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2012JQ0066)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蒲宗君李式昭郑建敏李俊杨恩年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基因
  • 3篇育性
  • 3篇T-1
  • 3篇不育
  • 2篇多基因
  • 2篇雄性不育
  • 2篇雄性不育小麦
  • 2篇人工合成小麦
  • 2篇主基因
  • 2篇主基因+多基...
  • 2篇不育小麦
  • 2篇SC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性基因
  • 1篇锈病
  • 1篇遗传率
  • 1篇育性基因
  • 1篇穗发芽
  • 1篇条锈病

机构

  • 6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凉山州西昌农...

作者

  • 6篇郑建敏
  • 6篇李式昭
  • 6篇蒲宗君
  • 4篇杨恩年
  • 4篇李俊
  • 3篇刘培
  • 1篇张增艳
  • 1篇万洪深
  • 1篇辛志勇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顶芒×长芒小麦的两种遗传模式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芒是普通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麦芒在物种自然进化及人工选择育种中均有重要意义。为明确顶芒×全芒可能存在的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两个顶芒×全芒组合P1、P2、F1及F2世代对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6-741×13R478的F2群体顶芒:全芒符合3:1的分离比例,顶芒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13P2651×13R376的F1代植株表现异于其全芒亲本13R376的全芒型,F2群体分离出13P2651、F1、13R376三种类型,符合1:2:1的比例,表明13P2651×13R376芒型呈半显性遗传模式。前人研究认为顶芒为完全显现性状,而本研究发现顶芒×全芒除显性遗传外,还存在半显性遗传模式,这一发现为完善麦芒研究和进一步基因定位奠定基础。
郑建敏蒲宗君孙华刘培李式昭
关键词:小麦
人工合成小麦CI-LD抗穗发芽遗传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CI-LD是一份源自硬粒小麦-节节麦的人工合成小麦,其穗发芽抗性好且表现稳定。为了给CI-LD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易穗发芽品种川麦44与CILD构建的F1、F2群体和亲本进行联合世代分析和单世代分析,初步明确CI-LD穗发芽抗性主要受2对主基因调控,显性效应明显,同时存在多基因参与调控其抗性表达。
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李俊杨恩年
关键词:小麦抗穗发芽主基因+多基因
人工合成小麦CI175抗条锈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据统计,2002-2012年我国条锈病每年平均发生面积约420万hm^2,对小麦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在小麦品种和抗源中,约有90%以上对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2和条中33表现感病,主栽品种大多已丧失抗锈性,而新的致病类型却在不断产生与发展。因此,发掘新抗源以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多样化是控制条锈病暴发流行的关键。
郑建敏辛志勇李式昭张增艳蒲宗君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抗条锈性小麦条锈病抗条锈病基因小麦生产发生面积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育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9%,91.19%,主基因对育性恢复的影响较大。聚合多个主基因的恢复材料对SCT-1杂交育种利用更为有利。
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李俊杨恩年孙华刘培
关键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育性遗传率
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育性基因初步定位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明确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的育性调控基因数量及位点,本研究以组合SCT-1×B2183的F2群体为材料,选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与育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育性进行初步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2B染色体上存在2个育性调控QTLs:Qwtms-saas-2B-1(位于Xgwm374-Xgwm388间,LOD值4.521)和Qwtms-saas-2B-2(位于Xgwm388-Xbarc101间,LOD值3.115),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7.649%和13.865%;在5D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 Qwtms-saas-5D-1(位于Xcfd26-Xcfd29间,LOD值11.101),其贡献率达28.093%。研究表明,Qwtms-saas-2B-1与Qwtms-saas-5D-1在成都和新都均能检测到,是育性调控较为可靠的位点。本研究初步定位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在2B和5D上的育性调控QTLs,可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奠定基础。
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李俊杨恩年万洪深刘培
关键词:温敏不育系育性基因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的不育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小麦SCT-1是以黄淮麦区发掘的温敏不育系BNS为基础转育成适应四川生境的温敏两用不育系。采用分期播种方式对SCT-1的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CT-1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不育度均达99%以上,可进行杂交制种;12月中旬及以后播种能自交结实,结实率可达50%以上,能实现自身繁殖。结合不同播期条件的花粉镜检法,11月上旬以前播种,SCT-1的花粉表现为完全碘败;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播种,花粉表现为半不育,为育性的转换期;12月下旬以后播种,其花粉染色为正常可育类型。SCT-1与重庆温敏不育系C49S的比较结果表明,SCT-1在10月25日、11月2日和11月10日播种,不育度均达99.5%以上;而C49S在同期播种条件下,其不育度均低于70%。由此可见,SCT-1与C49S是2种不同类型的温敏不育系。
郑建敏李式昭杨恩年李俊刘于斌蒲宗君
关键词:育性镜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