中KIR基因型不合组移植后总体生存(OS)和无病生存(RFS)率明显好于KIR基因型相合组(OS率为88.2%对42.9%,P=0.015;RFS率为88.2%对35.7%,P=0.007),而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月}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移植无明显影响(OS率为76.0%对75.0%,P=0.727;RFS率为68.0%对65.O%,P=-0.866)。在所有移植患者中,当供者KIR基因型为从或AB1/AB2时,移植后OS和RFS率明显低于供者为其他Bx基因型(OS率为53.3%对96.O%,P=0.017;RFS率为53.3%对92.O%,P=-0.019);供者KIR基因型AA组移植后疾病复发风险高于Bx组(25.0%对5.0%,P=0.009),而AB1/AB2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高于AA组及其他Bx组(p=-0.012);当供者存在着丝粒端基序(Cen)-A/B时,移植后OS和RFS率好于供者Cen-A组(OS率为94.7%对68.5%,P=-0.036;RFS率为89.5%对64.4%,P=0.045)。结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移植时首选KIR基因型不合的供者,在所有白血病中供者存在Cen—B是移植后生存的有利因素,并尽量排除AA或AB1/AB2型而选择其他Bx基因型供者,将有利于改善亲缘单倍体HSCT移植预后。
鲍晓晶何军王苗袁晓妮李杨张腾腾李翎婕陈璐瑶吴德沛
关键词:杀伤细胞KIR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体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