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100402)
- 作品数:59 被引量:949H指数:21
- 相关作者:杨文钰刘卫国王季春杨峰赵勇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套作遮荫条件下烯效唑对大豆壮苗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6
- 2011年
- 为探明烯效唑在套作遮荫条件下对大豆的壮苗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0、2、4、8mg/kg)对大豆苗期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根体积、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除8mg/kg),但显著降低了根长。同时,烯效唑干拌种还提高了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了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根、叶中脯氨酸(Pro)含量,最终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其中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以4mg/kg最佳。可见,适宜浓度的烯效唑干拌种可以改善套作大豆苗期生长状况,提高耐荫抗逆能力,有利于套作大豆后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 闫艳红杨文钰张新全陈小林陈忠群
- 关键词:大豆套作遮荫烯效唑
-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及其互作对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大豆与大豆行距25 cm,大豆与玉米行距3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25 cm;在此优化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密度分别为4.71万和23.54万株·hm-2,产量分别为10 074.88和1 168.44 kg·hm-2,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为34 752.84元·hm-2,大豆对复合群落产值的贡献率为18.82%。
-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杨春杰
-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种株行距
- 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不同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 2016年
- 为探索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下,马铃薯高产的最佳空间配置模式,在带宽、行距、间距、窝距等空间因子不同配置的4种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及其光合性能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带宽为120 cm模式的鲜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明2:1行比下以间距、马铃薯小行距、窝距均为40 cm的中等距离空间配置更有利于光合作用,效果最佳,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舒进康陈莉萍赵里红李仕杰赵勇王季春
-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光合指标
- 不同密度间作大豆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13
- 2012年
- 为提高间作大豆产量,以贵州自育大豆新品种黔豆7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间作不同种植密度大豆的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差异不大,而大豆光合生理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显著,在一定范围内,大豆光合速率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反而会下降,其余指标随密度呈现不规则变化;2)处理4即16.7万株/hm2的光合速率最高,该密度条件有助于构建合理的间作大豆群体,能够提高大豆产量。
- 谭春燕刘作易朱星陶杜月红黄建斌
- 关键词:光合生理玉米
- 玉米株型对套作大豆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 刘增禹伍晓燕杨文钰向达兵万燕雷婷刘卫国
- 关键词:套作玉米株型氮素蛋白质产量
- 间套作中作物播期配置研究综述被引量:10
- 2013年
- 作物的播期配置是决定间套作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本文从作物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效益、品质及其群体光能利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播期配置的研究进展;并从作物临界播期与共生期、作物关键生育期与气候特性、播期与市场效益3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合理的播期搭配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目前播期对间套作体系调控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加强从群体的生态环境效应、作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机理、病虫草害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 薛国峰安曈昕吴开贤周锋范志伟刘钟吴伯志
- 关键词:间套作共生期生物学性状
-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3年
- 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早熟,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调查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不同叶位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分析光合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hla+Chlb)套作高于单作,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a/b)套作低于单作。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PAR、Pn、Gs、Tr均随叶位的降低显著下降,套作下降幅度低于单作。套作中、下层叶片Pn的下降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层叶Pn,提高了中、下层叶Pn。套作中薯5号的Chla+Chlb生育前期高于米拉,生育后期低于米拉,SLW则相反;LAI和Chla/b整个生育期高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AR高于米拉,中、下层叶PAR低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n与米拉相近,中、下层叶Pn高于米拉;各层叶WUE、Ls高于米拉,Gs、Ci、Tr低于米拉。总之,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恶化了中薯5号/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改善了米拉/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米拉/玉米套作体系土地当量比(1.40)大于中薯5号/玉米体系(1.24),显示了较强的套作优势,宜在生产中优先推广。
- 黄承建赵思毅王龙昌王季春赵勇蔡叶茂滕艳杨国才
-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单作叶位光合特性
-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其亲本BRAGG和本地耐荫大豆南豆12三个结瘤特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玉豆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地下部(33.15%)较地上部(20.84%)下降更为明显,根瘤生物量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共同调控(R2=0.613、0.916);大豆根瘤数目、单株瘤重和酰脲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瘤数目与地下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13);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均小于单作;单株固氮酶活性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滞后于单作。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玉豆带状套作的响应不同,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单株根瘤数目最多,但与单作相比其降幅最大(52.42%),BRAGG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根瘤重量下降幅度最大(37.73%、31.28%、43.25%),南豆12的根瘤数目、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的降幅均为最小(40.12%、10.17%、19.83%、10.41%);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的单株固氮酶活性和单位重量酰脲含量降幅最大(64.41%、21.72%),BRAGG的单位重量固氮酶活性降幅最大(24.16%),南豆12的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单株酰脲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且降幅最小(10.01%、45.81%、17.88%)。【结论】玉豆带状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减少了单株根瘤数目,降低了单位重量根瘤和单株固氮酶活性,抑制了大豆固氮能力的发挥。但生殖生长后期�
- 于晓波苏本营龚万灼罗玲刘卫国杨文钰张明荣吴海英曾宪堂
- 关键词:大豆根瘤固氮酶
- 大豆茎干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 【研究背景】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揭示大豆茎干形态建成的机理及其受光照、水肥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内在机制,是进行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基础。大豆茎干质地坚硬,木质素和纤维素等非蛋白成分含量高,功能蛋白含量低,蛋白的提取、...
- 刘卫国邹俊林罗玲杨晨雨刘春燕杨峰杜俊波杨文钰
- 关键词:套作大豆蛋白质组学耐荫抗倒
- 文献传递
- 套作大豆农艺性状研究被引量:25
- 2014年
-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刘卫国邹俊林袁晋蒋涛武晓玲杨文钰
- 关键词:大豆套作农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