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SH024)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费梅苹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社会工作
  • 3篇社区矫正
  • 2篇社会工作服务
  • 2篇互动
  • 1篇动机
  • 1篇行为逻辑
  • 1篇少年
  • 1篇少年犯
  • 1篇少年犯罪
  • 1篇社工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互动
  • 1篇社区矫正对象
  • 1篇青少年
  • 1篇青少年犯罪
  • 1篇青少年社区矫...
  • 1篇情境
  • 1篇情境研究
  • 1篇逻辑研究
  • 1篇介入

机构

  • 5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费梅苹

传媒

  • 2篇青少年犯罪问...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从社会互动关系和互动过程中去理解个体的行为意义、行为选择、行为改变。该理论对构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和服务体系有重要理论意义。意义建构、自我认定、角色创造、重整行动等概念可以衍化成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
费梅苹
关键词:社会互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
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被引量:8
2010年
经过对受访青少年犯罪情境的分析后,发现青少年以同伴圈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当一个具体情境出现的时候,他们长期以来在街头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角色分工等立即在具体情境中呈现和发生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了一个犯罪事件及犯罪青少年的产生。即时的具体情境,反映出的是一群青少年在长期街头社会生活的缩影,犯罪是他们的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的必然结果。
费梅苹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及行为逻辑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是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从对受访的社区矫正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他们经历了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的次生社会化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分析,"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寻求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行为逻辑。
费梅苹
关键词:互动机制行为逻辑
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被引量:12
2010年
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边缘化初期的生活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伴圈是其街头生活的基本形态。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由玩、结成玩伴、因利益形成同伴圈、建立认同感等阶段逐步形成。同伴圈的形成反映了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且其自主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相互影响和制约性特征。以上发现,对社会工作者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有重要启发。
费梅苹
关键词: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衍化及社工介入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入社区矫正系统后的社会化状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基本上呈现出回归主流社会、徘徊和迷茫、混迹黑道等三种衍化状态。在多元衍化状态背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大多具有"自我结构"失衡、工作经历多变、对未来迷茫、留恋学校生活等共性特点。社会工作者要根据青少年矫正对象社会化的不同衍化状态,通过生命意义的重塑、法律及社会规范的重建、技能培训、社会关系调适等方法,促其再社会化,最终回归社会。
费梅苹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