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11021024-1)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瑞春季灵运张淑亮荆红亮韩胜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形变
  • 4篇地震
  • 3篇巨幅
  • 3篇INSAR
  • 2篇地壳
  • 2篇断陷带
  • 2篇形变特征
  • 2篇形变异常
  • 2篇山西断陷带
  • 2篇临汾盆地
  • 2篇D-INSA...
  • 1篇地壳垂直形变
  • 1篇地壳垂直形变...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壳形变特征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参数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后

机构

  • 9篇山西省地震局
  • 8篇太原大陆裂谷...
  • 5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9篇刘瑞春
  • 5篇季灵运
  • 2篇荆红亮
  • 2篇韩胜
  • 2篇张淑亮
  • 1篇赵文星
  • 1篇宁亚灵
  • 1篇王庆良
  • 1篇秦姗兰
  • 1篇李自红
  • 1篇沈晓松
  • 1篇王翾潞
  • 1篇齐浪

传媒

  • 2篇山西地震
  • 2篇高原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研究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应变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获得了山西GPS观测网2001—2003年观测点在ITRF2000框架下的运动速率,并扣除了欧亚板块的整体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距离加权的最小二乘估计法计算了该区在2001—2003年的水平主应变,有效地避免了三角均匀应变场计算方法易受点位分布及划分网格形式的影响。得到的应变率结果显示,在山西断陷带内部,大同和运城盆地拉张较为明显,太原—临汾盆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挤压特征,表明了山西各盆地内部区域应力场的差异以及整体构造的不连续性。
刘瑞春张贵钢季灵运
关键词:GPS山西断陷带位移场主应变
山西临汾盆地及其周缘现今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依据地震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几何特征,将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划分为6个研究区域,运用近27年经过精确定位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分析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各研究区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现今应力水平较高的3个区域分别为洪洞—临汾凹陷、侯马凹陷和峨眉台地。其中,洪洞—临汾凹陷为1303年洪洞8.0级地震的破裂区,现今应力水平仍然较高,其中深部出现的小震活动稀疏段可能表明其正处于破裂区的恢复阶段;侯马凹陷至峨嵋台地北缘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没有记录到M6以上地震,现今地震活动特征显示其处于较高应力水平下的相对闭锁状态,属于未来强震的危险区段;灵石隆起、辛置凸起和襄汾凸起现今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要特征,强震危险性较小。
刘瑞春韩胜
关键词:地震活动参数强震危险性
临汾水准巨幅形变的位错理论模拟与异常性质判定被引量:1
2015年
在假设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异常为断裂错动的情况下,笔者基于矩形断层位错模型模拟了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所引起的垂直形变场分布,并通过D-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面形变场进行了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从理论上讲,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是可以产生长轴与断裂走向平行的椭圆状变形区域,其中,位于断裂上盘的区域中心变形量最大,变形量向外围逐渐衰减为零;2次错动导致的变形波及范围分别约为长轴18km和26km,短轴12km和17km;显著变形幅度分别约为1—3mm和4—14mm。2而同期D-InSAR实测形变场显示,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异常期间,研究区域内未发现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连续变形区域,仅在盆地内部存在可能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其变形范围约为10—12mm和1—5mm。3实测形变场与理论形变场在变形区域和变形幅度上均不一致,说明断裂活动不是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断裂上盘的土层点局部变形所致。4通过断层位错模型的理论模拟与D-InSAR技术的实际监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确定临汾台跨断层水准出现的2次巨幅形变异常的性质,可为重大水准异常的核实提供科学依据。
刘瑞春荆红亮
利用陆态网络基准站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近期地壳形变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微动态变化特征。(2)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第一剪应变和最小主应变自2012年10月起减小,山西大同至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至北京延庆的基线同期出现缩短,可能表明该区域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和压性应变在逐渐增强。(3)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张性剪切应变2014年5月起出现的短期增强与涿鹿4.3级地震震源机制较为一致,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该短期变化在震后逐渐恢复。
刘瑞春沈晓松王翾潞
关键词:GPS连续站山西断陷带地壳形变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刘瑞春李自红赵文星张淑亮
关键词: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应变率场
临汾龙祠地震台水准测量巨幅形变异常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变化期间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结合BM3点周围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分析认为:临汾水准所在的区域垂直形变场中未出现与断裂走向一致且与巨变幅度相匹配的连续形变异常区,其巨幅变化属于局部地区小范围的变形,在InSAR形变图上无法显示。BM3点建立在第四纪全新世次生黄土上,位于高密度电法勘探发现断层之东3米处,自观测以来相对于稳定的基岩点年均下降5.11 mm,是同为土层点的BM4点下降速率的4倍,且临汾水准巨幅变化前的加速变化与BM3点附近挖墓的时间较一致,可能是新坟破坏了隔水层,为农田灌溉时地表水进入深部提供了通道,其潜蚀作用使上部土体疏松而引起测点快速沉降。
刘瑞春季灵运齐浪荆红亮张淑亮
关键词:形变异常D-INSAR地壳垂直形变场高密度电法勘探
利用D-InSAR技术研究临汾水准巨幅形变异常
2012年
通过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形变异常期间的区域垂直形变场,结果显示:2009年2月20日至2009年10月23日,临汾水准所在的龙祠区域无明显变形,临汾市区南部出现的10~20mm的下沉区域为周边密集分布的多个电厂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12日,大部分区域变形量基本为零,在临汾盆地内部存在一些小的、空间上不连续分布的沉降区域,幅度约为10mm左右,此类型的沉降区域多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抽取地下水有关。基于InSAR的结果,表明临汾水准BM3测点的巨幅形变异常在InSAR形变图上无法显示,属于局部地区小范围的变形。
刘瑞春季灵运韩胜荆红亮宁亚灵
关键词:形变
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现今变形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研究得到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2003-2010年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表明:1)临汾盆地现今地壳形变场整体上表现为盆地下沉,两侧山体相对隆升的继承性变形特征,罗云山断裂为地壳形变速率差异的分界地段;2)罗云山断裂中段和南段的差异运动相比北段更为显著,最大差异形变速率分别为4mm/a和6mm/a;而在断裂范围内,变形速率均为2mm/a左右,与同期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较为一致;3)盆地内部在整体下沉的背景下,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变形速率,且形变速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以临汾市区为界,洪洞一临汾凹陷北部和南部的变形速率分别为0~4mm/a和4~8mm/a;襄汾凸起较为稳定,变形速率在零值附近波动;南部的侯马凹陷形变速率进一步加大,其东北部和西部区域的形变速率分别为4—8mm/a和8~12mm/a。
刘瑞春季灵运
关键词:临汾盆地
利用SBAS-InSAR技术研究印尼Agung火山的形变特征与岩浆房参数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ALOSPALSAR影像,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Agung火山2007~2009年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并基于Mogi点源模型和竖直椭球体模型反演了岩浆房参数。结果表明:Agung火山地区大气延迟相位干扰较严重,Agung火山在2007~2009年发生了较明显的隆升形变,且与时间呈正相关。竖直椭球体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InSAR形变场,岩浆房位于火山体下方约5km处。SBAS—InSAR结果表明,应加强跟踪监测Agung火山的潜在喷发危险性。
季灵运ZHONG Lu王庆良刘瑞春秦姗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