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12300413213)

作品数:18 被引量:96H指数:9
相关作者:齐永安代明月王敏常玉光郑伟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馒头组
  • 9篇寒武系
  • 7篇张夏组
  • 6篇叠层石
  • 6篇化石
  • 5篇核形石
  • 4篇遗迹化石
  • 4篇寒武纪
  • 3篇地层
  • 3篇环境意义
  • 2篇地层学
  • 2篇生物岩
  • 2篇微生物岩
  • 2篇沉积环境
  • 1篇底质
  • 1篇岩化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岩体
  • 1篇遗迹组构

机构

  • 21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河南省生物遗...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19篇齐永安
  • 17篇代明月
  • 11篇王敏
  • 7篇常玉光
  • 6篇郑伟
  • 4篇张盼盼
  • 3篇孙凤余
  • 3篇孙长彦
  • 2篇张喜洋
  • 1篇黄华州
  • 1篇高永才
  • 1篇陈尧
  • 1篇王艳鹏
  • 1篇杨小伟
  • 1篇张珍
  • 1篇孟瑶

传媒

  • 4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西寒武纪第三统张夏组微生物丘礁的演化及其环境意义
微生物丘礁是由底栖固着蓝细菌钙化格架障积或粘结灰泥和碳酸盐骨骼颗粒形成的、三维空间上具有一定隆起的碳酸岩体。构成豫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微生物丘礁的蓝细菌有附枝菌(Eph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
齐永安代明月王敏张盼盼
关键词:环境意义蓝细菌张夏组
文献传递
河南登封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核形石与遗迹化石的耦合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河南登封关口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下部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的核形石和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野外和显微镜下对核形石和遗迹化石进行观察,并统计它们在地层中所占比例,表明核形石和遗迹化石存在着耦合关系。下部地层以发育凝块石和形状不规则、纹层不连续、代表一种低能弱搅动水体的Ⅰ型核形石为主,不含遗迹化石,表明此时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层则以发育浑圆形、纹层连续的Ⅱ型核形石和遗迹化石Planolites为特征;而且随水体能量的增强,Planolites丰度逐渐升高,核形石丰度逐渐降低;二者的丰度变化说明后生动物的存在对核形石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未破坏核形石的生长条件。上部地层发育大量Thalassinoides和生物扰动构造,缺乏核形石;后生动物对沉积基底进行反复扰动,彻底破坏了原始层理以及微生物造岩的环境,核形石消失。可见,在张夏组沉积时期,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关系。
张喜洋齐永安代明月柴姝
关键词:核形石遗迹化石张夏组寒武系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的分子化石
2015年
探索性地利用GC-MS技术检测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分子化石的组成,并探讨其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各样品中主要的分子化石有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部分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等。依据主碳峰、碳优势指数、Pr/Ph值以及支链烷烃等分子化石参数,叠层石中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输入源主要指示为蓝藻类和细菌,低Pr/Ph值(<0.61)指示当时沉积环境可能为较强的还原环境。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叠层石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分子化石特征提供了帮助。
齐永安张珍郑伟代明月
关键词:叠层石寒武纪分子化石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叠层石的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5
2013年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共出露9层叠层石,占寒武纪18层叠层石中的50%,且其特征明显、形态多样,可分为圆柱状、波状、半球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灰岩生长的叠层石等4大类8小类。本文在逐层分析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叠层石相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叠层石的宏观、中观形态特征及伴生的其它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以巴哈马Highborne Cays现代海相叠层石的生长环境和前寒武纪叠层石的沉积环境等为佐证,建立了豫西寒武系馒头组8小类11种不同叠层石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其中潮上带以近水平状叠层石为主,少量为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潮间带上部以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为主,少量锥柱状叠层石;潮间带中部以圆柱状叠层石为主,含扁平状核形石和竹叶状砾屑,少量为锥柱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生长的叠层石;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以含圆形核形石的圆柱状和半球状叠层石为主,少量含核形石的倒锥状叠层石。海平面的变化即水动力条件是叠层石生长类型变化的决定因素。
常玉光齐永安郑伟王敏代明月
关键词:叠层石馒头组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巨大能源前景、古环境意义和钙化机理,研究了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第二统和第三统的馒头组32层微生物岩的沉积特征,并结合伴生沉积构造和岩相变化,对比分析了馒头组一、二、三段微生物岩沉积的相关性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从馒头组一段到三段微生物岩沉积层数和丰度呈减少趋势,一段叠层石和纹理石明显占优,三段以均一石为主.陆源物质(泥质)供应是导致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形态及沉积特征发生变化的直接因素,海平面的变化即水动力条件是造成微生物岩形态特征发生变化的决定因素,后生动物的大量出现则促进了微生物岩的消亡.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丰富,其中叠层石12层,纹理石13层,核形石2层,均一石5层;微生物岩的沉积特征是内因(微生物)和外因(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玉光黄华州郑伟孙凤余
关键词:微生物岩馒头组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生物成因的豹斑构造被引量:12
2014年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发育了大量形态极具特色的豹斑状构造。豹斑为灰-深灰色,呈管状、斑块状或网状分布,主要成分为半自形-自形的白云石;而基质为灰白-浅灰色,主要成分为微晶方解石,与豹斑界限明显。根据其形态及发育特征,这些豹斑构造可分为条带状、花斑状、网格状3种类型。根据白云石及方解石含量,含有这3类豹斑构造的岩性分别定名为云斑状灰岩、灰质斑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研究表明,豹斑是由Thalassinoides造迹生物对沉积物扰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潜穴系统,并在成岩期优先发生白云岩交代作用所致。朱砂洞组发育的豹斑自下而上从条带状经花斑状演化为网格状,反映其沉积时的水动力逐渐降低、环境更加稳定,潜穴系统趋于复杂化、生物扰动强度增大,后期白云化程度也逐渐增强。
齐永安孟瑶代明月李妲
关键词:白云岩化
基于遗迹化石的寒武系馒头组潮间带食物网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寒武纪的食物网特征,采用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在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了潮间环境中的遗迹化石14属18种,并在遗迹化石的基础上结合其造迹生物的营养类型,建立了基于遗迹化石的潮间食物网。总结出寒武纪潮间食物网的特征:(1)节肢动物在潮间环境中占主导地位;(2)寒武纪潮坪环境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3)较小的生存压力。寒武纪潮坪中大量丰富的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的出现,显示了节肢动物对潮坪环境的入侵,揭示了节肢动物对潮间环境的较早殖居,显示出了海洋生物典型的生态空间扩张趋势。
李妲齐永安代明月王敏
关键词:寒武系潮间带食物网遗迹化石
河南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中的核形石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14年
河南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发育有三种类型的核形石:球状、椭球状核形石与大型柱状叠层石伴生,形成于高能的潮下带;长卵形核形石与小型柱状叠层石伴生,形成于低到中等能量的潮间带;不规则状核形石与近水平状、缓波状叠层石伴生,形成于低能的潮上带和潮间带。从核形石的成因可以看出,核形石等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存在耦合关系,水动力条件是核形石形态类型变化的决定因素,泥质(陆源物质)供应是影响核形石生长及消亡的直接因素。
代明月齐永安常玉光王敏李妲
关键词:叠层石核形石
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固底控制的遗迹化石被引量:4
2016年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李妲齐永安代明月王敏
关键词:遗迹化石馒头组寒武纪
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二统馒头组一段中的核形石及其环境意义
核形石(oncolite)是由分泌粘液的藻类生长并捕获和粘结碎屑物质和碳酸钙质点,围绕核心加积而形成的颗粒。核形石由核心、包壳两个基本单元组成,包壳包括壳层和纹层两部分。核形石有很多专门性术语,如藻饼、藻包粒、藻灰结核、...
代明月齐永安王敏张盼盼
关键词:核形石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