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ISACX-LYQY-QN-0702)

作品数:2 被引量:88H指数:2
相关作者:秦红灵吴金水刘守龙魏文学袁红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稻田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施肥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微生物
  • 1篇温室效应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细菌群落结构
  • 1篇固碳
  • 1篇红壤
  • 1篇红壤性
  • 1篇红壤性水稻土
  • 1篇分子生态
  • 1篇分子生态学
  • 1篇分子生态学研...
  • 1篇T-RFLP
  • 1篇长期施肥
  • 1篇REAL-T...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袁红朝
  • 2篇魏文学
  • 2篇刘守龙
  • 2篇吴金水
  • 2篇秦红灵
  • 1篇童成立
  • 1篇聂三安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9
2011年
减缓大气"温室效应"是目前最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自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不容忽视的固碳潜力,研究微生物固定CO2的分子生态机理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目前发现的5条主要生物固碳途径中,卡尔文循环是自养生物固定CO2的主要途径,其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因此RubisCO及其编码基因被许多学者用于不同生态环境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揭示了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固碳微生物的群落特点及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规律。近几年,随着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发现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固碳自养微生物,它们在土壤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和贡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至今,国内针对土壤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还未见报道。论文对固定CO2的微生物种类、固定机理以及近年来关于微生物固定CO2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讨论了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袁红朝秦红灵刘守龙聂三安魏文学吴金水
关键词:温室效应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被引量:49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的研究,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规律,为中国稻田土壤科学施肥、维护健康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实时定量(real-time)PCR方法,研究湖南省望城县施用化肥(NPK)和秸秆还田(NPKS)对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和数量的影响。【结果】T-RFLP分析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细菌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150 bp;相对丰度33%—37%)和放线菌(67 bp;相对丰度20%—25%),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不同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而土壤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多样性指数分析(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示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施肥处理(氮磷钾配施和秸秆还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均高于不施肥处理。通过实时PCR技术定量了3种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4.34×1010—10.94×1010个拷贝16S rDNA每克土),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了50%—100%。【结论】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和数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化肥和秸秆还田,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和数量显著增加。
袁红朝秦红灵刘守龙童成立魏文学吴金水
关键词:稻田施肥细菌群落结构T-RFLPREAL-TIME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