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SH020)

作品数:6 被引量:26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甫勤时怡雯刘晓婷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健康
  • 1篇代际传递
  • 1篇调查数据
  • 1篇医疗保险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状
  • 1篇症状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阶层
  • 1篇社会流动
  • 1篇社会医疗
  • 1篇社会医疗保险
  • 1篇社会支持
  • 1篇教育
  • 1篇教育获得
  • 1篇教育期望
  • 1篇阶层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4篇王甫勤
  • 1篇时怡雯
  • 1篇刘晓婷

传媒

  • 2篇社会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6
2014年
本研究根据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的数据认为,对于老年人的社会医疗保险问题,不仅要关注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更应关注不同保险项目参保老人之间的健康平等。在揭示医疗服务使用与健康水平负向关系这一主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职工医保作为moderator可以改善使用较多医疗服务老人的健康水平,新农合的作用则相反。研究希望对医疗保险的改革思路进行反思,全民医保的改革思路不仅是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更应该是不同社群享有平等的医疗福利,并最终促进健康结果的平等。
刘晓婷
关键词:医疗保险社会支持
谁应对健康负责:制度保障、家庭支持还是个体选择?被引量:13
2015年
以往研究将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主要社会因素划分为远端、中端和近端因素,但对于不同因素的相对作用缺乏比较研究。本研究将这些因素概括为制度保障、家庭支持和个体选择三个层次,构建了"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0)分析发现:在制度保障方面,由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在分割,使得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存在差异化特征。拥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口的自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新农合"人口,但这种差异随着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增加而有所减弱。在家庭支持方面,婚姻和家庭收入分别发挥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功能。在婚者和高家庭收入者相对拥有更高的自评健康状况。在个体选择方面,经常从事健康行为的人比较少从事健康行为的人自评健康状况更好。在相对作用方面,制度保障因素对人们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不及家庭支持作用,更不及个体选择效应。
王甫勤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家庭支持
代际社会流动与精神健康被引量:7
2017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快速推进,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强,精神疾患人数不断增加。借助大样本实证调查数据,通过对当前中国民众精神健康水平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持续的低地位及向下流动更有可能产生精神抑郁。父辈和子辈阶层地位对人们的精神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地位越低者,其发生精神抑郁的可能性越高。代际社会流动,增加了精神抑郁症状发生的可能性,但这种影响主要来自向下的社会流动者。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可能是当前中国精神疾患高发的深层次结构性原因。在完善精神卫生政策、法律、程序和信息系统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公平。
王甫勤
关键词:抑郁症状
地位束缚与生活方式转型——中国各社会阶层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研究被引量:53
2017年
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通过多维度健康行为指标测量中国民众的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健康型、混合型和风险型生活方式。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型和风险型两端分化的特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混合型。总体上来说,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处于不断转型中,社会的上层成员由于在社会结构处于优势位置,能够作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下层成员则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地位的束缚。
王甫勤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
家庭背景、教育期望与大学教育获得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44
2014年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王甫勤时怡雯
关键词:家庭背景教育期望教育获得代际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