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109)

作品数:14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文辉万苗黄可心更多>>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国立华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文学
  • 7篇代文
  • 6篇年代文学
  • 5篇20世纪90...
  • 4篇叙事
  • 3篇文学叙事
  • 3篇传媒
  • 2篇审美
  • 2篇文化
  • 2篇媒介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新媒介
  • 1篇新闻
  • 1篇新闻真实
  • 1篇修辞
  • 1篇语体
  • 1篇征用
  • 1篇中国社会
  • 1篇社会

机构

  • 13篇华侨大学
  • 2篇国立华侨大学

作者

  • 14篇刘文辉
  • 1篇黄可心
  • 1篇万苗

传媒

  • 2篇东南学术
  • 2篇创作与评论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4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策划性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处处张扬着商业策划的气息。畅销书"布老虎"丛书的文学策划理念以及成功的市场运作,使"策划"的观念深入人心,继后"文丛"、"书系"、"文库"等各种各样形式的文学丛书纷纷出炉。文学策划率先在出版领域的成功,导致文学策划越过纯粹"出版策划"的视野,文学进入了"策划时代",不仅策划的内容和手法不断翻新,就是策划的本身也已逐渐理论化和产业化。不过,文学策划过分迎合大众的阅读趣味,导致文学艺术个性匮乏、文学文本审美趣味的异化以及"伪大众化"的流行。文学策划是文学清醒的一种表征,但是从其上演的剧目看,也是文学迷失和焦虑的证明。
刘文辉
关键词:文学策划性
20世纪90年代传媒覆盖下的作家生存法则之变
2011年
市场经济实施以前的新中国作家,不仅享有"中上"以上水平的优越经济地位,而且还一直被当作"精神领袖"和"启蒙导师"而备受尊重。虽然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处境险恶,但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与醒目性却是不容忽视。可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实行与展开,作家的经济地位不仅整体下降到"中等"以下水平,而且其通过"文学叙事"执掌言说历史"牛耳"的话语权,也被快速崛起的大众传媒及"传媒叙事"所攫取。作家由"文化英雄"到"文化难民"的生存锐变,折射了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在境遇。
刘文辉黄可心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学叙事
迷离与新向度——1990年代文学的精神脉象被引量:5
2010年
1990年代由"文学精神溃败"所引发的文化学术界"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以文化误读的方式无意道出了中国文学精神贫困的事实。所谓1990年代"文学精神危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精神的复位与回归,虽然有精神塌陷的现象呈现,但是人们依然能够从中看到文学精神在另一个向度内的积极生长。不过,1990年代文学在后现代精神向度内的"过度"生长,导致其初始因消解传统和现代价值而建构起来的精神成果,无穷地被无边界的后现代解构洪流所吞噬。
刘文辉
关键词:1990年代文学文学精神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启蒙
2013年
一般而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给人们留下了精神荒芜和审美溃败的文化表征,文学既无力拯救自己,更无力救赎别人。然而,与其说90年代文学的叙事转换是文学审美的溃败,不如说它是以传媒化、消费化和感官化的叙事策略,以前所未有的挑战姿态,对经典美学展开了具有颠覆意义的反拨。同时,"精神荒芜"的90年代文学,还通过对"宏大叙事"的反动和对感性人格的还原与建构以及女性身体写作对女权主义的精神诉求和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拷问等,为生命的本质生存,寻求被遮蔽的感性支点。
刘文辉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文学审美启蒙
20世纪90年代“媒介文学”的自由性
2012年
对文学而言,媒介时代的传媒已穿越了工具论的范畴而跃升为一种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其对于20世纪90年代业已进入传媒社会的当代中国而言,"传媒话语"演绎着市场经济衍生的"消费主义话语",把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带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和喧哗的话语场。一方面,文学的媒介性使文学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大众化、个性化和欲望化的叙事自由,另一方面,又把文学逼进一个狭窄的电子生存领域,导致文学审美距离的丧失、形象之美的沦陷和主体"精神诗性"的坠落。不过,文学正在以顽强的实践精神越来越清晰呈现出"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文化事实,并且这样的实践风貌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同。
刘文辉
“新民间”生成与文学突围——20世纪90年代小说叙事变异的另一种考察
2012年
民间原本是小说真正的起点。"小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笔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小说"一类文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
刘文辉
关键词:小说叙事突围文学小说家
论新闻“真实”的主观性被引量:2
2011年
传统新闻学执著于"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一致性、符合性和同一性,以致形成"真实性"神话的新闻乌托邦。在哲学向度上,这是一种混淆"认识论真实"与"存在论真实"的理论错位。新闻真实只是一种叙事的真实,一种被主观性侵淫后的真实。新闻真实主观性是隐匿存在的先验主观性作用于传播主体、受众和语言的结果。正视新闻真实主观性的确然性,不仅不会否定新闻的客观性价值,相反,却丰富和拓展了新闻真实的理论内涵,也使新闻实践找到理论皈依。
刘文辉
关键词:新闻真实主观性
新媒介时代文学的生长困境与前景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传媒力量”迅速崛起并飞快发展中所发生的全方位社会变化,已经形成了兼具“历史”与“现实”双重性质的文化事实。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传媒文化”,见证并以它特有的功能优势,日渐深入地参与到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景观的建构之中。
刘文辉
关键词:新媒介文学传媒文化中国社会社会变化
网络流行语体的盛行及启示被引量:5
2013年
网络流行语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不仅改变了网络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话语传播模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紧张。它的盛行与流布有其"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以及娱乐功能的归因,也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流行语体自身特点的助力。同时,网络流行语体在媒介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框架修正以及媒介传播形式上,都留给了大众传播学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刘文辉万苗
关键词:网络文化
20世纪90年代文学叙事的影视修辞征用
2012年
以传播学的视阈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考察,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是被电子传播文明所建构和影响的“传媒社会”。在传播学的向度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口头传播、
刘文辉
关键词:文学叙事征用修辞文化考察文化空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