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008BYY007)
- 作品数:6 被引量:1,535H指数:6
- 相关作者:胡庚申蒋骁华更多>>
- 相关机构:澳门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被引量:293
- 2010年
- 生态翻译学在新世纪之初应运而生,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本文指出,"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以及"论/学一体"的同源贯通,是生态翻译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 胡庚申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
- 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被引量:32
- 2009年
- C.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三译本。研究显示: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张光前译文处于二者之间。
- 蒋骁华
-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
- 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被引量:70
- 2014年
- 作为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研究方兴未艾,已呈散发之势。然而,其间也不断有人提出这样一些疑问:生态翻译学与现有的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相比有哪些不同?生态翻译学向译界提供了哪些"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换句话说,生态翻译学与现有翻译研究途径相比"异"在何处?"新"在哪里?本文拟针对该议题进行探讨和辨析。比较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在立论视角、哲学理据、关注焦点、研究方法、配套术语、话语体系、翻译伦理等方面与其他翻译研究途径均有不同。文章认为,上述诸项之"异"也可谓生态翻译学"新"之所在。
- 胡庚申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被引量:1197
- 2011年
- 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拟集中阐述生态翻译学的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具体包括:(1)生态范式;(2)关联序链;(3)生态理性;(4)译有所为;(5)翻译生态环境;(6)译者中心;(7)适应/选择;(8)"三维"转换,以及(9)"事后追惩"等。文献研究表明,本文列述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点,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框架,同时还是一些翻译研究人员评述和引用较多的理论命题和学术视点。
- 胡庚申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 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被引量:66
- 2011年
- 作为一个具有显著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取向于文本"生命",关注于译者"生存",致力于翻译"生态",是一项利用宏观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合性研究。近十年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持续发展。本文将以文献与事实为依据,以时间及功能为顺序,集中报告生态翻译学十年来在中国的研究和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百余篇专题文章发表;(2)数十所高校学位通过;(3)"两岸四地"连续研讨;(4)国家级研究课题立项;(5)外语翻译期刊专栏设置;(6)高层次论坛主旨报告;(7)海内外书评连年传播;(8)国际协会应运而生;(9)国际研讨会序列举办;(10)生态翻译学学刊创刊等。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上述进展,显示出它作为一个具有新世纪时代界碑而展开探索的研究和发展历程。
- 思创.哈格斯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被引量:195
- 2011年
- 从生态学视角、特别是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综观和解读翻译学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不论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翻译生态系统,也不论系统大小或层次高低,其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非常显著。这些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可以概括为:(1)注重整体/关联;(2)讲求动态/平衡;(3)体现生态美学;(4)关照"翻译群落";(5)昭示翻译伦理,以及(6)倡导多样/统一。研究表明,以上这些生态理性特征可以为翻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启示、理念和方法。
- 胡庚申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