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无)

作品数:22 被引量:146H指数:7
相关作者:姜海滨张全启官曙光刘洪军刘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许氏平鲉
  • 4篇幼鱼
  • 4篇微卫星
  • 3篇微卫星标记
  • 2篇养殖
  • 2篇鱼类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研究
  • 2篇同工酶
  • 2篇基因
  • 2篇半滑舌鳎
  • 2篇大菱鲆
  • 2篇I
  • 1篇代谢
  • 1篇单环刺螠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黑鲷
  • 1篇蛋白
  • 1篇地理种群

机构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6篇山东省海洋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山东省海洋水...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烟台大学
  • 3篇山东省淡水水...
  • 3篇山东省海水养...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山东省渔业技...
  • 2篇山东省海洋生...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青岛国家海洋...

作者

  • 4篇张全启
  • 4篇姜海滨
  • 3篇刘洪军
  • 3篇刘阳
  • 3篇安丽
  • 3篇王志刚
  • 3篇付佩胜
  • 3篇官曙光
  • 3篇齐洁
  • 3篇杜荣斌
  • 2篇王成武
  • 2篇李娴
  • 2篇徐涛
  • 2篇于道德
  • 2篇刘相全
  • 2篇宁璇璇
  • 2篇房景辉
  • 2篇韦秀梅
  • 2篇关健
  • 2篇张龙岗

传媒

  • 7篇海洋与湖沼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海洋通报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齐鲁渔业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鱼类自残行为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鱼类自残现象是鱼类之间相互残杀(食)的行为,除了遗传因素、鱼体的规格差异可引起自残现象外,大量的环境因素同样影响着自残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影响鱼类自残行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营养状态、光照(强度、周期)和养殖密度等,并简单介绍了遗传背景对鱼类自残行为的影响。结合鱼类自残行为发生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减少鱼类自残行为发生的措施。
刘洪军官曙光于道德宁璇璇任贵如郑永允
关键词:鱼类集约化养殖
2-苯氧乙醇和丁香酚对许氏平鲉幼鱼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研究了2-苯氧乙醇、丁香酚麻醉两个规格许氏平鲉幼鱼的效果。幼鱼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0.001),在高浓度液(2-苯氧乙醇:500、600、800μl/L;丁香酚:60、80μl/L)中可在短时间内降低为0(休克),在中浓度液(2-苯氧乙醇:400μl/L;丁香酚:30、40μl/L)中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而低浓度液(2-苯氧乙醇:200、300μl/L;丁香酚:10、20μl/L)对呼吸频率总体影响较小。同等浓度麻醉剂对小规格幼鱼呼吸频率的影响(P<0.01)高于大规格幼鱼。2-苯氧乙醇中大规格幼鱼的入麻、休克和复苏时间均长于小规格幼鱼(P<0.05)。大规格幼鱼对麻醉剂的耐受能力强于小规格幼鱼;复苏能力方面,丁香酚麻醉的大规格幼鱼复苏迟于小规格幼鱼,但2-苯氧乙醇麻醉的大、小规格幼鱼复苏时间无差异。综合考虑入麻、休克、复苏时间和死亡率,认为使用2-苯氧乙醇、丁香酚麻醉许氏平鲉幼鱼的理想浓度分别为300、20μl/L。
关健官曙光郑永允慕伟刘洪军
关键词:许氏平鲉丁香酚麻醉
半滑舌鳎的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克隆、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克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1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基因,并对其序列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704 bp(GenBank登录号为EU499314),包括86 bp5’非翻译区,444 bp开放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的174 bp的3’非翻译区,编码14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半滑舌鳎survivin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非洲爪蟾、鸡、小鼠和人survivin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63.3%,49.0%,43.7%,43.6%和41.5%。RT-PCR分析表明,survivin基因在半滑舌鳎成体雌鱼卵巢中大量表达,在雌鱼的肾脏中微量表达,在其它雌鱼的组织中无表达,在雄性的任何组织中均无表达。该基因在受精卵、多细胞和囊胚3个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大量表达,而随着胚胎发育的进程,survivin基因的表达逐渐减少,在孵化前尾芽期胚胎中只有微量表达,在孵化后5 d的仔鱼中,几乎检测不到survivin基因的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卵子形成和胚胎的早期发育。
孙业盈张全启齐洁陈妍婕李春梅钟其旺王志刚
关键词:半滑舌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克隆
鱼类MHC基因的研究概况被引量:9
2009年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编码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因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发现鱼类中也存在MHC基因,自1990年代开始对鱼类的MHC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信息。本文对近年鱼类MHC的结构、基因数目、多态、表达、功能以及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简要介绍。
李春梅张全启齐洁王志刚
关键词:鱼类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
黑鲪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Houttuyn)]野生亲鱼进行了两次工厂化育苗实验。第一次布放仔鱼38.9×104尾,经过56~60 d的培育,共育成全长30.7~32.7 mm的鱼苗2.9×104尾,平均成活率7.5%;第二次布放仔鱼101.7×104尾,经过46~51 d培育,鱼苗全长30.2~35.7mm。项目验收时,鱼苗平均全长45.7mm,平均体质量1.53g,共出苗约32.1×104尾,单位水体出苗量1 529尾/m3,平均成活率31.6%,最高成活率52.1%。实验中研究了黑鲪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与摄食变化,提出了苗种培育阶段的4个"危险期",并探讨了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
刘立明杜荣斌孙颖民姜海滨
关键词:苗种培育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微卫星标记开发及5个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从单环刺螠基因组中开发微卫星标记,并通过一个秦皇岛单环刺螠野生群体对其进行多态性评价,利用获得的多态性引物对秦皇岛、烟台、潍坊、青岛、大连5个不同海区的野生单环刺螠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设计的50个微卫星标记能稳定扩增的有38个,其中22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群体中均表现为高多态性,等位基因数(Na)介于24—44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921—0.967之间。5个群体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范围为6.629—8.850,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范围分别为0.790—0.912、0.851—0.896,大连群体的杂合度最大(H_e=0.8962),潍坊群体的最小(H_e=0.8510),其中有12个微卫星位点在不同群体中出现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现象。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群体分化水平处于中等分化水平(FST值为0.0880—0.1136);聚类分析显示烟台群体先与青岛群体聚为一支,再与秦皇岛群体聚类,然后跟潍坊群体聚为一支,大连群体单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模式(IBD)显示单环刺螠群体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本研究开发的22对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单环刺螠遗传结构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单环刺螠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常城韩慧宗王腾腾马海涛刘阳王斐张明亮王力勇姜海滨
关键词:单环刺螠微卫星标记地理种群聚类分析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学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及其杂交种(大菱鲆♀×星斑川鲽♂)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可数性状中,除腹鳍鳍条数外,杂交种与母本大菱鲆差异不显著,而与父本星斑川鲽差异极显著。(2)可量性状中,杂交种和大菱鲆差异不显著的性状占可量性状的45%,而与星斑川鲽都为显著差异。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为15.56,显示杂交种可量性状总体属于偏母本。(3)聚类分析表明,杂交种与大菱鲆形态较为接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星斑川鲽聚为一支。(4)主成分分析表明,共获得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总变异的贡献率为73.49%。主成分散点图表明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大菱鲆和星斑川鲽。(5)判别分析表明,利用10个对结果影响贡献率较大的参数分别构建了其判别函数,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和杂交种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8.9%,判别效果非常显著。研究认为,杂交种的形态与母本比较相似,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三者进行区分判别。
马海涛韩承慧滕照军刘相全杨建敏田玉秋姜海滨
关键词: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种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野生、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对许氏平鲉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设计微卫星引物200对,可稳定扩增的引物190对,占95%。利用一个荣成野生群体对24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进行了评价,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21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417—0.9167,期望杂合度(He)为0.0278—0.972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948—0.9496,结果显示有20个微卫星位点为中高度多态。利用这些引物对荣成野生群体和烟台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8.5000、6.9583,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均值分别为4.5484、3.6365,期望杂合度(He)均值分别为0.6421、0.5840,多态信息含量均值(PIC)分别为0.6088、0.5490,平均香农-威纳指数均值为1.4605、1.2834,但F检验发现无显著差异,发现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高度多态水平,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本研究结果说明许氏平鲉的人工繁育中,通过使用较大数量的亲本进行繁育可有效防止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人工定向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onferroni校正后在两个群体中各有4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为许氏平鲉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了更多标记选择,对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下一步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韩承慧马海涛姜海滨刘阳韩慧宗王斐
关键词:许氏平鲉微卫星野生群体养殖群体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速生选育群体的生长性能与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本研究目的为开展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系选育,选取荣成(R)和长岛(C)的野生许氏平鲉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群体内和群体间)和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获得R-F1、RC-F1两个群体选育群体和R-F2、RC-F2、R-F3、RC-F3四个家系选育群体。对4个选育家系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20对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8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1)群体内和群体间家系选育子3代比家系选育子2代生长速度分别提高21.59%和30.99%。4个选育家系后代的绝对增重率随着天数的增加而上升,群体内家系选育(R-F3)的生长速度、绝对增重率显著大于群体间的杂交选育系(RC-F3),杂交系未表现出生长的杂种优势。(2)20对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多态性,8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Νe)为2.9849—7.9598,平均观测杂合度(oH)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30—0.8405和0.6315—0.87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72—0.8478。经两代家系选育的R-F3和RC-F3平均等位基因数显著降低,但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均值仍达到0.7230、0.7549和0.6527、0.6315,还有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潜力较大。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和遗传偏离指数(d)表明各群体在大约10个位点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现象。群体间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279,各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程度。R与R-F1分别与RC-F3遗传距离最远(0.9959、0.9848),预测利用两组群体中生长优良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
刘阳韩慧宗王腾腾孙娜张明亮王斐冯艳微杜荣斌杜荣斌
关键词:群体选育家系选育微卫星标记
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房景辉田相利姜海滨刘相全张锡佳韦秀梅董双林
关键词:半滑舌鳎代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