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1-06A)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跃招吴鹏飞曾宗永朱波霍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沙蜥
  • 3篇青海沙蜥
  • 2篇标志重捕
  • 1篇冻土
  • 1篇英文
  • 1篇支序分析
  • 1篇支序系统学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选择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密度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学
  • 1篇灵猫
  • 1篇灵猫科
  • 1篇猫科
  • 1篇繁殖
  • 1篇繁殖期
  • 1篇锄足蟾科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作者

  • 3篇曾宗永
  • 3篇吴鹏飞
  • 3篇王跃招
  • 2篇马世来
  • 2篇向左甫
  • 2篇霍晟
  • 2篇朱波
  • 1篇马晓峰
  • 1篇蔡红霞
  • 1篇叶昌媛
  • 1篇费梁
  • 1篇杨君兴
  • 1篇王硕果
  • 1篇谢锋
  • 1篇郭海燕
  • 1篇曾涛
  • 1篇江建平

传媒

  • 3篇Zoolog...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被引量:7
2005年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p<0.05),雌、雄个体的两性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年6月至8、9月间,雌、雄个体的SV、TL和BM都有快速的生长(p<0.01),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两性生长差异(雌性的生长速度J于雄性)(p<0.01);第三年的6月至8月间,雌性的SVL、TL和BM仍在快速生长(p<0.01),而雄性的生长则不显著(p>0.05),雌性的三个生长指标的生长量远大于雄性(p<0.01),并且SVL和BM的生长量与第二年的同期生长量非常接近(p>0.05);四年以后,雌、雄个体的SVL和TL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都不再显著(p>0.05),但是在体形大小上还存在极显著的两性异形(p<0.01).在青海沙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雄性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而雌性则是非'S'形.雌、雄个体的生长受季节和年龄的影响,造成雌、雄两性成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雌、雄个体对繁殖的能量投入不平衡.
吴鹏飞王跃招郭海燕王硕果曾宗永曾涛蔡红霞
关键词:青海沙蜥标志重捕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鸣声特性(英文)被引量:16
2002年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 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 4属 ,即角蟾属 (Megophrys)、齿蟾属 (Oreolalax)、齿突蟾属 (Scutiger)和掌突蟾属 (Leptolalax)。在IBMPC上用“SIGNAL”软件 (EngineeringDesign ,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 0~ 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 :峨山掌突蟾 (L oshanensi) ,小角蟾 (M minorr) ,角蟾 1种 (M sp) ,金顶齿突蟾[S (S )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 (O 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 (O 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 2 1 9、 34 5 6 4、 2 2 93 8、 10 76 5、 10 71 0和 1849 4Hz ,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 46 2、 90 8、 99 6、72 2、 78 8和 110 3ms ,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 140 4、 2 5 3 0、 6 81 4、 15 17 7、 46 1 3和 6 19 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 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917>0 0 5 ) ;在每声持续时间上 ,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 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声距上 ,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间无显著差异 ,角蟾 1种与无蹼齿蟾之间。
江建平谢锋费梁叶昌媛郑明全
关键词:锄足蟾科繁殖期
中国灵猫科的支序系统学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选取分布于中国境内的 8属 9种灵猫科动物的 88个骨骼性状、 31个外部形态性状和 1个行为性状 ,运用替代外群法分别以赤狐 (犬科狐属 )和青鼬 (鼬科貂属 )共同或单独作为外群进行支序分析 ,得出 10个支序图 ,其步长 (TL)为 10 6~ 136 ,一致性指数 (CI)为 0 5 81~ 0 6 6 0 ,保留指数 (RI)为 0 6 10~ 0 714。经合意分析得到 4个相似的支序图 ,其TL为 4 1~ 136 ,CI为 0 5 81~ 0 732 ,RI为 0 6 10~ 0 818,结果支持 :①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构成一个单系群 ,与传统分类一致 (均属灵猫亚科 ) ;②椰子狸、花面狸、熊狸构成一个单系群 ,与传统分类一致 (均属长尾狸亚科 ) ;③红颊、食蟹与灵猫科其他种为姐妹群关系 (Bootstrap检验支持率 10 0 % ) ,建议类为一亚科 ;④长颌带狸拥有较多自近裔性状如三个门齿孔 ,是一个高度特化的种类 ,其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霍晟杨君兴向左甫马世来
关键词:灵猫科支序分析系统发育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现状和生存威胁因素被引量:3
2004年
介绍了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的现状。利用现有统计资料中隐含的生态信息对自然保护区中的非人灵长类的生存威胁因素作了分析。农村人口与农民收入、粮食面积、粮食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和紫胶产量呈正相关 ;农民收入与粮食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紫胶产量和橡胶面积呈正相关。农村人口、农业发展和偷猎行为是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的威胁因素 ;
向左甫霍晟马晓峰马世来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被引量:10
2004年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 (r =- 0 81,P <0 0 1) ,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 ,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 74cm ,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 ,而深度小于 74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吴鹏飞王跃招朱波曾宗永
关键词:青海沙蜥生境选择
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5
2005年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吴鹏飞曾宗永王跃招朱波
关键词:青海沙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