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5800)

作品数:28 被引量:313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铮吴静孙翊薛领钟章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农业
  • 6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减排
  • 4篇
  • 3篇中国农业
  • 3篇碳排放
  • 3篇气候保护
  • 2篇生态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农业生产
  • 2篇农业生产潜力
  • 2篇县域
  • 2篇经济学
  • 2篇居民福利
  • 2篇减排方案
  • 2篇福利
  • 2篇CARBON
  • 2篇CGE模型

机构

  • 1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北京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金融学院
  • 1篇北京信息科技...
  • 1篇湖南省社会科...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藏自治区社...
  • 1篇中国科学院科...

作者

  • 15篇王铮
  • 6篇吴静
  • 5篇孙翊
  • 4篇钟章奇
  • 4篇薛领
  • 4篇刘昌新
  • 3篇陈罗烨
  • 2篇雪燕
  • 2篇沈体雁
  • 2篇张帅
  • 2篇朱潜挺
  • 2篇劳昕
  • 2篇田园
  • 2篇卢鹤立
  • 2篇周勇
  • 1篇夏海斌
  • 1篇王国成
  • 1篇胡孝楠
  • 1篇刘筱
  • 1篇翟石艳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地理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IECIA:A new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and its assessments of global carbon abatement schemes被引量:9
2016年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econo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is study developed a new climate change IAM named CIECIA. The economic core of this IAM is a multi-country-secto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e endogenous technology progress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CIECIA. Based on this model, three assessment principles of the global cooperating abatement scheme are proposed, including effectiveness, feasibility, and fairness. This study simulated and analyzed six types of primary global cooperating abatement schemes.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of the selected schemes can satisfy the climate mitigation targets by 2100. Thus, they are all effective schemes. However, the schemes have quite different feasibilities and fairness. The Stern Scheme benefit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is unfair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Nordhaus Schem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it leads to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rinciple of convergence on accumulated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vergence o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benefi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he middle and low developing countries most. However, these two types of schemes cause tremendous losses to the main economic entit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The Pareto Improvement Scheme, which was developed from the Global Economic Growth Scheme, balances the fairness and feasibility in the carbon abatement process and realizes the Pareto improvement of accumulated utilities in all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us, the Pareto Improvement Scheme is the most reasonable global cooperating carbon abatement scheme.
WANG ZhengGU Gao XiangWU JingLIU Chang Xin
寻求合理的全球碳减排方案——气候变化经济学集成评估:建模、开发与系统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全球碳减排方案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气候保护方案各有不同,为寻求合理的减排方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计算全球经济气候变化情况,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基于相同的理论模型再构建减排方案,则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计算。本文在气候保护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方案评价普适功能的气候保护政策评价系统,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冗余计算这一问题,另外,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平台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在深化研究中可以基于本系统扩展其他功能模块,避免了重复性的系统开发工作。
王铮吴静张帅朱潜挺刘昌新
关键词:气候保护决策支持
REDD+集成评估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被引量:4
2014年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毁林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保护与增强森林碳储量以及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即REDD+,将成为未来承诺期国际社会关于林业减缓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REDD+的实行,在降低森林碳源和增加碳汇的同时,还能增强森林的社会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和效益.本研究主要从REDD+的碳汇-生态-社会效应出发,考察REDD+机制能否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区域设定为REDD+的热点地区——印度尼西亚研究中首先基于CA-MCE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簿记法碳循环模型和供求平衡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碳市场最优价格模型等模型簇构建REDD+集成评估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当前基准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REDD+情景,来模拟REDD+的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和当前基准情景相比,REDD+情景可以减少6%的森林砍伐,带来约0.14 Mt CO2e的碳减排,并有效遏制研究区的水土侵蚀.与此同时,通过国际碳汇补偿机制,REDD+将带来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帮助他们摆脱单纯依赖木材采伐和经济作物种植获取收入的方式.本研究实例可以为REDD+的实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卢鹤立刘桂芳
关键词:碳排放情景模拟
气候变化伦理的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8
2014年
气候变化已经在科学上被追溯到伦理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与使命,从现实经济层面结合伦理学研究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应有的态度.首先针对国际上对气候伦理的探讨,以中国的环境伦理观引出了气候伦理的原则,强调核心的原则是国家之间"和为贵",操作的原则是"分明使群",即要在明确责任的条件下有序组织各国的气候保护行为.其次还在"分明使群"原则下讨论了气候伦理评估标准—公平、公正与价值,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公正与价值的伦理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气候谈判公正问题.最后指出在气候伦理问题上,国际社会的一个伦理原则应该是:所有可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能够使参与国家最终在经济与社会获得进步,以及实现帕累托改进,并能缩小国家间的差距,而不是置原来贫困的社会个体以相对更贫困的境地.
王铮刘筱刘昌新田园黄蕊
关键词:公正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区域间人口迁移及其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气候变化引发的中国人口迁移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重要政策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来估计气候变化引致的人口迁移规模。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改变的条件下,中国的环渤海地区、成熟工业化地区和新型工业化地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地区,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利用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分析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对区域增长、区域差距及居民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迁入地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口迁出地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且人口迁移规模越大对经济影响也越大;人口迁移扩大了区域内差距,缩小了区域间差距,总体区域差距有所缩小。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必须考虑这些影响。
孙翊徐程瑾王铮
关键词:气候变化人口迁移农业生产潜力居民福利
中国生产控制型产业减排的居民福利和区域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SAM均衡建模方法,建立面向居民福利研究的中国动态多区域社会公平CGE政策模拟模型,对比分析自然情景、生产控制型减排政策情景和最优增长情景下的区域和居民福利变化。研究发现减排政策存在明显的增长率区域分异,这将破坏在自然增长下存在的区域收敛力,导致中国区域之间的差距再度被拉大。面向减排的投资控制政策短期对于居民收入的不利影响较小,但长期影响不容忽视,需要进行居民收入保护。由于城镇退休居民和农村劳动居民已经具备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政策和"三农政策"保护收入增长,其总体福利受减排政策的冲击较小,因此缺乏相应政策支持的城镇劳动居民应该是收入保护的优先考虑群体。模拟显示减排政策更有利于代际和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但考虑到减排带来的绝对收入水平下降,不能过于乐观估计这种差距缩小效应。
孙翊钟章奇徐程瑾王铮
关键词:居民福利城乡差距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16年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陈罗烨薛领雪燕
关键词:县域农业
世界主要国家气候谈判立场演变历程及未来减排目标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在以时间顺序梳理世界主要国家气候谈判立场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研究了主要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目标的执行情况,并对这些国家至2025、2030年的中长期减排目标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性均与执政者相关,而从当前3个国家执政党看,均表现出不积极减排的立场,至2030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下降均低于20%,远低于欧盟至2030年比1990年减排40%的水平。基础四国在国际减排谈判中由最初的反对者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其中,中国不仅提出了国内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减排目标,而且积极提供资金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南非的长期碳排放将趋于稳定,但在2025年之后有反弹的可能;巴西得益于毁林减少在气候谈判中表现积极,至2030年排放量下降显著;而印度至2030年排放路径保持上升趋势。
吴静王诗琪王铮
关键词:气候谈判谈判立场
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被引量:18
2015年
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精准把握长时间尺度、微观空间单元下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文章采用全国县域尺度农业数据,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县域农业净碳汇空间格局分布规律进行详细探讨。研究表明,(1)从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的空间分异格局来看,净碳汇空间分布中心整体存在向东北移动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存在明显的收缩态势,东北地区净碳汇对全国净碳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加强。(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揭示的净碳汇空间集聚格局来看,全国净碳汇自1991─2011年经历了集聚—分散的过程。1991─2001年间,空间自相关程度在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活动结构的相似性在空间上表现得较为明显。2001─2011年,空间自相关系数大幅下降,意味着净碳汇高值集聚区域在空间上逐渐呈现碎片化。(3)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净碳汇高值集聚区不断增多,低值集聚区不断减少,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汇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的改善。已经形成了东南地区净碳汇、西北地区负碳汇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
陈罗烨薛领雪燕
关键词:县域农业
基于市场机制的农产品生态敏感度识别与政策建议——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
2017年
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已经在农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都着眼于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即更多关注供给的角度,而很少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消费者偏好与生产者策略的"传导模型",依据消费者对农产品生态敏感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区分。对于"生态不敏感"的农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生态敏感度低,这一偏好通过价格信号传导到生产者,使生产者采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策略,对生态环境造成损耗;对于"生态强敏感"的农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生态敏感度高,这一偏好能够通过价格信号传导到生产者,并使生产者采取生态化生产的策略,是绿色可持续的;对于"生态弱敏感"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分层现象,使得上述两种传导机制同时并存。消费者的偏好与愿意支付的溢价,生产者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成本,以及证明产品品质的交易费用,是决定农产品生产能否在市场环境下自发实现绿色可持续的三个关键环节。培育绿色消费观念、提高生态农业的产出、健全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李磊薛领翁瑾
关键词:农产品生态敏感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