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2011)

作品数:3 被引量:90H指数:3
相关作者:赵亮陈懂懂徐世晓李奇赵新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生产力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无机碳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草
  • 1篇无机碳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 1篇物种丰富度
  • 1篇理化性质
  • 1篇海拔
  • 1篇海拔梯度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武威职业学院

作者

  • 3篇赵新全
  • 3篇李奇
  • 3篇徐世晓
  • 3篇陈懂懂
  • 3篇赵亮
  • 2篇刘哲
  • 1篇邹小艳
  • 1篇翟文婷
  • 1篇蔡海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后的土壤碳氮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及N_(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草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草地;退耕还林草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草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草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草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陈懂懂李奇邹小艳赵新全徐世晓蔡海邹婧汝赵亮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77
2015年
植物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般性规律。本文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脊山(36°21′N,101°27′E,海拔3,389–3,876 m)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县军牧场山体(34°22′N,100°30′E,海拔4,121–4,268 m)为研究对象,对植物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条山体样带上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地上生物量线性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都呈单峰曲线,在中间海拔最大,而Pielou指数随海拔的升高线性增加。结合目前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研究数据,发现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说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可能是青藏高原物种多样性分布的普遍规律。(2)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两条山体样带上表现一致:地上生物量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升高而线性降低,但与物种丰富度不相关。综合两条山体样带所有样方数据,发现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不相关,而随物种丰富度的升高线性增加。结合目前在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数据,发现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呈S型曲线(logistic model)。
刘哲李奇陈懂懂翟文婷赵亮徐世晓赵新全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生产力海拔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无机碳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无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影响,为青藏高原区域碳增汇原理及草地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围栏封育地、自由放牧地、多年生人工草地、补播地及黑土滩型退化草地5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无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无机碳含量较低且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无机碳的储量(以C含量表示)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多年生人工草地(3 381.28kg/hm2)>围栏封育地(739.27kg/hm2)>自由放牧地(712.12kg/hm2)>补播地(647.64kg/hm2)>黑土滩型退化草地(361.26kg/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的土壤pH值、容重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土壤无机碳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分别为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pH值为正相关关系,当pH值<7时,无机碳含量很低,基本保持不变;当pH值>7时,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结论]在高寒退化草地改良重建的技术与综合治理模式中,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管理策略在无机碳固定方面较其他措施更加有效,是维持草地碳汇功能的有效措施。
刘哲陈懂懂李奇赵亮徐世晓赵新全
关键词:无机碳土地利用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